宇宙中的最奇妙現象:<探索時間之謎:從天文曆法、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並不僅是活在當下,我們會緬懷過去,想像未來,而在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時間像一條長河,從過去流向遙遠未來,時間之河彷彿是連續的,總是不斷地向未來流去,但是或許我們會驀然想起,在過去,在遙遠的過去,在最遙遠的過去,時間是否有起點?而如果時間有起點,那在時間起點之前又有什麼?又或者時間之感只是存在我們的腦袋中,只是我們的思惟欺騙了我們,有關於緬懷過去、活在當下以及想像未來,這些連續的時間之河都僅僅只是人類的腦力活動而已,時間只是虛幻的感覺?很明顯的,在你讀到這句話的當下,當下其實已經成了過去,我們對於時間之感又是如此真實,我們如此真實感受到時間的溜逝,因此它又不應只是我們虛幻的腦力活動而已。

從遠古石器時代開始,當人類不再如同其他生物僅靠基因記載的本能反應來謀生時,人類開始脫離了「活在當下」的時代,進化到了知過去識未來的時代,這種時間之感,讓人類開始學會規劃,譬如,預先知道獸群遷移的路線,設陷阱或突襲等,或者預知甚麼時候大地會長出甚麼果實,人類的心智清楚知道這些活動的次序以及它會帶來什麼樣的報酬。更進一步,人類由狩獵、採集進化到農耕生活,人類觀察四時循環,日升日落,這些大自然的時計如此清晰地印刻時間的痕跡,人類知道何時播種後可以在何時收獲,人類生活緊密地與時間連結。人類觀察天象,編繕曆法,不斷謳歌時間之神;從沙漏到原子鐘,人類運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改進時計的精密度。我們不僅預測日日月月年年,我們還熱衷計算時時分分秒秒。人類文明在時間之河中不斷綻放、璀璨如花。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去探究那時間真正的本質,探索時間是真實的自然物理現象,或只是人類哲學的思維?

在霍金這個被譽為愛因斯坦之後最聰明的地球人寫下了「時間簡史」這樣從物理學、天文學角度分析時間本質的書籍後,我們還需要另一本探討時間本質的書嗎?讀過Dan Falk的探索時間之謎後,這個答案就會是肯定的,或者如同這本書扉頁的推薦書評所說:「霍金的時間簡史就該這麼寫」。呵呵!

時間之謎固然深奧,但這本書讀來卻是趣味盎然。從在非洲原野遊蕩開始,人類對於時間之秘的好奇心始終不減。 這本書述說從頭,帶我們來到了愛爾蘭的紐格蘭治,從約五千年前史前人類大費周章興建的一個長廊古墓秘室開始說起。

這密室一年到頭不見陽光,惟有在每年冬至那天當第一道陽光從地平線升起後不久後,陽光將會透過密室屋頂盒與古墓的通道長廊照進這個地底密室內,給了密室短暫的光亮。一年中唯有這天的清晨,陽光將會和長廊古墓通道形成一直線。因此陽光能直接照射進古墓內,照亮整個密室內部。由於地軸本身會繞著太陽系旋轉,科學家計算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角度後,依據五千年前興建古墓當時地軸的傾斜角度判斷,那時當冬至陽光昇起那瞬間,陽光將剛好照進這個密室內……。想像這個史前場景,渲染著某種超現實色彩,近乎科幻。因為在人類還沒發明文字以前,人類卻以近乎執著與癡迷的精神建造出這樣的一所密室,這象徵什麼?僅僅為了留住漫漫長夜後光明伊始那一瞬間?象徵著萬物即將復甦的那一刻?可以確定的是,當時人們已能精確計算出四季嬗遞的變化,或者說是精確觀察到。因為無論是天上星辰周轉,或地上四季景物更迭,人老物去。我們「知道」一段時間後總會出現這項的變化,而且我們「知道」這樣「一段時間」到底多久,如同我們度量長度或空間一般,我們開始度量一天、度量一月、度量一年,我們開始去分割我們的一天……。

然而我們知道的這樣「一段時間」的長短是不是絕對的?

每個人心裡感受的時間長短或有不同,但每個人的時鐘—如果不去考慮準確度與否的問題,而假設每個?的時鐘準確度一模一樣—所量測出來的時間是否完全相同?從牛頓、萊布尼茲到愛因斯坦之後,我們逐漸明白時間並不是絕對的,時間與空間的界線也不是絕對的,甚至是模糊的。以書中舉的一個時間膨脹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現在乘坐一艘太空船從地球出發,以重力加速度的加速度逐漸向銀行深處加速飛去,當速度加速到接近光速以後,再慢慢減速下來,然後我們繞行銀河系一周後回到了地球,在太空船裡我們會覺得時間經過了23年,但是我們回到地球後卻發現,在地球上已經經過了數萬年。這實在太像是「山中一甲子,世間幾千年。」的科幻版了。

時間除了受運動速度和重力影響而成為一個相對度量的維度外,大霹靂理論也開始建構一個我們這個宇宙時間開端的模型。依據大霹靂理論,時間開端於大霹靂瞬間,這時宇宙僅是一個奇異點,這個奇異點類似數學上的一個點,沒有質量沒有大小,在這之前,時間並不存在。而大霹靂之後,時間的維度才出現,但是時間是驀然出現的嗎?當我們不斷回溯過去時,一直往過去回溯,但目前我們其實沒有辦法真正回溯到萬物之初,時間的真正開頭,我們能知道大霹靂一分鐘後發生的事,我們甚至能夠知道大霹靂發生後10-43秒時發生的事。但是我們的太虛之旅也只能走到這裡,在往前只剩一片迷霧,人類科技還無法看穿那片迷霧直達到時間的起源。依據霍金的解釋,時間或許不是驀然出現,而是在一片混沌中從空間中模糊地出現。從模糊而逐漸清晰。我們知道清晰後的一切故事,但不知道模糊的背後有什麼,我們知道時間不是什麼,但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也許在那模糊迷霧的地帶,在那時間起源的瞬間,甚至是那之前,那是屬於神與信仰的領域?

造物者的一切或者是我們想要知道的。

現代科技透過愈來愈大型的加速器,模擬大霹靂景象,而事實上大霹靂本身就像是個超大型的加速器實驗。科學家透過這些巨大的加速器實驗,愈來愈逼近太初之始,我們並未真正接近到答案,但我們也愈來愈清楚宇宙未來可能的命運,生命、星系、宇宙最終可能都墜入冷寂,隨著不斷膨脹的宇宙,我們也會愈來愈孤獨。

或許我們的宇宙只是另一個「真實」世界裡,某個瘋狂科學家進行加速器實驗的衍生物,瞬生瞬滅,我們漫長的時間長河只能在高精密儀器下才捕捉得到的一個小微點。正如波赫斯在環墟這篇寓言故事中說,我們生活在別人的夢裡,「只不過是個幻影,另有人在夢裡創造了我們。」一切都是虛無。

 

書名:探索時間之謎:從天文曆法、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

作者:Dan Falk

出版社:貓頭鷹

主要是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一些閱後的個人獨白與絮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起初「神」造萬物,後來我們領悟到「神」其實是某些物質性的定律,我們也逐漸發現這些物質性的定律,甚至我們的能力或終有參透這一切物質定律之時,然而人性卻不在那之內。
安部的小說某種程度而言是反射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同時也反映了小說家不尋常的成長經驗,對於自身身分的自我辯證。
文藝復興是一個轉向的開始。讓世間從神學世界逐漸轉向到理性的、物質性的世界,以神之名的一切終將揭去面紗。
如果說羅曼史小說消費了女人,那麼<女祭司>就消費了羅曼史小說。在<女祭司>裡幾乎把所有女性主義的議題都包羅進來,尤其是她以一種慧黠的方式在故事正文裡穿插一段歌德小說風格的言情故事,這個故事最後又和正文裡的故事互相指涉。原被視為「庸俗」的言情文類變身成了詮釋「進步」理念的工具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可以視為一本反烏托邦的小說,延續了赫胥黎、歐威爾以來的反烏托邦小說傳統,對人類社經制度、物質世界提出反思與批判。
<盲眼刺客>由兩個部分穿插進行。第一部分是女主角的暮年回憶錄,第二部分則是一本書中書。這兩個部份分別寫出了一個女性在那個時代中的不同面貌。一個是為人所知的、資產階級女子的生命,某種張愛玲式的蒼白。另一個則是隱藏在階級面具之下,拿開後我們看見了類似鐵達尼號中凱特溫絲蕾般的激情與勇氣。
起初「神」造萬物,後來我們領悟到「神」其實是某些物質性的定律,我們也逐漸發現這些物質性的定律,甚至我們的能力或終有參透這一切物質定律之時,然而人性卻不在那之內。
安部的小說某種程度而言是反射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同時也反映了小說家不尋常的成長經驗,對於自身身分的自我辯證。
文藝復興是一個轉向的開始。讓世間從神學世界逐漸轉向到理性的、物質性的世界,以神之名的一切終將揭去面紗。
如果說羅曼史小說消費了女人,那麼<女祭司>就消費了羅曼史小說。在<女祭司>裡幾乎把所有女性主義的議題都包羅進來,尤其是她以一種慧黠的方式在故事正文裡穿插一段歌德小說風格的言情故事,這個故事最後又和正文裡的故事互相指涉。原被視為「庸俗」的言情文類變身成了詮釋「進步」理念的工具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可以視為一本反烏托邦的小說,延續了赫胥黎、歐威爾以來的反烏托邦小說傳統,對人類社經制度、物質世界提出反思與批判。
<盲眼刺客>由兩個部分穿插進行。第一部分是女主角的暮年回憶錄,第二部分則是一本書中書。這兩個部份分別寫出了一個女性在那個時代中的不同面貌。一個是為人所知的、資產階級女子的生命,某種張愛玲式的蒼白。另一個則是隱藏在階級面具之下,拿開後我們看見了類似鐵達尼號中凱特溫絲蕾般的激情與勇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同一時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差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固的錯覺。愛因斯坦使我們明白,過去的事件並非永遠消失,而是存在並發生於此時此刻。同樣的,所有的未來事件也早已存在。源頭並不經驗時間,但人世間的我們卻感受到結構嚴謹的時間。事實上,時間的本質是具包容性的。時間既是同步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時間的意義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間對於人們來說是不斷前進的壓力,無法停下來,無法逃離。或許讀者可以停下來反思,時間對自己的影響是什麼,是社會賦予的還是自己選擇的。
透過對時間和創造的思考,本文探討地球上的一切事物呈現自身的肇因和變化。這反映了作者不斷從未知的角度進行思考,與事物共同成長。文章中包含了許多關鍵字,包括時間、創造、地球、生長、意外等。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認識時間藍圖,只有個人的高級心智體能做到。時間無處不在,既在現實的殘酷裏,也在美好的天堂裏。時間有它的全息模樣,在各個時空中,時間有它自己的能量場。 比如現實的殘酷在時間中發生,現實的時間就攜帶殘酷的能量而存在於生活。現實的時間能量場就因爲殘酷,成爲負面的時間能量場。
Thumbnail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所有的一切紀錄都在當下。阿卡西紀錄如是,宿命通如是,預言如是,愛因斯坦也恍然大悟秘密如是。 在時空的錯覺中,如果我能把時間的片段聚焦,只於當下,那麼... 我就能感受到,一種沒有對立面的內在。 感受到的喜悅,不再是時時流逝的經驗,而是常住不動的意識臨在。 我不用再欺騙自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時間是一種假設、一種建立在人類共同認知上的基本概念。你的情緒刻劃時間的長度,因此時鐘時間是你情感強度稀釋或濃縮了的世界時間,你和同類的時間變化是無法相同的但遵守相同的協議。你自己在不同情緒下的「時間」感受也有巨大的差異,這不是幻覺或自我催眠,實則是你有個很好的理由這麼做。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小時候看神怪小說,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天上神仙過一天的時間,人間已過了一年,有一首詩也提到:「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長大之後才發現這是科學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共有的感受,原來時間從來不是等速流動的,它時而飛逝,時而緩慢停滯。     對時間快慢的感受是因人因情境而異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同一時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差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固的錯覺。愛因斯坦使我們明白,過去的事件並非永遠消失,而是存在並發生於此時此刻。同樣的,所有的未來事件也早已存在。源頭並不經驗時間,但人世間的我們卻感受到結構嚴謹的時間。事實上,時間的本質是具包容性的。時間既是同步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時間的意義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間對於人們來說是不斷前進的壓力,無法停下來,無法逃離。或許讀者可以停下來反思,時間對自己的影響是什麼,是社會賦予的還是自己選擇的。
透過對時間和創造的思考,本文探討地球上的一切事物呈現自身的肇因和變化。這反映了作者不斷從未知的角度進行思考,與事物共同成長。文章中包含了許多關鍵字,包括時間、創造、地球、生長、意外等。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認識時間藍圖,只有個人的高級心智體能做到。時間無處不在,既在現實的殘酷裏,也在美好的天堂裏。時間有它的全息模樣,在各個時空中,時間有它自己的能量場。 比如現實的殘酷在時間中發生,現實的時間就攜帶殘酷的能量而存在於生活。現實的時間能量場就因爲殘酷,成爲負面的時間能量場。
Thumbnail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所有的一切紀錄都在當下。阿卡西紀錄如是,宿命通如是,預言如是,愛因斯坦也恍然大悟秘密如是。 在時空的錯覺中,如果我能把時間的片段聚焦,只於當下,那麼... 我就能感受到,一種沒有對立面的內在。 感受到的喜悅,不再是時時流逝的經驗,而是常住不動的意識臨在。 我不用再欺騙自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時間是一種假設、一種建立在人類共同認知上的基本概念。你的情緒刻劃時間的長度,因此時鐘時間是你情感強度稀釋或濃縮了的世界時間,你和同類的時間變化是無法相同的但遵守相同的協議。你自己在不同情緒下的「時間」感受也有巨大的差異,這不是幻覺或自我催眠,實則是你有個很好的理由這麼做。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小時候看神怪小說,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天上神仙過一天的時間,人間已過了一年,有一首詩也提到:「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長大之後才發現這是科學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共有的感受,原來時間從來不是等速流動的,它時而飛逝,時而緩慢停滯。     對時間快慢的感受是因人因情境而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