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慮生命是什麼之前我想還有一個大問題需要釐清
那就是生命的最大元素時間
為了不要變成個人主觀色彩過於濃烈形式,盡量以有證據支持的角度來描素或是討論。現在的占星術、觀星學很多在古代解釋不了的現象都被冠上了神祕學,甚至更久以前還被看成黑魔法。
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任何最先進的科技就像魔法一般)
算是自我解答的過程吧,自己對於時間的推論甚至與生命的關係,梳理一下方便繼續推導致紀念本質上
目錄
- 時間是什麼-定義
- 時間的不客觀-相對論
- 時間的不存在-維度
- 紀念性的-過去未來現在
- 紀念的形式-墓園設計案例
- 紀念的議題-畢業設計案例
- 太武山下的故事
1.時間是什麼-定義
這問題可能對於各領域來說從來沒有絕對答案
目前wikipedia上的定義是指:
然而除了定義以外也有許多名人對於時間給出了不同的結論。
柏拉圖:永恆正在移動的模樣
亞里斯多德:它的一部分『曾經存在但現已不在』;另一部分則是『將會來到但還沒有來』。過去消失得無影無蹤,未來又還沒發生,而時間卻是由這些『不存在的東西』組成。
上述看起來時間已經有點抽象且像是什麼鑽牛角尖去討論的東西了,幸好的是人類目前還以Greenwich Mean Time作為一個公認的看似絕對且客觀的標準。
2.時間的不客觀-相對論
什麼時間還有不客觀 ? 聽起來就是怪力亂神的都市傳說阿。但其實作為物理科學家的愛因斯坦也想討論出時間為何,畢竟物理一大半公式都與時間扯上了關係。
在相對論中誕生前,時間是在平常不過的物理量之一,它恆定的向前流逝,時間對於每一個人、每一種事物的流逝速度都是相等的,任何事物都無法干預或者改變時間。
但畢竟我不是專業的,只知道其中一個結果就是速度越快質量越大的物體時間相對的越慢,以下引用維基百科的例子
相關的實驗有1971年的原子鐘測量實驗也可以做為證據支持相對論中的時間通膨。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從絕對改為相對了。
3.時間的不存在-維度
一般認為第四個維度是時間,確實有點抽象。如果要看的話大概就先以我們來看2為世界為例子了。
以手翻書為例子,一頁一頁的面疊加後,看起來書會有時間軸在進行著,然而書的厚度就等同於二維的時間軸。但是每一面都是獨立存在的就算沒有前面也不影響它存在之事實。
這個例子可以在擴大到我們在看電影的時間軸,就算暫停後每一偵的畫面也都可以獨立存在,然而在編輯影片時可以隨意將不同場次拍的畫面插入到各時間軸裡排列一個故事,讓讀者方便閱讀整個故事內容。
如果以這個邏輯在推論到我們所認知的3維世界
各個年代及代表事件都可以同時存在且獨立的,甚至同時都正在發生,只是我們看上去是被編排好的,讓我們產生時間的錯覺。
那時間存在嗎?我認為存在,但不是在我們的世界,我們唯一能感知的只有當下,對於過去以及未來都是以記憶的模式去構成,代表過去以及未來就非客觀;體也存在,但是並非在二維的世界。
4.紀念性的-過去未來現在
如果以時間不存在的情況下,對於已發生的事件來說,我是不是能理解成,他一定還存在於他的當下,只是我們現階段的這場戲裡沒有他的鏡頭。
那我們所認知的生命或是事件遺留下來的還剩下什麼?
如果以電影軸來說,每一個鋪陳下來的劇情都會有相對的意義,如果認知時間的不存在那就代表說生命以及事件還在時間線上還發生中,或許我們更能看清他們所帶來的影響或是所能傳達的意義吧
5.紀念的形式-墓園設計案例
以墓園性建築為例子,我將大致分為三種型式,以及面對紀念的方法
- 建築本身-以不同的場域空間來碩造不同的神聖性使人感受。
- 融入地景-用大自然來虛化隱藏建築,使人意識到其存在。
- 坐落於自然中-簡約的形式直接置入自然之上,以大自然的尺度去詮釋兩者間的關係。
Krematorium in Berlin&Rudolf Fontana&Woodland Cemetery
然而我認為的共同點是以不同角度形式來敘述使人意識到結果,讓人們有機會再次思考起不存在的人事物。
6.紀念的議題-畢業設計案例
目的:使人們意識到變遷在大自然中是很平常不過,只是人們習慣性想支配對環境的碩造。當人類適當的介入時有助於加速山林演替的速率且回到能與人類共生的狀態。
手法:藉由序列性地景體驗的過程,讓人工地景與自然地景成為展示物,透過親身體驗的過程,期望人們在接觸山林時能夠以更謙遜的心態來順應自然。而預警機制的建立讓基地在遭逢天災時有一套可依循的避難網絡。
目的:不同時代下對於死亡後的紀念有所不同。在數位時代以及環保的現在與未來,殯葬空間又會以甚麼樣的形式回應
手法:將人遺骸製模成人造珊瑚,並且運送至指定海域。試著找出人與這片新珊瑚海的媒介。
目的:以台中天外天劇場為例,討論記憶是一種當下的狀態,就算1936年建成的劇場也無關緊要,因為隨著不同年代權力與記憶,它屬於當下的產物。
手法:先是羅列出1885-2016基地的曾經歷史與多種不同用途,試著跳出既有的印象,以當下角度試著重新詮釋與更新。
目的:對228紀念建築為討論,評論紀念性建築成了空殼,一年中只有特定日子會被提起,在任何一方面都無法表現出現代的精神和集體的感覺。
手法:對不同時代紀念物並置的二二八公園進行時代性的再生想像,以填充式地景植入當代生活,重新讓二二八公園溶解到周邊環境中
目的:傳統葬法造成過多土地浪費,在土地可循環利用的期望下必須衝撞舊有的殯葬觀念。
手法:以樹葬的模式帶入,永續的概念為地方打造更高品質的殯葬和紀念空間擺脫對殯葬設施的不良印象。
7.太武山下的故事
回到畢設議題,關於紀念關於太武山登山口
談到太武山腳下想記錄的故事,那太武山可能代表含意有什麼?
先列出大方向方便繼續往下挖掘(當然這些都很淺我知道)
- 軍事方面-太武山目前為金防部基地,許多軍事設施仍在使用中。太武山中央坑道及擎天廳為代表象徵。
- 戰爭方面-歷史上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役,目前墓園內以國共內戰至古寧頭戰役期間先烈作為紀念對象。
- 地理方面-金門島中央太武山,金門龍脈、全島最高山、重要的觀光景點。
- 宗教方面-從舊名太武巖寺到現今海印寺,從宋朝開始修建及多次整修,海印寺已然成為浯島佛教重地及登高遊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