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記憶僅僅像錄像帶,那麼想象一個新環境將會變得很困難。
上個世紀,愛因斯坦的發現打破了我們對時間的傳統理解。他告訴我們時間是由事物創造的;不是在那裏等著這些事物在時間裏面發揮作用。愛因斯坦證明了時間是相對的,如果一個物體移動得快,時間的速度就會慢一些。事物不是按既定的順序發生的。在牛頓物理學中,並不存在單一的普遍意義的「現在」。
的確,宇宙中的許多事件都可以按順序排列,但時間並不總是被整齊地劃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一些物理方程式的計算結果中,時間可以雙向運動。
我們很多人都有時間觀念,其中一個內容就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就像一個巨大的視頻庫,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檢索生活中的事件記錄。
但心理學家已經證明,自我記憶根本不是那樣。大多數人忘記的事情比記得的要多得多,有時我們完全忘記了發生的事情,儘管別人堅持認為我們在場。有時,即使被提醒也不能喚起回憶。
我們可以改變記憶,使之更有意義。每當我們回憶起一段過往,我們就會在腦海中重新構建這些事件,甚至改變它們,以適應任何可能出現的新信息。這比憑空創造要容易得多,讓人們相信其實從未存在過的經歷。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圖斯(Elisabeth Loftus)對此做了幾十年的研究,她讓人們回憶起自己曾親吻過一隻巨大的綠色青蛙,或者曾在迪士尼樂園遇見過兔八哥(因為他是華納兄弟的角色,不可能出現在迪斯尼)。即使是向朋友講述一件軼事,也可能意味著我們對那個故事的記憶已經發生了輕微的改變。
各種因素對於時間經驗的構建都至關重要——記憶、注意力、情感,以及我們對時空關係的感知。我們的時間感植根於我們現實的感觀。時間不僅決定我們安排生活的方式,也決定我們體驗生活的方式。
我們也不能忽視對時間的主觀體驗。不管你對四維時空了解多少,感覺上和朋友一起吃午飯的時光很短暫,但等晚點的火車卻需要很久。時間長短無法改變,但可以改變對時間的態度,因此讓時間流逝中的我們自我感覺更好。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中,而這個時間——空間本質上,也只是我們腦中對過去事物所作的一種標記。
我們無法留住過去,也抓不住未來,而只能活在自己的此時此刻中!而此時此刻也是虛幻的,因為我們留不住任何一個“此時此刻”。
每一層次的事物——電子、光子、原子、你、我、太陽系、銀行系、宇宙,都在作著相對運動,而意識就逐層次擴展開去——向原子、電子深處,向恒星、星系、宇宙層面,都呈現出了不同層次的意識
——也都是對一個意識的不同呈現——即是,萬物皆有佛性,也是萬物都是同一個佛性的意思。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靈魂、本心、意識、如來、是多麼淺顯而易見。當我問你,為什麼會相信有靈魂的時候,你會說,我知道自己活著;我知道清風拂面,我知道牙痛,我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也知道有時人們會忘記這點,我還知道什麼是白天,什麼是黑夜……
當我們看到某一個人死去了,我們相信他的那個“知道”就是他的靈魂,而相信他的那個“知道”還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