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偶不等於想結婚生子 女性的年齡和子宮實在不需要不相干的男性關心與指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幾天看到幾個迷因粉專紛紛在討論一則六個月前的台灣新聞,內容是有一名網友分享他學姊心中普男的標準。因為該學姊列出的幾個條件以大眾眼光來看的確有些超乎「普」(普通)的定義,所以這則新聞很自然地引發了眾多討論,特別是引發大量男性的怒火。

先不論為什麼一則六個月前的新聞又要再次被挖出來舊事重提,我們回顧一下這名網友口中的學姊她所列的條件——不要禿頭與啤酒肚、年薪250-300萬、身高178公分、無房車貸以外的負債、健談。而學姊本身在這個新聞中唯一被揭露的自身條件是——她36歲。

一則六個月前的台灣新聞,又引發眾多男性對女性進行年齡羞辱。(擷取自東森新聞YT)

一則六個月前的台灣新聞,又引發眾多男性對女性進行年齡羞辱。(擷取自東森新聞YT)

乍看之下的確會先冒出「哇!這種條件還算是普通嗎?」這樣的質疑,但是我隨後想起在外商工作的好友,她本身除了已婚身份和該名學姊不同之外,她和同事們其實就是年薪250-300萬的35+女性,無房車貸以外的負債等等。於是我認為,也許新聞中的學姊她本身就是有著相當條件,從她的日常視野看出去的世界,這的確是普通的條件。

接著我們來討論眾多男網友對這名學姊的攻擊,不意外就是年齡歧視。大部分的留言都是「36歲你還以為自己有資格挑嗎」、「有這種條件的也不會選36歲」、「大齡剩女們眼光要放低一點」諸如此類的言語,甚至還有更難聽的話我就不提了。

其實每一次類似這樣的新聞底下留言和網路討論的言論都讓人看了很難過,並且對台灣的性平觀念感到擔憂。首先,我很想請問台灣大多數的男性是否都以為台灣每個女性人生志願就是想要結婚生子?否則列條件找對象,也沒說是結婚對象,「剩女」一詞要從何說起?

再來就是不同生活層級的眼界本來就不同,如果該名學姊像我所說的外商公司35+女性一樣的收入條件,她會要求跟她匹配的條件是很正常的吧?要說太嚴苛?不普通?那怎麼不想想台灣首富心中的便宜跟一般大眾心中的便宜是一樣的嗎?企業家花十萬元的感受和受薪階級花十萬元的感受會是一樣的嗎?這社會本來就是由各種階級組成的。這部分也讓我想起之前宥勝的性騷擾事件,當時許多男性網友為了用「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來指責女性存在雙標,紛紛打著「宥勝又不算帥哥」的口號,這樣看來,用男性網友質疑學姊同樣的標準,我們是否也可以說,連宥勝都算普男,你們男性怎麼可以那麼高標準?

而討論到年齡,這真的是每一次有類似事件男性最喜歡拿來羞辱女性的條件。在這個新聞中,學姊唯一被揭露的自身條件就是36歲,如果依照廣大男網友對她年齡提出的資格論,是否可以得出男性認為這樣的高擇偶標準只限年輕女性可以提出?如果今天新聞主角25歲,請問當她提出同樣的普男認定條件,男網友們就不會生氣嗎?答案我們都知道,還是會的,而且她的年輕,從過往類似的新聞案例推斷,又會成為「不努力」、「只想靠男人養」這類的攻擊點。

說白了,某些男性只要一有機會就忍不住要對女性說教,尤其當他們不符合某些女性的擇偶條件時,說教更是嚴重。真相就是無關年齡,某些男性只想著別人要無條件接納他們。

因為這個新聞,我和女性友人聊了一下,她告訴我,她老公有一次看到蔡依林的影片,感嘆著說道:「她什麼都有了,事業、財富、名氣,但就是沒有結婚。」友人非常驚訝的回覆:「你為什麼會覺得她需要結婚?」

是啊?為什麼?據我多年觀察,加上自身經驗,我很希望廣大的男性女性都能明白一件事——如果一個人對結婚生子有強烈的需求,他/她是會隨時調整自己的擇偶條件的,好讓那個對象能更容易找到。反之,如果一個人對結婚生子的需求沒有強烈到能夠讓他/她捨棄或調整原本的擇偶標準,那麼就表示在他/她心中,就是沒找到那個標準對象不甘心,甚至可以為了堅持這些標準,不結婚生子也無妨。

所以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都是有選擇的,女性的年齡會影響的只有生育能力,這部分真的不需要不是她的對象的男性替她擔心。《芭比》電影裡說了,肯尼有自己的價值。如果芭比列出的條件肯尼無法達到,那再去找別的芭比不就好了?何苦要對不適合的對象說教和生氣甚至羞辱?這怎麼樣都說不通吧?

希望所有男男女女都可以為自己而活,結婚不結婚,生或不生,都應該是在自身考慮清楚、並沒有處於任何社會壓力之下的決定。而且結婚的用意絕對不是找看護、找傭人或長期飯票,要長久互相陪伴的人當然要好好挑選。人生只有一次,在受到該或不該枷鎖控制之前,記得請先問問自己,想或不想?

avatar-img
339會員
59內容數
在這裡可以看到什麼呢?你可以把這個園地想像成是個線上雜誌。有著五花八門各種不同主題的專欄,從時尚專業領域、職場內幕,跨到電影、音樂、藝術......各種和美有關的話題我都想聊一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跟任職精品公關的朋友聊天,從他們可以那得知品牌方希望找尋的合作藝人或KOL的需求條件,對於發文的風格、個人特色、版面樣式等等,都有各自的堅持。 本來嘛,這種事再正常不過了,每個行銷策略本來就是要依照特定條件操作才能更有效地瞄準受眾。但其實聽多了這些品牌的需求,會有一種「難怪人家都說時尚界很虛
記得不久之前我因為工作上遇到一些事情,體悟到「檯面上的醜陋事情永遠沒有檯面下被藏起來的事情來得骯髒」,那時還在IG限時動態寫下:「公開的反派其實也就是那樣了,公開的正派往往做更多反派的事情。」至今,我依然是這樣覺得,在看到前陣子metoo事件、網紅人設翻車相關被爆料的主角都是些什麼人後,更是這樣認為
這兩天Dcard有一篇熱門文章在討論網紅團購現象,留言高達快6000篇,而且幾乎都是一面倒在批評網紅們,讓我大開眼界。 仔細看了該文的原文和留言,有些說法真的很有參考價值,比如網紅們在接團購的時候要真的使用過、要做基本的品質把關、同質性的商品也盡量不要太密集開團等等,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建議。但是後
一年前我完全沒有想過會有寫下這篇文章的一天,但這件事居然發生了。 這是關於一個和認識二十年的朋友絕交的故事,是一個人生嶄新體悟的過程。因為二十年不算短,但這個決定我認為很正確,所以想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希望可以給在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的人一些參考。 光從二十年這個數字,就可以知道我和這位曾經的朋友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最近台灣熱門的「白飯議題」總算告一段落,各方意見在話題熱燒的當下可說是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在不同的社群平台像是臉書、PTT、Dcard等展示出不同世代之間的觀念差異,更隨著後續更多延續話題,幾乎演變成世代間的對立,這種情況其實讓人看了有些遺憾。 不過,這件原本單純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糾紛」,在
有時候跟任職精品公關的朋友聊天,從他們可以那得知品牌方希望找尋的合作藝人或KOL的需求條件,對於發文的風格、個人特色、版面樣式等等,都有各自的堅持。 本來嘛,這種事再正常不過了,每個行銷策略本來就是要依照特定條件操作才能更有效地瞄準受眾。但其實聽多了這些品牌的需求,會有一種「難怪人家都說時尚界很虛
記得不久之前我因為工作上遇到一些事情,體悟到「檯面上的醜陋事情永遠沒有檯面下被藏起來的事情來得骯髒」,那時還在IG限時動態寫下:「公開的反派其實也就是那樣了,公開的正派往往做更多反派的事情。」至今,我依然是這樣覺得,在看到前陣子metoo事件、網紅人設翻車相關被爆料的主角都是些什麼人後,更是這樣認為
這兩天Dcard有一篇熱門文章在討論網紅團購現象,留言高達快6000篇,而且幾乎都是一面倒在批評網紅們,讓我大開眼界。 仔細看了該文的原文和留言,有些說法真的很有參考價值,比如網紅們在接團購的時候要真的使用過、要做基本的品質把關、同質性的商品也盡量不要太密集開團等等,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建議。但是後
一年前我完全沒有想過會有寫下這篇文章的一天,但這件事居然發生了。 這是關於一個和認識二十年的朋友絕交的故事,是一個人生嶄新體悟的過程。因為二十年不算短,但這個決定我認為很正確,所以想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希望可以給在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的人一些參考。 光從二十年這個數字,就可以知道我和這位曾經的朋友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最近台灣熱門的「白飯議題」總算告一段落,各方意見在話題熱燒的當下可說是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在不同的社群平台像是臉書、PTT、Dcard等展示出不同世代之間的觀念差異,更隨著後續更多延續話題,幾乎演變成世代間的對立,這種情況其實讓人看了有些遺憾。 不過,這件原本單純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糾紛」,在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1999年日劇《三十拉警報 》,距今25年前了,那時候的我準備迎接20代,30歲距離我還有些距離,等我來到30歲,出現了“大齡女子”這個詞。 在某篇瞎聊談到求偶焦慮,因為我沒有要婚生,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謂適婚年齡也是以女性最適合生育年齡去訂定,約莫是28歲。 等我來到了40代,隨著婚生率下
Thumbnail
Adai曾跟我說,如果可以回到從前,她會選擇不婚...。 這個我懂,她本來就是那種能力很強的女子,結了婚之後,會有婆家的交際應對,養兒育女要花心思,賺來的錢還要為子女繳學費或其他必要支出,可以留給自己創業進修的資金相對就少了,等到子女長大成人之後,是否還有三十歲的衝勁? 卻已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士.
優質的台北單身女性為什麼找不到伴侶? 十年前專家就預估台灣出生性別比失衡高峰會在2025年,也就是明年。2020年台北市是六都之中男女比失衡最嚴重的城市:100比90,意味著全數配對的情況,也會有10%的男性落單。按此數據來看,女性應該會非常容易找到伴侶,但事實是這樣嗎?
Thumbnail
關於婚姻是從兩個人走到一家人 不知不覺也到了30歲,好像也是大家口中「適婚的年紀」了,雖然晚婚的人很多,但看到朋友、同學一個一個都結起了婚、生起了小孩,還是逃不過關心與期待。 在我的朋友圈裡面比較特別的是,大家對於婚姻好像都抱持著比較悲觀的想法,尤其是女孩子。 我想是可能一個女孩子轉變成女人,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一位華人作家曾說過以下這段話: 「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女人,她是一個男人的臉面。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男人,他是一個女人的餘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噓寒問暖,不是妳的男子,不要情意纏綿。這是為人之基本,男女的底線。」 這段話放在現今社會來看,有九成會被譏笑八股,因為有一句話流傳得更深更廣,「不被愛的
Thumbnail
網友提問 28 現代男人該不該結婚?   網友提問: 「請問女人婚前和婚後是不是只要發現男人有真命天女症後就一定會去找下一個紅藥丸男來滿足女人的生理需求? 如果要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的對應方法是甚麼? 還有就是男人結婚生下孩子來傳宗接代這對男人重要嗎? 謝謝」   先聲明我對於婚姻還沒有了解的
也許是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國際性的文化背景,上了國際學校,住了不同國家,最後現在主要待在台灣,突然覺得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進而發覺在台灣,我身邊有越來越多不結婚的女生,或是不把婚姻當成人生必須要完成的事,似乎背後有其道理。   先說說那些,把婚姻當成重要追求的故事。在我身邊的女生朋友,大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1999年日劇《三十拉警報 》,距今25年前了,那時候的我準備迎接20代,30歲距離我還有些距離,等我來到30歲,出現了“大齡女子”這個詞。 在某篇瞎聊談到求偶焦慮,因為我沒有要婚生,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謂適婚年齡也是以女性最適合生育年齡去訂定,約莫是28歲。 等我來到了40代,隨著婚生率下
Thumbnail
Adai曾跟我說,如果可以回到從前,她會選擇不婚...。 這個我懂,她本來就是那種能力很強的女子,結了婚之後,會有婆家的交際應對,養兒育女要花心思,賺來的錢還要為子女繳學費或其他必要支出,可以留給自己創業進修的資金相對就少了,等到子女長大成人之後,是否還有三十歲的衝勁? 卻已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士.
優質的台北單身女性為什麼找不到伴侶? 十年前專家就預估台灣出生性別比失衡高峰會在2025年,也就是明年。2020年台北市是六都之中男女比失衡最嚴重的城市:100比90,意味著全數配對的情況,也會有10%的男性落單。按此數據來看,女性應該會非常容易找到伴侶,但事實是這樣嗎?
Thumbnail
關於婚姻是從兩個人走到一家人 不知不覺也到了30歲,好像也是大家口中「適婚的年紀」了,雖然晚婚的人很多,但看到朋友、同學一個一個都結起了婚、生起了小孩,還是逃不過關心與期待。 在我的朋友圈裡面比較特別的是,大家對於婚姻好像都抱持著比較悲觀的想法,尤其是女孩子。 我想是可能一個女孩子轉變成女人,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一位華人作家曾說過以下這段話: 「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女人,她是一個男人的臉面。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男人,他是一個女人的餘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噓寒問暖,不是妳的男子,不要情意纏綿。這是為人之基本,男女的底線。」 這段話放在現今社會來看,有九成會被譏笑八股,因為有一句話流傳得更深更廣,「不被愛的
Thumbnail
網友提問 28 現代男人該不該結婚?   網友提問: 「請問女人婚前和婚後是不是只要發現男人有真命天女症後就一定會去找下一個紅藥丸男來滿足女人的生理需求? 如果要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的對應方法是甚麼? 還有就是男人結婚生下孩子來傳宗接代這對男人重要嗎? 謝謝」   先聲明我對於婚姻還沒有了解的
也許是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國際性的文化背景,上了國際學校,住了不同國家,最後現在主要待在台灣,突然覺得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進而發覺在台灣,我身邊有越來越多不結婚的女生,或是不把婚姻當成人生必須要完成的事,似乎背後有其道理。   先說說那些,把婚姻當成重要追求的故事。在我身邊的女生朋友,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