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吸引力法則的誘惑 (上)

調查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和與之相關的錯誤觀念

raw-image

介紹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無數的心理學家、指導個人發展的 「老師」、和其他自封的「專家」,寫下了大量關於所謂「吸引力法則」和如何使用它的書籍。自從互聯網的出現以來,人們能更輕易的閱覽視頻、博客和社交媒體網頁,使得這種情況已大大增加 : 它們鼓吹釋放所謂的「想像創造力」以獲得財富、健康和幸福。在這些指南中,有些是善意的,然而更多的並非如此;有些人則建立了大型企業,並通過傳播吸引力法則和所宣稱的好處,來賺取了大量財富。

本篇的調查是要發現這個所謂的「法則」中有什麼真相,並消除與之相關的許多誤解。我們的讀者們曾在電子郵件中表達了他們的擔憂 :

『根據我的理解,確實存在這樣的一個自然法則,儘管它的運作方式可能與書本和教學視頻中的描述不同。然而,當我們嚴格訓練使用我們創造性心靈意象時,難道不就是「心靈與所欲之物的契合」嗎?如果這些契合是唯物主義的,在我看來是有害的,就算其目的不是為了傷害別人。而若它們的目的是為了傷害或操縱他人,那麼這可能是徹頭徹尾的危險。我知道我身邊有許多善意的人參與了這種做法,並經常擔心這些做法是否可能有害或危險。』

我們希望能在本次調查中回答這些問題。但在這樣做之前,我們必須指出,吸引力法則中提到的做法並無新意。它們都屬於魔法的範疇,而正如我們在《神秘學十堂課 — 魔法》文章中所討論的那樣,魔法可能被用於善或惡。任何魔法產生的效果都只取決於意圖,無論是好是壞。 這適用於每一種的創造性的心靈成像,不管它受到什麼樣的偽科學語言來掩蓋。在最好的情況下,吸引力法則能與大自然的普遍法則合作,從而為我們自己和他人帶來正面的變化。在最壞的情況下,它是純粹的黑魔法,鋪設了通往地獄的道路,無論這地獄是象徵性的還是字面上的。而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則包含了人類志向和慾望的各種色彩和色調。那麼,什麼是「吸引力法則」呢 ? 如果它真的有效的話,它是如何運作的?讓我們從頭開始,簡單回顧一下這個所謂「法則」的起源。

舊瓶裝新酒

你們大多數人都聽說過「舊瓶裝新酒」這一說法,這源自於《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記載的寓言。『人也不把新酒裝在舊瓶裡,不然,瓶就破了,酒就流出來了,瓶子就壞了 : 惟有把新酒裝在新瓶裡,兩樣都保住了。』(馬太福音9:17)。但這正是那些支持所謂「吸引力法則」的人已經和正在做的事情!幾千年來,神秘科學已經知道並教導人們,宇宙是由心智產生的,而不是像科學認為的那樣由物質產生。由此可知,我們的一切、以及我們通過感官所體驗到的一切,都是心智力量運作的結果。這些力量和支配它們的神秘法則很大一部分構成了秘密教義,由古代神秘學校傳授給學生,這點我們在《啟蒙者和啟蒙》一文中討論過。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秘密的一部分被洩露出來,落入了未受教導和沒有經驗的人手中;它們被曲解了,而且往往被濫用於自私的目的。正如我們在介紹中所說的,透過「心智創造的想像」和「專注」所帶來的改變就是魔法。當我們在文章末段探討吸引力法則的道德層面時,會再來討論這一點。魔法確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瓶子,或者說是一系列的瓶子,因為魔法有很多不同的劃分。「吸引力法則」的支持者盜用了「視覺化」和「專注」的魔法實踐,並不加區別地將其混合各種「新時代」的概念,而炮製所謂的吸引力「法則」;這正是耶穌建議人們不要做的事 : 將舊酒裝入新瓶。

這瓶老酒被重新包裝和貼上標籤,以供現代大眾消費;在剔除了其中的神祕學智慧後,形成了19世紀末才出現的「吸引力法則」主體。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須怪罪布拉瓦茨基夫人 (Madame Blavatsky ),因為在她 1877 年出版的《揭開伊希斯的面紗》中,她向西方首次介紹了神秘科學。到了本世紀末,拉爾夫-瓦爾多-特林(Ralph Waldo Trine)、普倫蒂斯-莫爾福德 (Prentice Mulford) 和威廉-沃爾特-阿特金森 (William Walter Atkinson) 等新思想作家,在他們各自的書籍中普及了布拉瓦茨基所揭示的神秘法則。其中的許多作家無疑都是出於好意,並且我們還強烈推薦特林的《與無限契合》(In Tune with the Infinite) 這本同類作品中的經典,我們在其他文章中有提到。但沒過多久就出現了許多模仿者,它們都缺乏拉爾夫-瓦爾多-特林的智慧和善意,且更多的是受到了物質目的而非精神目的所驅使,開始將他的教義轉而用於自己可疑的意圖。

這一過程的高峰可見於布魯斯-麥克萊蘭(Bruce MacLelland)的《通過思想力量實現繁榮》(1907年)、華萊士-D-沃茨(Wallace D. Wattles)的《致富的科學》(1910年)和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于1937年出版的《思考與致富》等書中。希爾的書賣出了 6000 多萬冊,證明了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致富永遠比成為智者更重要!而當我們到了現代,則有電影《秘密》(2006年)和朗達-拜恩 (Rhonda Byrne) 撰寫的配套書籍,將「吸引力法則」帶到了數百萬人的面前。隨後,埃絲特 (Esther) 和傑裡-希克斯 (Jerry Hick) 的《金錢與吸引力法則》(2008年)迅速問世,此後又催生了無數類似的書籍,都是承諾幸福、成功、名聲和財富。我們的文章《星光界對話》第七部分提到了埃絲特和傑裡-希克都是騙子,它們編造一群稱為「亞伯拉罕」的「靈體」的教導。

那麼,這個大肆宣傳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根據吸引力法則的支持者說法,它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 『思想可以變成實物。』對於數百萬位觀看了這部電影、或購買了此書籍的人來說,這個道理或許是新知識,但這是神秘科學早就知道了。這個所謂的「秘密」包含在赫爾墨斯的《翠玉錄》碑文中,而一般人對這個法則的理解甚少。它也出現在《凱巴萊恩》(Kybalion) 中所描述的赫爾墨斯法則第一條,即所謂的「唯心主義」(Mentalism),而理解這條法則的人更少。一般人、普通的神秘主義者也無法理解這些法則,因為正如我們在許多文章中指出的那樣,一個人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和經由真正的神秘科學老師的指導,才能開始理解其全部含義並應用它們。

這些法則的一部分也進入了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許多領域,例如神經語言程序學(NLP)、認知行為療法(CBT)、心理治療、個人發展和最新流行的所謂「正念」實踐。這些體系所使用的方法和原理各不相同,但都旨在改變心智狀態。因此,他們都運用了魔法,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因為魔法就是行使意志的技藝和科學,並利用想像力的創造力進行改變,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如果是前者,那就是白魔法,如果是後者,那就是黑魔法;這個事實是任何偽科學的貼標、重新包裝或巧妙營銷都無法掩蓋的。關於這條「法則」的起源就說到這兒,那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呢?

下一篇:吸引力法則的誘惑 (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