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學者們的集體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是說日前媒體報導,台灣多名專精兩岸關係的學者,在前往中國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時,於機場遭到留滯盤查。消息曝光後,台灣的陸委會嚴厲譴責,反而是當事人都低調不回應,甚至直接否認。其實這並不令人意外,隨著中國政府推出反間諜法,鼓勵民間主動檢舉可疑人士,外國人在中國的活動空間受到壓縮,是必然的事。比較有趣的反而是這些學者的態度,雖然可以理解他們想要避免批評中國政府,以免未來更難以入境,但這樣的情況剛好反映目前兩岸關係學者們的集體困境。

兩岸關係研討會的交流活動,已隨著中國熱潮的衰退,而慢慢不再受到重視。

兩岸關係研討會的交流活動,已隨著中國熱潮的衰退,而慢慢不再受到重視。

或許精確一點來說,目前的兩岸關係學者們並不是避免批評中國政府,而且盡量不願意談到習近平,特別是他打破過去的任期制,走向終身獨裁這件事。畢竟現在習近平已掌握一切權力,容不下批評,任何一個觸碰到這個敏感話題的人,在中國可能囹圄纏身,在海外則會被列為黑名單,永遠無法再到香港或中國。但是習近平近來的許多政策,影響兩岸關係極為深遠,兩岸關係學者們避談這些政策的優劣缺失,不願意去討論到習近平大權獨攬,可能終身執政的局面,無疑是故意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

這對台灣或中國的學者,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對台灣的學者來說,繞來繞去講兩岸問題,卻不能談最為核心的關鍵,永遠只能在旁枝末節上打轉,或轉述中國方面的論點,長期下來,很容易被認為這些學者避重就輕,甚至被譏笑已淪為統戰傳聲筒。特別是少數的激進統派,為了私利,對習近平歌功頌德,反而更壓縮了理性討論的空間。相反的,主張台灣獨立,反對兩岸交流,根本就不願意踏上中國的人,因為不用擔心中國封殺,可以百無禁忌批評習近平,反而成為了台灣社會討論這個問題的唯一聲音。

對中國的學者來說,過去還能用民主集中制來為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辯護,雖然中國的領導階層並不是一票一票選出來的,但領導人至少與一般的民主國家一樣,最多兩任就會卸任。雖然權力的運作機制只集中在中國共產黨內的一小群精英裡,百姓沒有置喙的餘地,不過好歹也有民主機制的外貌。甚至還能嘲笑西方民主制度的選舉太過勞民傷財,民選代議士所組成的國會素質低落,在行政效率上更是完全比不上中國。但這一切的說帖,都隨著習近平打破任期制,而成了最大的反諷。民主集中制缺乏制衡,萬一出現一個有野心的人,所有的制度都將形同虛設,完全顯露出民主集中制的最大問題。

於是不論是台灣或中國的兩岸關係學者,都不敢承認房間裡有一隻大象,只能裝作沒看見,偏偏台灣已經是一個百分之百的民主社會,媒體發達,新聞自由,幾乎沒有台灣人可以忍受這種荒謬的情況,結果造成兩岸關系學者們的論述越來越脫離現實,也更難以與民眾溝通。無論是一中原則、一中政策或是九二共識,這些深奧的國際政治與學理論述,通通比不上今日兩岸關係學者們就是不敢談習近平的荒謬感。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們更不敢承認,房間裡的這隻大象就是現今兩岸關係的最大阻礙。

而以習近平目前的人事佈局來分析,他最少會再執政十年以上,代表這樣的僵局將會持續,甚至演變的更糟。兩岸關係學者們通常會把這樣的情況,歸咎於台灣一方,因為不論對台灣或中國的學者來說,批評台灣是安全的,但這明顯是不公平的,甚至是背離事實的。於是兩岸關係這一學門,越來越失去公信力,甚至變成是統戰的代名詞,實在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因為兩岸關係千絲萬縷,關係到許多層面,兩岸都應該培養智庫與學者,來研究並釐清一些問題,做為政策的建議,更可以形成官方以外的交流管道,以避免誤判。

而退一步來說,中國有其特殊的國情與環境,中國的兩岸關係學者必需為中國共產黨服務,無法暢所欲言,這是無奈的情況。但台灣的兩岸關係學者活在民主社會中,擁有言論與學術的自由,卻自己劃設紅線,不敢逾越,這其實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一個擁有言論自由的社會,當然會因此而批評研究兩岸關係的部份學者們,認為這些人放棄學術尊嚴,屈從獨裁者。兩岸關係的研究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絕不是台灣社會的錯,而是那些學者們不敢直呼其名的人所造成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悠閒自在-avatar-img
2023/09/16
雖然談論習近平不會讓他下台,但不談論習近平,分析就不會準確
願台灣可以平安度過這一切
avatar-img
王臻明的沙龍
5.2K會員
426內容數
「假圖天國」將以即時深入解析軍事新聞與國際情勢的方式,討論新聞背後的意義與當前國際情勢的關係性,並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說明各國間的利害關係與複雜恩怨。另一方面,我也會輔以歷史與戰史的介紹,闡述過去歷史戰事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立場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王臻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台海能否安全?兩岸能否和平?上述問題的答案,向來是中國大陸說的才算。換言之,兩岸政府能不能展開政治對話或雙方人民能不能進行文化、經濟等交流,以上的主導權及決定權皆在北京政府,而不是台灣單方面即能影響或作成決定。
Thumbnail
台海能否安全?兩岸能否和平?上述問題的答案,向來是中國大陸說的才算。換言之,兩岸政府能不能展開政治對話或雙方人民能不能進行文化、經濟等交流,以上的主導權及決定權皆在北京政府,而不是台灣單方面即能影響或作成決定。
Thumbnail
是說中國倏然決定放棄動態清零策略,改為快速開放,與病毒共存,令人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這幾年的嚴格管制,已讓中國的經濟蒙受巨大損失,在各國都重開國門之際,中國如果還繼續堅持封控,可能會讓已疲弱不振的經濟走向崩潰。此外,中國對外也擺出了新的笑臉攻勢,希望在外交上,修復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Thumbnail
是說中國倏然決定放棄動態清零策略,改為快速開放,與病毒共存,令人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這幾年的嚴格管制,已讓中國的經濟蒙受巨大損失,在各國都重開國門之際,中國如果還繼續堅持封控,可能會讓已疲弱不振的經濟走向崩潰。此外,中國對外也擺出了新的笑臉攻勢,希望在外交上,修復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Thumbnail
現在中國也仍然在朝統一努力,他們統戰策略也從未停過,試圖在無意間改變人的思想,對此我們所應該做的是明辨是非,在中國無形之手的影響下,確保自己能不被其干擾,在決策上才能做出真正有利台灣的事
Thumbnail
現在中國也仍然在朝統一努力,他們統戰策略也從未停過,試圖在無意間改變人的思想,對此我們所應該做的是明辨是非,在中國無形之手的影響下,確保自己能不被其干擾,在決策上才能做出真正有利台灣的事
Thumbnail
不要打仗,不是說給自己的總統、說給自己的政府聽;不要打仗,請說給國際社會、說給意圖侵略台灣的中國共產黨、說給意欲併吞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聽。
Thumbnail
不要打仗,不是說給自己的總統、說給自己的政府聽;不要打仗,請說給國際社會、說給意圖侵略台灣的中國共產黨、說給意欲併吞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聽。
Thumbnail
是說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已閉幕,習近平可謂大獲全勝,不只李克強、汪洋等人落馬,擠進中國政治權力中心擔任常委的人,全是習近平的人,連過去的經濟班底也全部更新,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遵循過去鄭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人,已全部離開了重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是政治優先壓倒經濟發展的新路線..........
Thumbnail
是說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已閉幕,習近平可謂大獲全勝,不只李克強、汪洋等人落馬,擠進中國政治權力中心擔任常委的人,全是習近平的人,連過去的經濟班底也全部更新,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遵循過去鄭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人,已全部離開了重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是政治優先壓倒經濟發展的新路線..........
Thumbnail
8月2日至27日,美國動員英日澳等盟友,舉行「大規模演習-2021」,堪稱冷戰後最大規模海上演習;中國也自8月17日起,於台灣西南、東南周邊海空舉行演習。對此驚濤駭浪,台灣似乎開始了不顧現實的自我壯膽,不僅頻頻渲染可能花費2,000億新台幣研製飛彈的傳聞,更出現稱中國為「鄰國」的變型版「兩國論」。
Thumbnail
8月2日至27日,美國動員英日澳等盟友,舉行「大規模演習-2021」,堪稱冷戰後最大規模海上演習;中國也自8月17日起,於台灣西南、東南周邊海空舉行演習。對此驚濤駭浪,台灣似乎開始了不顧現實的自我壯膽,不僅頻頻渲染可能花費2,000億新台幣研製飛彈的傳聞,更出現稱中國為「鄰國」的變型版「兩國論」。
Thumbnail
撰寫:廖士鋒 自2020年1月26日以來,陸生入境台灣受阻已有137天;而自4月9日北京宣布暫停本年度陸生赴台升學試點計劃以來,迄今也有63天,兩方就學阻隔政策背後雖然受到疫情與兩岸關係影響,但實際承受苦果的卻是上萬名陸生,尤其孕育這個苦果的枝幹竟還是不著邊際的理由。 關於陸生無法赴台(或新申
Thumbnail
撰寫:廖士鋒 自2020年1月26日以來,陸生入境台灣受阻已有137天;而自4月9日北京宣布暫停本年度陸生赴台升學試點計劃以來,迄今也有63天,兩方就學阻隔政策背後雖然受到疫情與兩岸關係影響,但實際承受苦果的卻是上萬名陸生,尤其孕育這個苦果的枝幹竟還是不著邊際的理由。 關於陸生無法赴台(或新申
Thumbnail
否定一家親的統戰語言對台灣整體的三個實質利益: 1.壓縮統派空間 2.台灣民族建構 3.國際政治表態
Thumbnail
否定一家親的統戰語言對台灣整體的三個實質利益: 1.壓縮統派空間 2.台灣民族建構 3.國際政治表態
Thumbnail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 週年重申「武力統一」是可能選項,整場談話的措辭用字枯燥蠻橫,如果看作是向追求者告白的情書,完全就像是個情緒勒索的性騷擾慣犯在死纏爛打,應該揉爛燒掉再報警處理。總統蔡英文當天下午也火速強硬回應中國政府:台灣人民不接受任何統一論調的軟土深掘。
Thumbnail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 週年重申「武力統一」是可能選項,整場談話的措辭用字枯燥蠻橫,如果看作是向追求者告白的情書,完全就像是個情緒勒索的性騷擾慣犯在死纏爛打,應該揉爛燒掉再報警處理。總統蔡英文當天下午也火速強硬回應中國政府:台灣人民不接受任何統一論調的軟土深掘。
Thumbnail
是說遠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就覺得中國一方面嚴格控制網路輿論,但另一方面又為了展現傾聽民意的態度,參考網路輿論進行決策,將會形成一種極為惡性的循環,我們在當時稱之為「鏡子內的決策」。而在2018年的今天,再回過頭來檢視這整件事,其實頗令人喟嘆。因為美中貿易戰的爆發,讓許多中國知識份子都在反省檢討!
Thumbnail
是說遠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就覺得中國一方面嚴格控制網路輿論,但另一方面又為了展現傾聽民意的態度,參考網路輿論進行決策,將會形成一種極為惡性的循環,我們在當時稱之為「鏡子內的決策」。而在2018年的今天,再回過頭來檢視這整件事,其實頗令人喟嘆。因為美中貿易戰的爆發,讓許多中國知識份子都在反省檢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