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熟齡讀繪本~文學與美學結合的藝術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國人口老化從2018年起已進入「高齡社會」,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人口政策白皮書」以經濟安全、生活照顧、健康維護為政策主軸,除了這些之外,我想我們每個人至少先把自己照顧好,不成為家人及社會的負擔,如何活化大腦強健體能便是首要之事,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注入新創意,除了培養興趣、養成運動習慣、三五好友小聚開懷聊天之外,最簡易且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的便是閱讀。

根據威爾森博士(Dr. Robert S. Wilson)率領芝加哥若石醫學中心團隊(Rush Alzheimer’s Disease Center)進行長期研究,長期持續閱讀者,心智與記憶退化得愈慢:在生命晚期依然大量閱讀的人,與輕量閱讀和幾乎不閱讀的對照組相比,大腦老化的程度延緩許多,閱讀絕對是保持大腦健康的良方。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權威吉恩.柯翰在《熟年大腦的無限潛能》一書中指出「大腦會因為經驗與學習而不斷重塑,終其生不斷造出新的細胞,而大腦的情緒連結亦會隨著年齡成熟而變得更加平衡,也因此導致老年的負面情緒較不強烈,較容易遺忘負面情緒的記憶,且相對地比較容易激發正面情緒的記憶。」 

為何建議熟齡讀繪本呢?因為繪本通常字少且字體較大,又同時有圖像搭配,可說是結合文學與美學的藝術書,圖像藝術提供沉思與想像的空間,在美感體驗的過程中,喚回我們曾經擁有的幽默、想像、熱情……,對於視力退化的熟齡族來說,視覺感官上不會太吃力。日本作家柳田邦男曾提及「繪本的存在不單是為了孩子。我認為,繪本裡有靈魂的語言,可以在靈魂的層次上溝通。」他更提出「三讀繪本」的概念,就是指「幼時」無目的性地翻閱,純粹喜歡那個故事或那頁圖像,第二階段便是「為人父母時」的伴讀,想透過繪本成為親子間溝通及教養的橋樑,第三階段就走到為自己而閱讀的「熟齡時期」,此時正累積無數人生經驗,對於繪本中的人生哲理更能有所共鳴,觸發生命回憶,也能夠回到自我覺察,豐富心靈。

大多數的大人都以為繪本是小孩看的,除了嬰幼兒教養書之外,對繪本的感知,是可以因為人生的歷練而有不同的解讀,繪本不止有視覺藝術的價值外,更飽含豐富文學、歷史、人文素養、科普知識以及情緒管理與自我認同在其中,同一本繪本書在不同人眼中就是不同風景,你可以單純看圖像、讀故事,當然也可以用任何你想要的視角來閱讀,圖文之間的關係更有許多你想像不到的連結,它可以是增強或補充說明文字沒有描述的部分,它也可能是圖文矛盾的表現方式,一本書中轉換視角來敘事應該是繪本很大的優勢,因為可藉由圖像來補充說明。繪本之所以迷人正在於圖文關係搭配,圖像可以填補空隙,建立故事的一致性,在故事情節發展上,圖像亦有極大加乘的效果,可以埋下伏筆線索式是利用翻頁來製造劇情上升翻轉的高潮,想想自己每次讀繪本時,是先看圖?還是先看文?還是圖文一起看?

 

avatar-img
85會員
194內容數
在繪本中尋找生命省思,決定50+後的人生悠遊於繪本中漫步呼吸,遇見更多美麗的人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亭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常說「無常」、「當下」,但親愛的,你知道世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從「知道」到「做到」,對我而言,好好品味生活中每個精采瞬間的感受與體會,分享自己的心情與學習,每天都是值得感恩的日子,足矣。
真正的富裕,不在於你擁有的東西,而在於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要的東西,老天不一定會給你,但你絕對可以將自己奉獻給生命,你可以做的事大到你自己都無法想像。 其實你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內心深處找到的,衹是這個真相一直被外在世界蒙蔽,被你自己所遺忘。
在無垠的世界裡,我們何其渺小,在悠遠的歷史中,生命又何其短暫。如同蘇軾赤壁賦中所云:「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正因為如此,更珍惜當下,珍惜每個陪在身邊的家人好友,當然更要好好珍惜自己,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即使偶有磨難低潮,也知道該如何讓自己平靜無擾,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在取捨之間,要知道什麼該留
同理心並不是同情心,我們更需要的是可以真正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的同理心,會試圖讓自己從對方的角度,去設想對方的需求,因此就連表達關心時,也不會只是以自己的角度作為出發點,簡言之,同理是以對方的需求為主,練習換位思考,當我們與他人感受一致時,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與接納,也才能消弭彼此間的誤解。
對於直言不諱,似乎是大人世界中絕對要避免的事,不要拿「性情中人」「我就是很直接說真話的人」當令箭,在與他人溝通對話時,若不經大腦思考,不只傷害了別人也突顯出自己教養不足,說話的藝術真的很重要,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是一種自我覺醒,告別前半段為迎合別人的人生,人生下半場必須重新開始一段為自己的生活,每個階段身份的轉變都是一個起點,一切也都為時不晚,那曾經的荒謬人生就讓它隨風而逝吧,別再頻頻回頭緊抓不放,如此才能更自在更自由。
我們常說「無常」、「當下」,但親愛的,你知道世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從「知道」到「做到」,對我而言,好好品味生活中每個精采瞬間的感受與體會,分享自己的心情與學習,每天都是值得感恩的日子,足矣。
真正的富裕,不在於你擁有的東西,而在於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要的東西,老天不一定會給你,但你絕對可以將自己奉獻給生命,你可以做的事大到你自己都無法想像。 其實你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內心深處找到的,衹是這個真相一直被外在世界蒙蔽,被你自己所遺忘。
在無垠的世界裡,我們何其渺小,在悠遠的歷史中,生命又何其短暫。如同蘇軾赤壁賦中所云:「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正因為如此,更珍惜當下,珍惜每個陪在身邊的家人好友,當然更要好好珍惜自己,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即使偶有磨難低潮,也知道該如何讓自己平靜無擾,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在取捨之間,要知道什麼該留
同理心並不是同情心,我們更需要的是可以真正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的同理心,會試圖讓自己從對方的角度,去設想對方的需求,因此就連表達關心時,也不會只是以自己的角度作為出發點,簡言之,同理是以對方的需求為主,練習換位思考,當我們與他人感受一致時,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與接納,也才能消弭彼此間的誤解。
對於直言不諱,似乎是大人世界中絕對要避免的事,不要拿「性情中人」「我就是很直接說真話的人」當令箭,在與他人溝通對話時,若不經大腦思考,不只傷害了別人也突顯出自己教養不足,說話的藝術真的很重要,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是一種自我覺醒,告別前半段為迎合別人的人生,人生下半場必須重新開始一段為自己的生活,每個階段身份的轉變都是一個起點,一切也都為時不晚,那曾經的荒謬人生就讓它隨風而逝吧,別再頻頻回頭緊抓不放,如此才能更自在更自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就算是大人,也能從繪本收穫滿滿感動💗 =光是讀寫 林晏履(作文)x 超級櫻文 黃恩妤(英語)= 如果你也喜歡讀繪本,心中一定有好幾本療癒名單,兩位老師分享很棒的療癒繪本,與你分享。 
Thumbnail
我們經常聽到「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但到了中年,太多令人煩惱與繁忙的事,加上老花眼又找上門,讓我們自然而然地離書本越來越遠。其實,只要願意坐下來、翻開書,就能立即開啟一段全新旅程。閱讀,不僅僅是休閒,更是中年人提升自我、豐富人生的美好方式。 中年人為什麼需要閱讀? 好不容易逃離小時候被迫為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如何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小到大陪伴他們走進圖書館、閱讀繪本和漫畫。雖然開始時孩子們只願意讀漫畫,但最終他們開始探索更多文字書籍。文章強調,閱讀不僅是為了學業成績,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與心靈的慰藉。
Thumbnail
小女子現年25,還是很愛看繪本及圖文故事集,就像動畫一樣,小時候看和長大後看,會從中發現更多、理解更多。選了幾篇當時迷惘中的自己遇到的幾本書,起到了療癒之功效,並且從中更認識、肯定自己,過了約半年再次讀起,這次多的是與自己的對話和反思,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在成人世界談繪本,彷彿這個人是「不夠成熟、不可靠」的。童話就是「幼稚、低階、不真實的」嗎?繪本以日本知名繪本作家荒井良二的《搭公車》為例,敘事數種視角轉換。建議重新接觸繪本的成人從不只讀文字,觀察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係,感受圖像裡的「不可言說」的經驗。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熟齡主題書籍如雨後春筍冒出,成了暢銷榜上的新秀。熟齡閱讀有哪些趨勢? 除了書以外,有哪些閱讀可能?
Thumbnail
若認為繪本只是「有圖畫的書」,那可能就太小看繪本的可能性了;而若以為這種互動繪本是針對幼童認知而創作,則是小看了自己作為讀者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圖書館都新增了「樂齡區」,專放一些退休、老化、生命、健康、營養等議題的相關書籍(印象中小時候去圖書館沒看過這樣獨立的區域)。 剛搬來台北工作時,雖然有許多新事物需要適應,但當時的我仍不減閱讀的慾望,因此上班第一天結束後,我迅速前往住家附近的圖書館辦理借書證,借了
Thumbnail
原來我們很多成年人一直都用錯方法學習了! 多數人都會有以下的迷思:人上了年紀之後記性不好,所以學習也會沒效率。但是我們人的大腦在30歲之後,要用的是不同的「大人式學習法」。邁入中年之後,大腦在理解、判斷等能力會達到巔峰,此刻不再是依賴青少年時期的「學生腦」,而是要轉為運用「大人腦」。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就算是大人,也能從繪本收穫滿滿感動💗 =光是讀寫 林晏履(作文)x 超級櫻文 黃恩妤(英語)= 如果你也喜歡讀繪本,心中一定有好幾本療癒名單,兩位老師分享很棒的療癒繪本,與你分享。 
Thumbnail
我們經常聽到「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但到了中年,太多令人煩惱與繁忙的事,加上老花眼又找上門,讓我們自然而然地離書本越來越遠。其實,只要願意坐下來、翻開書,就能立即開啟一段全新旅程。閱讀,不僅僅是休閒,更是中年人提升自我、豐富人生的美好方式。 中年人為什麼需要閱讀? 好不容易逃離小時候被迫為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如何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小到大陪伴他們走進圖書館、閱讀繪本和漫畫。雖然開始時孩子們只願意讀漫畫,但最終他們開始探索更多文字書籍。文章強調,閱讀不僅是為了學業成績,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與心靈的慰藉。
Thumbnail
小女子現年25,還是很愛看繪本及圖文故事集,就像動畫一樣,小時候看和長大後看,會從中發現更多、理解更多。選了幾篇當時迷惘中的自己遇到的幾本書,起到了療癒之功效,並且從中更認識、肯定自己,過了約半年再次讀起,這次多的是與自己的對話和反思,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在成人世界談繪本,彷彿這個人是「不夠成熟、不可靠」的。童話就是「幼稚、低階、不真實的」嗎?繪本以日本知名繪本作家荒井良二的《搭公車》為例,敘事數種視角轉換。建議重新接觸繪本的成人從不只讀文字,觀察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係,感受圖像裡的「不可言說」的經驗。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熟齡主題書籍如雨後春筍冒出,成了暢銷榜上的新秀。熟齡閱讀有哪些趨勢? 除了書以外,有哪些閱讀可能?
Thumbnail
若認為繪本只是「有圖畫的書」,那可能就太小看繪本的可能性了;而若以為這種互動繪本是針對幼童認知而創作,則是小看了自己作為讀者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圖書館都新增了「樂齡區」,專放一些退休、老化、生命、健康、營養等議題的相關書籍(印象中小時候去圖書館沒看過這樣獨立的區域)。 剛搬來台北工作時,雖然有許多新事物需要適應,但當時的我仍不減閱讀的慾望,因此上班第一天結束後,我迅速前往住家附近的圖書館辦理借書證,借了
Thumbnail
原來我們很多成年人一直都用錯方法學習了! 多數人都會有以下的迷思:人上了年紀之後記性不好,所以學習也會沒效率。但是我們人的大腦在30歲之後,要用的是不同的「大人式學習法」。邁入中年之後,大腦在理解、判斷等能力會達到巔峰,此刻不再是依賴青少年時期的「學生腦」,而是要轉為運用「大人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