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熟齡讀繪本~文學與美學結合的藝術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國人口老化從2018年起已進入「高齡社會」,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人口政策白皮書」以經濟安全、生活照顧、健康維護為政策主軸,除了這些之外,我想我們每個人至少先把自己照顧好,不成為家人及社會的負擔,如何活化大腦強健體能便是首要之事,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注入新創意,除了培養興趣、養成運動習慣、三五好友小聚開懷聊天之外,最簡易且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的便是閱讀。

根據威爾森博士(Dr. Robert S. Wilson)率領芝加哥若石醫學中心團隊(Rush Alzheimer’s Disease Center)進行長期研究,長期持續閱讀者,心智與記憶退化得愈慢:在生命晚期依然大量閱讀的人,與輕量閱讀和幾乎不閱讀的對照組相比,大腦老化的程度延緩許多,閱讀絕對是保持大腦健康的良方。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權威吉恩.柯翰在《熟年大腦的無限潛能》一書中指出「大腦會因為經驗與學習而不斷重塑,終其生不斷造出新的細胞,而大腦的情緒連結亦會隨著年齡成熟而變得更加平衡,也因此導致老年的負面情緒較不強烈,較容易遺忘負面情緒的記憶,且相對地比較容易激發正面情緒的記憶。」 

為何建議熟齡讀繪本呢?因為繪本通常字少且字體較大,又同時有圖像搭配,可說是結合文學與美學的藝術書,圖像藝術提供沉思與想像的空間,在美感體驗的過程中,喚回我們曾經擁有的幽默、想像、熱情……,對於視力退化的熟齡族來說,視覺感官上不會太吃力。日本作家柳田邦男曾提及「繪本的存在不單是為了孩子。我認為,繪本裡有靈魂的語言,可以在靈魂的層次上溝通。」他更提出「三讀繪本」的概念,就是指「幼時」無目的性地翻閱,純粹喜歡那個故事或那頁圖像,第二階段便是「為人父母時」的伴讀,想透過繪本成為親子間溝通及教養的橋樑,第三階段就走到為自己而閱讀的「熟齡時期」,此時正累積無數人生經驗,對於繪本中的人生哲理更能有所共鳴,觸發生命回憶,也能夠回到自我覺察,豐富心靈。

大多數的大人都以為繪本是小孩看的,除了嬰幼兒教養書之外,對繪本的感知,是可以因為人生的歷練而有不同的解讀,繪本不止有視覺藝術的價值外,更飽含豐富文學、歷史、人文素養、科普知識以及情緒管理與自我認同在其中,同一本繪本書在不同人眼中就是不同風景,你可以單純看圖像、讀故事,當然也可以用任何你想要的視角來閱讀,圖文之間的關係更有許多你想像不到的連結,它可以是增強或補充說明文字沒有描述的部分,它也可能是圖文矛盾的表現方式,一本書中轉換視角來敘事應該是繪本很大的優勢,因為可藉由圖像來補充說明。繪本之所以迷人正在於圖文關係搭配,圖像可以填補空隙,建立故事的一致性,在故事情節發展上,圖像亦有極大加乘的效果,可以埋下伏筆線索式是利用翻頁來製造劇情上升翻轉的高潮,想想自己每次讀繪本時,是先看圖?還是先看文?還是圖文一起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3/09/25
熟齡讀繪本很好啊,像你說的圖多字又大。而且其實很多繪本的內容很適合大人看,甚至需要歲月過的人才能體會的,根本是寫/畫給大人的。很棒的建議與分享喔!
李英華-avatar-img
2023/09/23
「想想自己每次讀繪本時,是先看圖?還是先看文?還是圖文一起看?」亭硯, 我先看圖喔!
EC3-avatar-img
2023/09/23
三階段: 1 小孩階段 2 父母階段 3 自己的階段
安立格-avatar-img
2023/09/23
內容很豐富,有意義。好文章👍
avatar-img
文亭硯的沙龍
88會員
206內容數
在繪本中尋找生命省思,決定50+後的人生悠遊於繪本中漫步呼吸,遇見更多美麗的人事物。
文亭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什麼時候才會自覺石頭很重,才意識到自己背得很辛苦,所有社會期望及他人目光都像是書中的石頭,從小到大我們或兔或少都背負了自己給自己或是別人給自己的石頭,這些石頭增加的速度往往比放下來得快,也許是不希望辜負別人的期望吧,也許是放不下別人的眼光吧。
Thumbnail
2025/04/19
什麼時候才會自覺石頭很重,才意識到自己背得很辛苦,所有社會期望及他人目光都像是書中的石頭,從小到大我們或兔或少都背負了自己給自己或是別人給自己的石頭,這些石頭增加的速度往往比放下來得快,也許是不希望辜負別人的期望吧,也許是放不下別人的眼光吧。
Thumbnail
2025/04/19
我寫文無酬做志工不算時數…就是想做要做,人生沒有這麼複雜,但順吾心而已。想想從小到大我一直對人對事都是這樣的,勇敢前進,勇敢轉彎,勇敢撤退,說是勇敢不如說就是不喜歡了、不想了,我這樣是理智還是任性呢?唯一確定的是我知道自己此時此刻真實的感受,我知道自己在幹啥?
Thumbnail
2025/04/19
我寫文無酬做志工不算時數…就是想做要做,人生沒有這麼複雜,但順吾心而已。想想從小到大我一直對人對事都是這樣的,勇敢前進,勇敢轉彎,勇敢撤退,說是勇敢不如說就是不喜歡了、不想了,我這樣是理智還是任性呢?唯一確定的是我知道自己此時此刻真實的感受,我知道自己在幹啥?
Thumbnail
2025/04/14
選了一個不怎麼美麗的天氣來去台東,但心情是輕鬆愉快的。14年及18年都是晴天造訪,陽光下的台東適合旅遊,陰雨的台東適合慢居,這次就定點待在金樽
Thumbnail
2025/04/14
選了一個不怎麼美麗的天氣來去台東,但心情是輕鬆愉快的。14年及18年都是晴天造訪,陽光下的台東適合旅遊,陰雨的台東適合慢居,這次就定點待在金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日本作家柳田邦男提出「三讀繪本」的概念,指「幼時」無目的性地翻閱,純粹喜歡那個故事或那頁圖像,第二階段便是「為人父母時」的伴讀,透過繪本成為親子間溝通,第三階段就走到為自己而閱讀的「熟齡時期」,此時正累積無數人生經驗,對於繪本中的人生哲理更能有所共鳴,觸發生命回憶,也能夠回到自我覺察,豐富心靈。
Thumbnail
日本作家柳田邦男提出「三讀繪本」的概念,指「幼時」無目的性地翻閱,純粹喜歡那個故事或那頁圖像,第二階段便是「為人父母時」的伴讀,透過繪本成為親子間溝通,第三階段就走到為自己而閱讀的「熟齡時期」,此時正累積無數人生經驗,對於繪本中的人生哲理更能有所共鳴,觸發生命回憶,也能夠回到自我覺察,豐富心靈。
Thumbnail
我愈是接觸繪本愈是覺得其中有太多樂趣及可以研究的部分,這是一門專業的學問。除了寫專文之外,也常常將自己很有感的繪本閱讀心得分享給大家,寫這些文一定要避免太多的圖文爆雷,但又必須有邏輯性及內容性的分析,再加上自己的閱讀後的感受。
Thumbnail
我愈是接觸繪本愈是覺得其中有太多樂趣及可以研究的部分,這是一門專業的學問。除了寫專文之外,也常常將自己很有感的繪本閱讀心得分享給大家,寫這些文一定要避免太多的圖文爆雷,但又必須有邏輯性及內容性的分析,再加上自己的閱讀後的感受。
Thumbnail
我在網路上看見這篇文章,就開始大肆轉傳啊~畢竟從小到大那些我心愛的漫畫書很多都因為父母的反對而總會突然接消失在我的生命中,那錐心之痛啊~~大人們都不懂啊~但現在終於有人要翻轉這多年的壓抑多年的心情,當然給他好好的傳遞~~哈哈哈哈!!! 文章裡是這樣說的:「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漫畫書或圖畫小說獨特的
Thumbnail
我在網路上看見這篇文章,就開始大肆轉傳啊~畢竟從小到大那些我心愛的漫畫書很多都因為父母的反對而總會突然接消失在我的生命中,那錐心之痛啊~~大人們都不懂啊~但現在終於有人要翻轉這多年的壓抑多年的心情,當然給他好好的傳遞~~哈哈哈哈!!! 文章裡是這樣說的:「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漫畫書或圖畫小說獨特的
Thumbnail
文字看似無所不在,但真正要和「心」產生連結,必須要有幾個要素才能達到。比如說:集中的注意力、理解作者的表達進而思考、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寧靜的心境等等
Thumbnail
文字看似無所不在,但真正要和「心」產生連結,必須要有幾個要素才能達到。比如說:集中的注意力、理解作者的表達進而思考、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寧靜的心境等等
Thumbnail
林真美老師於 1992 年著手推動親子共讀讀書會,並在 1997 年正式成立「小大讀書會聯盟」; 2000 年時更與夥伴在於臺中創設「小大繪本館」,逐步引動全臺乃至東南亞地區的繪本共讀風氣,至今已有 30 餘年。​
Thumbnail
林真美老師於 1992 年著手推動親子共讀讀書會,並在 1997 年正式成立「小大讀書會聯盟」; 2000 年時更與夥伴在於臺中創設「小大繪本館」,逐步引動全臺乃至東南亞地區的繪本共讀風氣,至今已有 30 餘年。​
Thumbnail
藉由繪本一起討論分享生命歷程的甘苦
Thumbnail
藉由繪本一起討論分享生命歷程的甘苦
Thumbnail
對我而言,閱讀最大的魅力就是讓我在這個碎片化訊息當道的世界中找回專注的力量。
Thumbnail
對我而言,閱讀最大的魅力就是讓我在這個碎片化訊息當道的世界中找回專注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