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巴黎生活紀事Day5

這次出發前,讀了一位法國女作家Annie Ernaux的作品:L'événement,她是202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文字簡單,不帶任何修飾,表現的情緒真切直白,彷彿是本私人日記,讀了很受震撼。

名人日記往往在死後才公開,因為人只有死了才不怕批評,或者因為死了,世人也就寬容多了,批判中往往帶著理解。而對於死者來說,公開日記無疑也是種解脫,可以不再演戲,得以真面目示人。

今天早上起床,我在想著:有沒有可能不必等到死了才停止演戲?可不可以活著的時候就像死時一樣赤裸的呈現真實的自己?

掛著這樣的思緒,做完文法練習後,出門開始例行的城市散步。散步兩公里後,跟個觀光客一樣來到了Pont de Bir-Hakeim。這座橋連接巴黎十五區和十六區,橫跨在塞納河上,因為曾經出現在電影全面啟動中而聲名大噪。鐵橋架構在石橋上,中間是自行車道,也有許多行人駐足在此取景拍照,兩側則是汽車道。因為建構對稱,從橋的一頭望向另一頭,視覺延伸沒有盡頭,如同夢境與現實疊合。

橋上,有人進來,有人離開; 有人前進,有人回頭; 有人在橋上進行一生中重要的儀式,留下紀念,接著轉身離開,留下夢境持續著。每個人都是過客,只有自己可以選擇下一步要去的方向。

我問自己,如果這是夢,在夢裡,我敢做最真實的自己嗎?敢大膽擺脫禁忌,翻轉顛覆那些箝制我的道德思維嗎?做夢,也需要勇氣。

Pont de Bir-Hakeim


離開一團胡思亂想後,原想就近找個地方午餐,但是午後一點的巴黎正值用餐高峰,想找個安靜的餐廳用餐談何容易?我不是個挑惕食物的人,也不上網找評論,一切全憑直覺,看得順眼,首要安靜沒人即可。沿著Rue du Commerce走,竟經過上一趟與旅伴Connie一起閒逛的幾間商店,感到好親切,立即傳了訊息給她。出門在外,孤獨的感覺總不時湧上來。尤其在熱鬧的大城市,看到成群用餐的人。當下總是好羨慕他們有人陪著吃飯說話,分享美食。人生就是如此,相聚的時候想別離,別離的時候想相聚。

很幸運,又走了兩公里後,找到一間親切安靜的餐廳,還正好有我最愛的Pavé de Thon! 夢裡想它千百回。不是一道功夫菜,但因為魚夠新鮮,灑點鹽,乾煎到五分熟的做法,讓魚的滋味更顯甘甜。餐後我跟老闆說:這是全巴黎最好吃的一餐!老闆聽了好開心。在巴黎吃飯最窩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服務生總會在客人用餐到一半時詢問用餐狀況,是否一切滿意。我很喜歡這樣的習慣,可以有機會跟餐廳人員聊上幾句,畢竟平常開口說話的機會不多。

餐後留在餐廳讀追憶似水年華,是個平靜的午後。

Pavé de Thon au restaurant près de la sortie de Emile Zola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