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綠領人才供不應求

104人力銀行在2023年9月的最新統計,今年每個月約有2000個綠領工作機會,近10年來成長近7倍,而且預估往後的需求也會愈來愈高。

這是來自全世界的減碳趨勢,從今年10月起,歐盟「減碳邊境調整機制」試行上路,受管制的產品必須購買碳權憑證或繳碳稅才能進入歐盟各國,同時已有許多國際大品牌訂下期程,承諾淨零碳排,因此這些產品的上下游供應鏈必須跟進,不只節能減碳,還要做到淨零碳排,換句話說,幾乎所有企業不久的將來都要面對一個很困難的挑戰,不減碳就做不了生意,你做不到淨零碳排會被做得到的企業給淘汰。

因此,節能減碳已不再只是道德訴求,而是攸關生存的行動,在這樣的時代需求下,綠領人才在全世界都是供不應求的。

綠領人才的範圍包括很廣,以工程師而言,會以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森林、環境變遷、大氣科學……等為專業主軸,其他如能源管理工程師,綠色植栽相關的園藝、營造工程及繪圖設計也都算數,另外也需要社會科學、法律及財經背景這些具國際產業與政策分析人才,此外也有很多跨領域的新需求,比如循環經濟、水足跡、碳足跡的盤查,都是新的專業,目前有不少學術或實業界也推出許多訓練課程來培養人才。

後面附上一篇我2010年在國語日報專欄上寫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參考—綠領工作是未來僅存的工作機會。

 

          綠領工作是未來僅存的工作機會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說:「承諾一個乾淨能源的未來,我們可以創造許許多多的新工作。」歐巴馬在金融風暴中就任總統時,也宣布將傾全力投入低碳社會的建構,並且認為將創造出無數的新綠領工作。

聯合國在最近的報告中指出,光是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產業,到二○三○年將增加兩千萬個工作機會。美國的研究也指出,到二○三○年美國每四個工作者,就有一位會是綠領工作者;臺灣則預估,綠領從業人員將有百萬人以上。

面對後石油時代,高漲的運輸成本勢必會大幅逆轉過去三十年來的貿易自由化,將會回歸到區域化,亦即生存的基本需求必須能夠自給自足,可以說是回到部落經濟,因此,每個國家如何掌握自家資源,並且生存在低碳的社會,將變成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

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每個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一定都會轉變成綠領工作;換句話說,綠領工作是未來僅存的工作機會。所以每個人都必須思考與定位自己的專長與工作,重新學習新的知識與能力,否則很快就會被時代給淘汰。

比如,歐洲已通過將要求能源使用產品的生態設計,美國也在草擬能源清潔法案,都將要求進口產品必須列舉碳含量(碳足跡),超過標準則課徵高關稅,甚至禁止進口。

對於建構低碳社會,首先要從檢視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對能源使用的狀況開始。這些年出現一個新興熱門行業,也就是能源技術服務產業,主要的工作是協助客戶節約能源,並用客戶省下的電費來支付改善空調效能的支出。也就是說,企業不必花錢購買新設備、支付新空調系統的費用,而是用省下的電費折抵這些設備與技術的服務費用,創造雙贏。

的確,節能省能是一門好生意,省能所創造出來的能源與開發新的再生能源同樣重要。

國內從事能源技術服務最久的是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近幾年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正在積極培訓相關的專業人才。新北市市政府去年起也在社區大學開課,培訓低碳規劃師,協助社區規劃,執行自己的低碳目標;並與綠色生產力基金會合作,成立社區低碳診所,有減碳醫師駐診,配備一百多種儀器,免費為一百戶以上的住宅社區把脈開藥方。兩年來,低碳醫生已診斷過一百八十多個社區。

臺灣現階段可以吸納最多就業人口的,大概是強調健康永續的綠色新農業,這也是臺灣農業未來的出路,尤其目前的有機農業,只占總耕地不到百分之二,而化學肥料是溫室氣體最重要的來源,如何全面轉型將是努力的目標。另一方面,行銷綠色農業需要更多專業,要突破既有產銷體系的龐大結構,就必須由知識來引領,打造一個農村的資訊平台,把新的專業知識、資金與社會人脈帶進農村。

目前眾多的休耕農地,是否能夠用來生產生質能源,比如油麻菜籽、向日葵、大豆等高含量的植物,其中的油麻菜籽與向日葵有著壯觀的黃色花海,還可以促進在地的觀光旅遊呢!相對於石油,生質能源取之不盡,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與造成的其他空氣汙染,又遠低於石油與媒碳。

除了飲食,住宅的改善也將是需求眾多的綠領工作,綠建築所需材料的發明與生產,從建築物的外面到裡面,大大小小的材料、設備,從硬體到軟體,充滿無數新的可能,也需要非常多不同層次與種類的人才投入。

比如,是否可以利用結構與設計的改變降低對能源的使用?主張藍色經濟的比利時科學家鮑利,成立零排放研究創造基金會,認為當下的綠色經濟是用生物學來解決環境生態的瓶頸,但是在生物界每一件事都有例外,並不符合商業的真正需求。而藍色經濟是以物理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物理學一切按著定律運行,例如熱空氣往上走,蘋果熟了往下掉,結果可以預期,也符合商業的廣泛使用。

鮑利觀察到高高立在地上的白蟻窩,不管外面多熱多冷,蟻窩始終保持攝氏二十六度,濕度六十一度,不需用任何耗能設備。牠們是怎麼做到的?答案是利用物理定律,熱空氣往上流動,白蟻利用許多通路來控制空氣流通。

另外,鮑利也發現,斑馬黑白相間的條紋交互作用會產生氣流,可以讓身體的表面溫度降低攝氏十度。白色會反光,可以降溫;黑色會吸光,可以增加表面溫度。所以,白條上方的空氣比黑條上方的空氣涼,黑條的熱氣上升和白條的冷空氣形成壓力差,就會產生氣流。

像這樣不用化學物料,不必消耗能源的設計方式,有待各種領域的人才去發現與設計。更重要的是,除了蓋新的綠建築,對於數以千萬倍的舊建築物之改善,更需要眾多綠領的專業人員去施作。

低碳社會除了建築物外,還有整個都市規劃的重新調整與改善,亟需大量的人才,甚至營造人與自然相處的空間,也需要很多生態研究與解說人員。

再加上我們日常使用的任何產品,都必須重新設計。這些綠色生產、綠色產品設計,都是新的綠色商業,也都需要新的人才。比如,我們需要全新的觀念來從事任何產品的設計,美國建築師麥唐諾與德國化學家布朗嘉就提出「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相對於從「搖籃到墳墓」,也就是商品使用後就丟棄的形態,提倡產品在設計之初就能考慮到能夠讓產品再度使用,是另外一個產品生命週期的開始,不會產生任何不必要、無法處理的廢物,如同大自然一般,所有東西都是循環的,在數十億年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體系中,沒有任何廢物的產生;一個生命的死去,是創造出另一個生命的來源。

面對劇烈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用全新的思惟與全新的人才應付未來的挑戰。但我們在綠領人才的培訓上,卻遠遠跟不上世界的需求,因為綠領人才最重要的是跨領域與異業整合的能力,以目前臺灣學校教育的結構,很難培養這樣的人才。

我們必須非常努力,因為時間真的不太多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