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金錢是方法,不是目的

    在繼續探討自己已經養成的慣性思維之餘,我想先拉回金錢的目的/意義是什麼。當探索終極的目標之後,短中長的規劃自然就會變得具體,當人生面對變化與挑戰的時候,在動盪與迷惘中也還有內心的羅盤可作指引。

    我想先分享讓我對賺錢這件事有所改觀,並漸漸幫助我釐清的觀念。它們大都跟賺更多的錢無關,也不能保證從此走花路,卻無疑提供了另一種豐盛可能性。

    第一個分享是《心靈瑜珈》(韋達.帕若堤 Veda Bharati著)裡的一篇短文〈財富不等於欲望〉。短短一文直穿靶心,每回再讀仍會讓我升起力量。

    首先,財富是手段不是目的。

    根據印度傳統的哲學,有意義的人生,可以從「美德」、「財富」、「慾望」、「解放心靈」四個面向去達成,其實也缺一不可。盲目的追逐財富與慾望(而忘了美德與心靈),就是把手段當成目的,而跟人生的目的脫節。一無所有時,希望能有一百元就好。有了一百,就想要一千……有了百萬就想要千萬、要億,要擁有整個地球。我們想停止無止盡的壓力與焦慮,就要為自己的慾望設限,思考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要這些東西的目的何在?

    在他的思考中,賺錢的目的有三個:

    第一是還債,也就是回報他人的付出。回報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世上有許多人默默服務我們,而我們取走的他人的勞動價值,是無法用金錢償還的(例如衣服的勞動價值是種植、收成棉花,抽紗、編織、剪裁、裁縫……等勞動價值不可能用區區幾百元就還清),只有靠付出自己的價值償還。就像我們沒辦法計算喝了母親的奶水該付多少錢給她,只有用別的方式報答。

    第二是滿足人性的慾望。人性的基本慾望是奉獻,是愛的慾望,以及分享、付出的慾望。捐獻也是一樣,會讓人得到心靈上的喜悅。印度古老的哲學典籍《奧義書》也說「享受你的犧牲」-—能夠無私奉獻於服務他人,並能享受奉獻的人,才真正富有。也就是說,當有多於餘的金錢用以奉獻時,可以滿足人性最深層的渴望。基督與猶太宗教也鼓勵十分之一的奉獻,例如給出自己擁有的部分金錢或時間。服務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無分大小。當我們奉獻了悅耳的話語、溫柔的傾聽,甚至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而能選擇不同角度來取代負面看法而能服務到需要的人時,也都是奉獻。

    第三是解放心靈。當人想要深入心靈修行時,能有一筆錢能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而從世俗的工作中隱退,專心深入,從而讓自己即使退休了,生命也充滿生機和創意而不是寂寞空虛。

    把「目的」與達成目的的「手段」兩者分開,我覺得真的就說明了一切。

    財富可以幫助人生豐足,其實不必看成全然使人墮落的東西。當然,也許真的有心靈被腐蝕的魔鬼在人間出沒,但我們自己可以不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