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的一生—風雲歲月(上)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list/3128237

 

達觀大師逝世後,憨山大師回憶起他曾說過:「楞嚴經七趣因果,世間書籍沒有與它對應的註解。」大師當時說:「春秋正是說明因果的書啊。」於是發心寫《春秋左氏心法》,借發揮因果的道理,彈劾政治上不明因果而致的腐敗,提倡因果乃立世之本。

 

 萬曆三十三年,大師六十歲。這年三月,大師渡過瓊海,訪尋蘇東坡曾在此住過的桄榔庵和白龍泉,又尋找覺范禪師的遣跡,結果沒尋到。晚上住在明昌塔院,寫了一篇《春秋左氏心法序》。

 

第二天,大師遊石山,寫了《瓊海探奇記》和《金栗泉記》。晚上登上郡城,看見城中生氣不佳,立刻對地方人士說:「瓊城將有災難了,你們趕快逃避吧!」但人們都還以為大師在騙他們。當大師收拾行裝準備離城時,郡城的土大夫們苦苦相留,但他無論如何也堅持要去。

 

 第二天大師印渡過瓊海,半個月以後,瓊城即發生強烈的地震。城東的舊壁和門都陷了下去,城中的官舍完全傾塌,明昌塔倒下正壓碎了大師曾居住過的樓房。許多知情人都認為大師有神通。

 

 四月制府檄大師回五羊。七月大師到曹溪。這時祖殿已完成十有六七,修建時欠工料費千金,大師向兩位內使化緣,償還了借款。大師又修建了五羊青門長春庵,作曹溪的廨院,為六祖大師辦供。

 

 萬曆三十四年,神宗皇上的長孫誕生,朝廷大行恩赦,凡在充軍的老年有病者,及有錯貶的,都聽其辯明釋放。大師也在釋放之例。

 

 第二年,大師遷籍曹溪,在山中常為弟子說法。

 

 大師幼年時曾讀《老子.道德經》,因文古意幽,文句艱澀難懂,決心參究其中的義理。後經梢家弟子請求為《道德經》作註,因此,大師從萬曆二十年開始落筆構思,一定到參究透徹才落筆,如有一字未通,決不輕易放過。這樣努力了十五年才完成了《道德經注》。大師曾說過:「我在寫經註解時,總是凝神入觀,體契佛心,到了內心智慧明徹時,才寫在紙上,如果一涉思議,即不中用。」可見大師的文章,都是從般若心中流出的。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公婆待媳婦就要如同待女兒般,這樣才會同心。表妹的婆婆上星期特地騎約40分鐘的機車過來外婆家,攜帶自製的菜頭粿及衣服送給外婆。剛好那天我陪著外婆,看見表妹的婆婆來,我非常的驚喜。親家母是位傳統的婦女,很孝順自己的父母親,也會關心其他長輩。她在外很少講話,在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xnet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修行,是修正行為,提升心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行功課,修行要修自己,不是修別人,人不能只看得到別人的問題,卻看不到自己的盲點。老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這樣的修行不會進步,反而會讓眼界越來越狹隘、心胸越來越狹窄,修行心生不起來。自性自度,自己的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xn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前二世是修行人,累積了不少福報。前世因福報滿滿,為所欲為,不知因果的可怕,造作不少惡毒的事,所以本世遇到的至親友人,幾乎都是前世被我傷害過的人。世俗人眼裡的父母、兄長,理該對我疼愛有加,但他們前世都是被我傷害過的人。俗話說「仇人見面,份外眼紅」,雖然投胎轉世前都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公婆待媳婦就要如同待女兒般,這樣才會同心。表妹的婆婆上星期特地騎約40分鐘的機車過來外婆家,攜帶自製的菜頭粿及衣服送給外婆。剛好那天我陪著外婆,看見表妹的婆婆來,我非常的驚喜。親家母是位傳統的婦女,很孝順自己的父母親,也會關心其他長輩。她在外很少講話,在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xnet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修行,是修正行為,提升心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行功課,修行要修自己,不是修別人,人不能只看得到別人的問題,卻看不到自己的盲點。老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這樣的修行不會進步,反而會讓眼界越來越狹隘、心胸越來越狹窄,修行心生不起來。自性自度,自己的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xn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前二世是修行人,累積了不少福報。前世因福報滿滿,為所欲為,不知因果的可怕,造作不少惡毒的事,所以本世遇到的至親友人,幾乎都是前世被我傷害過的人。世俗人眼裡的父母、兄長,理該對我疼愛有加,但他們前世都是被我傷害過的人。俗話說「仇人見面,份外眼紅」,雖然投胎轉世前都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得到富貴的人,如果守護財物,慳吝、不肯布施,即使用盡千方百計,終究這財富都還是會毀壞、衰敗的。 身處富貴時,當知富貴變化莫測,就如同蛇行曲折不直,行徑難以捉摸、掌握;富貴無常也是如此。若善於觀察的人,應當在身體強健時,趕快修福德。 即使後來身體遭受病苦,內心也應當常常修福,不要受限於軀體的不便。
    沒來也沒去,也沒啥代誌 前言 手邊有一本《一代高僧.廣欽上人》的佛書。維基百科有<釋廣欽>的條目。廣欽上人以「果子師」—多次入定,修行期間僅以野生水果果腹—;及「伏虎師」聞名—嘗找山洞修行,不想竟是虎洞,虎回洞時在洞口徘徊不前,他與虎商量,虎竟離洞不再回返—。曾因入定太久(四個月)太深(死活都分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悟達國師是唐代晚期的大師. 他因自己親身經歷的因果業報, 而寫了這部 " 慈悲三昧水懺 " .透過念誦此懺, 來幫助有心解冤消業的眾生, 洗滌心理的罪.
    「命能改嗎?」「心不改,命如何改?」 前言 到員山圖書館借書,不知怎的似乎與架上的一本佛教法師的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有感應,借回後看著看著就看完了。 除了對台灣四大佛教教派—法鼓山、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有些耳聞之外(也僅僅是耳聞,並未深究其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注意過。所以會借此書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得到富貴的人,如果守護財物,慳吝、不肯布施,即使用盡千方百計,終究這財富都還是會毀壞、衰敗的。 身處富貴時,當知富貴變化莫測,就如同蛇行曲折不直,行徑難以捉摸、掌握;富貴無常也是如此。若善於觀察的人,應當在身體強健時,趕快修福德。 即使後來身體遭受病苦,內心也應當常常修福,不要受限於軀體的不便。
    沒來也沒去,也沒啥代誌 前言 手邊有一本《一代高僧.廣欽上人》的佛書。維基百科有<釋廣欽>的條目。廣欽上人以「果子師」—多次入定,修行期間僅以野生水果果腹—;及「伏虎師」聞名—嘗找山洞修行,不想竟是虎洞,虎回洞時在洞口徘徊不前,他與虎商量,虎竟離洞不再回返—。曾因入定太久(四個月)太深(死活都分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悟達國師是唐代晚期的大師. 他因自己親身經歷的因果業報, 而寫了這部 " 慈悲三昧水懺 " .透過念誦此懺, 來幫助有心解冤消業的眾生, 洗滌心理的罪.
    「命能改嗎?」「心不改,命如何改?」 前言 到員山圖書館借書,不知怎的似乎與架上的一本佛教法師的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有感應,借回後看著看著就看完了。 除了對台灣四大佛教教派—法鼓山、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有些耳聞之外(也僅僅是耳聞,並未深究其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注意過。所以會借此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