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龍喉部化石新啟示-恐龍可能不會嘶吼而是啾啾叫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甲龍與繪龍圖(感謝ABelov2014提供)

美甲龍與繪龍圖(感謝ABelov2014提供)

當你在想像恐龍叫聲時,腦中浮現的是侏儸紀公園裡經典的恐龍叫聲嗎?鳥臀目恐龍的一項研究可能會打破你原有的概念。留存恐龍發聲器官的化石非常罕見,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恐龍的叫聲以及發聲器官的演化幾乎沒有線索。現代四足動物的發聲器官除了今顎鳥類(Neognathae)是硬骨外,多以軟骨所組成,而軟骨形成化石的機會本來就非常稀有,難道是因為恐龍發聲器官是由軟骨組成?亦或者體積太小才不容易倖存至今?現生的主龍類只剩鳥類與鱷魚,牠們的發聲器官在解剖和功能上大不相同,鳥類是利用氣管與支氣管交界處的鳴管配合喉部來發聲;鱷魚則以喉部為發聲源。想要猜測恐龍的叫聲,必須藉這兩類與恐龍親源關係相近的現生動物作為參考。

繪龍復原圖(感謝Jack Mayer Wood提供)

繪龍復原圖(感謝Jack Mayer Wood提供)

目前舌喉器官保存最為完整的是出土於蒙古的德加多克塔層(Djadochta Formation)的一具谷氏繪龍(Pinacosaurus grangeri)化石,標本上的環狀骨、杓狀骨與角鰓骨結構排列完好。研究人員觀察該器官並將其與鳥類和其他現代爬行動物進行比較。繪龍的環狀和杓狀骨都與鳥類相同,都有骨化的現象(由軟骨轉變成硬骨),而另一具幼年繪龍標本的環狀和杓狀骨顯示與鳥類早期發育的情況相仿,推測這可能是恐龍的共有衍徵或趨同演化的結果。此外也發現繪龍的杓狀骨長度比其他爬行動物更長,且能夠水平旋轉來控制聲門的開閉,這現象當今也只有鳥類擁有。與烏龜或鱷魚相較之下,繪龍更像鳥類能夠輕而易取地開關聲門,產生類似鳥類的氣流調節,以發出多樣化的叫聲。另一方面,增大的環狀骨在許多善於發聲的動物十分常見,繪龍與鳥類的環狀骨在喉部的比例都比非恐龍爬行動物大,而會發出叫聲的非恐龍爬行動物又比不會發出叫聲的非恐龍爬行動物來的大。較大的環狀骨能夠協助產生較大且較有爆發力的聲音。

 

環狀骨、杓狀骨、角鰓骨圖示

環狀骨、杓狀骨、角鰓骨圖示

統整出來的結果,繪龍的杓狀骨較長、杓狀骨突起較突出、杓狀骨與環狀骨間的關節牢固、環狀骨較大,這四項特徵顯示繪龍在鳴叫時可以大幅度地改變喉腔形態,發出複雜的聲音,與鸚鵡或雀形目鳥類相似,用於求偶、領地警告、掠食者防禦等等。鳥類的發聲主要是由前氣囊系統提供氣流,但鳥臀目恐龍的骨骼結構說明並不存在前氣囊系統,不過胸腔肋骨的排列與鳥類雷同,不排除還是有與蜥臀類恐龍近似的氣囊系統提供繪龍發聲。

這次的發現可以讓我們瞭解某些種類的恐龍叫聲可能有如鸚鵡或雀形目鳥類,然而化石樣本太少,加上非鳥獸腳類與蜥腳類恐龍還未出現相關研究資料,因此這種叫聲是否能套用在繪龍以外的恐龍身上有待商榷。就如現今的不同鳥類也會有不同的聲音,鴨子與鳴鳥的聲音有著天壤之別。不過我們本次的研究可以知道的是,在還沒有鳥類出現時,也許中生代早期就有可能在大自然中聽到類似鳥鳴的聲音了。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Yoshida, J. et al. (2023). An ankylosaur larynx provides insights for bird-like vocalization in non-avian dinosaurs. Commun Biol.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輻鰭魚與肉鰭魚是現今硬骨魚類當中最重要的兩大分支,其中輻鰭魚更是現今魚類當中最為繁盛,多樣性最高的類群,在過往的研究中推測肉鰭魚與輻鰭魚的分化時間為志留紀中晚期(早於4億1千萬9百萬年前),但輻鰭魚的化石紀錄在志留紀乃至接下來的整個泥盆紀都非常稀缺,並且僅限於當時的低緯度地區。比較過往的泥盆紀化石紀
鳥類演化曾經在白堊紀出現過兩大支系,其一為真鳥類(euornithes, ornithuromorpha),現生所有鳥類皆屬於此支系的後代;另一則為反鳥類(enantiornithes),於白堊紀結束後全數滅絕。所有真鳥類的肩胛骨是以凸面接合凹面烏喙骨,而反鳥類則肩胛骨為凹面,烏喙骨為凸面,因其相反
蜥腳類恐龍是一群體型巨大恐龍,他們通常有著很長的脖子與尾巴,而其中梁龍科的尾巴更是極度延長,這讓研究人員們對於梁龍科尾巴的功能特別感到好奇。 梁龍科的尾巴有著大約80塊的尾椎,這些尾椎的形態變化顯示出從基部開始由大變小由繁至簡的趨勢,首先是由約十塊大型且複雜的椎骨組成的基部,接下來是約40個椎骨組
紐西蘭,存在許多奇特鳥類的國度,在世人眼中是座大型的島嶼,分為北島與南島。但很少人真正了解這座大島的真面目。這數十年以來累積的地質與海深測量研究資料顯示,紐西蘭島四周海面下圍繞著海底高原(如:坎貝爾高原)、山脊(如:諾福克海嶺)、地塹等,其範圍約在海底等高線2500公尺之上,且這些海面下區域所採集到
白堊紀晚期北半球的勞亞大陸與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在動物組成上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北半球的植食動物以鴨嘴龍科與角龍科為代表的鳥臀目為主,頂級掠食者大多是暴龍科,而南半球的植食動物則多為泰坦巨龍類,頂級掠食者以阿貝力龍科與大盜龍科為主。這被認為是因為兩塊大陸徹底分裂形成海洋屏障阻隔了兩側動物的擴散遷徙所形成
當提到獸腳類肉食恐龍時,大多人腦子裡第一個出現的形象就是一個碩大的頭顱、一雙健壯的腿和一對看似沒用的小手,這的形態在暴龍科、阿貝利龍科、鯊齒龍科皆可看見。其中鯊齒龍科是古生物學家認知較少的類群,雖然近三十年鯊齒龍科的化石發現越來越多,但牠們的解剖構造包含顱骨、前肢、後肢等一直都沒有較完整的化石來提供
輻鰭魚與肉鰭魚是現今硬骨魚類當中最重要的兩大分支,其中輻鰭魚更是現今魚類當中最為繁盛,多樣性最高的類群,在過往的研究中推測肉鰭魚與輻鰭魚的分化時間為志留紀中晚期(早於4億1千萬9百萬年前),但輻鰭魚的化石紀錄在志留紀乃至接下來的整個泥盆紀都非常稀缺,並且僅限於當時的低緯度地區。比較過往的泥盆紀化石紀
鳥類演化曾經在白堊紀出現過兩大支系,其一為真鳥類(euornithes, ornithuromorpha),現生所有鳥類皆屬於此支系的後代;另一則為反鳥類(enantiornithes),於白堊紀結束後全數滅絕。所有真鳥類的肩胛骨是以凸面接合凹面烏喙骨,而反鳥類則肩胛骨為凹面,烏喙骨為凸面,因其相反
蜥腳類恐龍是一群體型巨大恐龍,他們通常有著很長的脖子與尾巴,而其中梁龍科的尾巴更是極度延長,這讓研究人員們對於梁龍科尾巴的功能特別感到好奇。 梁龍科的尾巴有著大約80塊的尾椎,這些尾椎的形態變化顯示出從基部開始由大變小由繁至簡的趨勢,首先是由約十塊大型且複雜的椎骨組成的基部,接下來是約40個椎骨組
紐西蘭,存在許多奇特鳥類的國度,在世人眼中是座大型的島嶼,分為北島與南島。但很少人真正了解這座大島的真面目。這數十年以來累積的地質與海深測量研究資料顯示,紐西蘭島四周海面下圍繞著海底高原(如:坎貝爾高原)、山脊(如:諾福克海嶺)、地塹等,其範圍約在海底等高線2500公尺之上,且這些海面下區域所採集到
白堊紀晚期北半球的勞亞大陸與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在動物組成上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北半球的植食動物以鴨嘴龍科與角龍科為代表的鳥臀目為主,頂級掠食者大多是暴龍科,而南半球的植食動物則多為泰坦巨龍類,頂級掠食者以阿貝力龍科與大盜龍科為主。這被認為是因為兩塊大陸徹底分裂形成海洋屏障阻隔了兩側動物的擴散遷徙所形成
當提到獸腳類肉食恐龍時,大多人腦子裡第一個出現的形象就是一個碩大的頭顱、一雙健壯的腿和一對看似沒用的小手,這的形態在暴龍科、阿貝利龍科、鯊齒龍科皆可看見。其中鯊齒龍科是古生物學家認知較少的類群,雖然近三十年鯊齒龍科的化石發現越來越多,但牠們的解剖構造包含顱骨、前肢、後肢等一直都沒有較完整的化石來提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看猩球崛起時,每次看到猩猩、狒狒說人話,我就會出戲,職業病使然,以發聲構造來看,猩猩、猿猴、狒狒等都很難講的出人話。 其中的原因多,在《人類簡史:一趟橫跨人類三百萬年的時空之旅》書中提到幾個原因,咽腔(喉骨、聲帶等)、神經系統的成熟;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的肺部等生理器官得以發展,這也為語言的產生準備
Thumbnail
科莫多「龍」(Varanus komodoensis ,Komodo dragon )其實是蜥蜴,屬於巨蜥科,是印尼科莫多等數島的特有種。成年的科莫多龍可達3公尺長,重量可達150公斤。 科莫多龍是頂級掠食者,最近的研究發現,牠們真的是「鐵齒」!
Thumbnail
那龐大生物的整個身軀,幾乎都在羽翼的包裹之下,只露出了兩隻灰色的,尖尖的耳朵,以及兩支帶著長長指甲的下肢。並不像人類的足部,看那形狀,與手掌相類似,也就是猿猴類下肢的樣子。
Thumbnail
牠變成一種神獸或卡通怪獸,變得太過強壯帥氣。查網路才發現牠本尊虛弱得要命。台灣人喜歡把黑熊和雲豹畫成Q版,很少把蝌蚪或蝸牛畫成戰士。 因為牠長得可愛,像總是在笑的小恐龍,所以就算瀕臨絕種,原生的湖裡一隻也不剩,卻被改良成膚色明亮粉紅的寵物。 全世界的水族店裡有數百萬隻,榮登分布最廣的兩棲類,雖然牠
Thumbnail
說起漢字和漢文化,絕對少不了「龍」字了,這種傳說動物的真正模樣是什麽呢? 甲骨、金文中的「龍」字是畫出龍飛騰的模樣,有龍頭、龍角、龍身、龍尾,應是象形字。既然如此,難道古人真的見過龍在天上飛,然後把牠的形象畫下來嗎?
Thumbnail
「虎」的甲骨文是從側面畫出老虎的頭部、虎身、虎爪、虎斑和虎尾,並特別強調其強大且危險的虎牙⋯⋯
Thumbnail
Ephemeroptera 蜉蝣目 Siphlonuridae 短絲蜉科 Jurassonurus 侏羅短絲蜉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
Thumbnail
Palaeontinidae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古赤峰道虎溝(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Thumbnail
大家一定知道,英語中龍是dragon。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長得像超大飛行蜥蜴的幻想生物,都會歸類在dragon的範疇。現今不同文化的傳說流傳到整個世界,因而也吸收了大量不同文化的類龍生物。比如說,東亞龍和西方龍就有明顯的差別。除了正港的龍以及東亞龍以外,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常見的分類龍的詞彙吧!
Thumbnail
說到猛禽,嗯!所有的猛禽在沒看鳥的人口中就都是叫做老鷹。傳統分類上屬於隼形目包含鷹科、新大陸禿鷲( Cathartidae)等。較早期的形態學分類中,隼形目包含鷹科、美洲鷲科、鶚科與蛇鷲科等肉食猛禽。當然,後來依照分子生物分類,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類緣關係。
Thumbnail
在看猩球崛起時,每次看到猩猩、狒狒說人話,我就會出戲,職業病使然,以發聲構造來看,猩猩、猿猴、狒狒等都很難講的出人話。 其中的原因多,在《人類簡史:一趟橫跨人類三百萬年的時空之旅》書中提到幾個原因,咽腔(喉骨、聲帶等)、神經系統的成熟;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的肺部等生理器官得以發展,這也為語言的產生準備
Thumbnail
科莫多「龍」(Varanus komodoensis ,Komodo dragon )其實是蜥蜴,屬於巨蜥科,是印尼科莫多等數島的特有種。成年的科莫多龍可達3公尺長,重量可達150公斤。 科莫多龍是頂級掠食者,最近的研究發現,牠們真的是「鐵齒」!
Thumbnail
那龐大生物的整個身軀,幾乎都在羽翼的包裹之下,只露出了兩隻灰色的,尖尖的耳朵,以及兩支帶著長長指甲的下肢。並不像人類的足部,看那形狀,與手掌相類似,也就是猿猴類下肢的樣子。
Thumbnail
牠變成一種神獸或卡通怪獸,變得太過強壯帥氣。查網路才發現牠本尊虛弱得要命。台灣人喜歡把黑熊和雲豹畫成Q版,很少把蝌蚪或蝸牛畫成戰士。 因為牠長得可愛,像總是在笑的小恐龍,所以就算瀕臨絕種,原生的湖裡一隻也不剩,卻被改良成膚色明亮粉紅的寵物。 全世界的水族店裡有數百萬隻,榮登分布最廣的兩棲類,雖然牠
Thumbnail
說起漢字和漢文化,絕對少不了「龍」字了,這種傳說動物的真正模樣是什麽呢? 甲骨、金文中的「龍」字是畫出龍飛騰的模樣,有龍頭、龍角、龍身、龍尾,應是象形字。既然如此,難道古人真的見過龍在天上飛,然後把牠的形象畫下來嗎?
Thumbnail
「虎」的甲骨文是從側面畫出老虎的頭部、虎身、虎爪、虎斑和虎尾,並特別強調其強大且危險的虎牙⋯⋯
Thumbnail
Ephemeroptera 蜉蝣目 Siphlonuridae 短絲蜉科 Jurassonurus 侏羅短絲蜉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
Thumbnail
Palaeontinidae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古赤峰道虎溝(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Thumbnail
大家一定知道,英語中龍是dragon。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長得像超大飛行蜥蜴的幻想生物,都會歸類在dragon的範疇。現今不同文化的傳說流傳到整個世界,因而也吸收了大量不同文化的類龍生物。比如說,東亞龍和西方龍就有明顯的差別。除了正港的龍以及東亞龍以外,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常見的分類龍的詞彙吧!
Thumbnail
說到猛禽,嗯!所有的猛禽在沒看鳥的人口中就都是叫做老鷹。傳統分類上屬於隼形目包含鷹科、新大陸禿鷲( Cathartidae)等。較早期的形態學分類中,隼形目包含鷹科、美洲鷲科、鶚科與蛇鷲科等肉食猛禽。當然,後來依照分子生物分類,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類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