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菜鳥仔出新手村前】休耕的時候我在做些什麼

raw-image
只要對寫還存有渴望,短時間內的停筆或許不是一件壞事,它讓我抽離,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自己一路以來的作品,就在某個靈光乍現的同時,這不就開始寫了嗎?

  我主要在用的兩個寫作平臺,EP和方格子,都會定時來信給我數據,告訴我前一個月的流量表現,有些時候流量意外地好,只能說凡寫過必留下痕跡,使用寫作平臺的意義大抵就在這裡。

休耕期?冬夜的旅人是否歸來?

  最近很困擾我的一件事,是每隔大概三天,我睡前就會開始焦慮,手腳一直冒汗,呼吸道變敏感,對房間內的光源也變敏感,非常難入睡,醫生開的藥吃了,也沒有明顯的改善,總是輾轉到將近天亮才真正睡下。這是我過去都沒有的症狀,今天我索性開了燈,打開方格子準備寫點什麼,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篇。

  往好的地方想,休耕期或許代表的是我正讀書吸收新的養分,或正規劃一個新的連環寫作題材,準備蒐集資料後大展拳腳,然而這些我通通沒有做,我最後一篇發表的創作是七月在聯副刊出的詩作<新神>,再來就是《快雪青風行》的新書書評,之後我什麼都沒有寫,連平臺都沒有登入,只固定收到平臺寄來的流量報告。

  (半年過去了……)

  偶爾翻翻過去的發表紀錄,真的發現我已經寫了很多東西,縱然不是檯面上的一線作家,大概二三流寫手是可以自證的。寫東西這件事,打開筆電對著螢幕只是個開始,然而這一陣子以來我就是一直在刷youtube影片,或偶爾上netflix追劇,毫無啟筆的壯志雄心,就像有什麼腐敗的東西進入我的心,讓我逃避寫作這門行當。

  如果要再向前追溯,是我今年上半年三次躁症發作,讓我在台北待了四年的一點點根基徹底摧毀,也得怪自己不見棺材不掉淚,如果好好聽醫生的話,從躁的幻異感降落下來找回現實感,也不會淪落到現在的境地。

  總之,為課業、為工作,人人都可能有休耕期,畢竟我們都得先是別的什麼職業都好,接著才是作家,但對我來說,就像按下了一個啟動的按鈕,我要重新成為那個愛寫、能寫的自己。

更嚴重的問題不是休耕,是長不出來

  我想大家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打開word或寫作平臺,卻腦袋一片空白,不要說內容了,連標題都生不出來,這邊,我提供幾個王道的方法,協助大家處理這種靈感枯竭的狀態:

  1. 多看看其他作家的「好」作品:看好作品不會讓你變成好作家,但會提升你的品味和對文字的敏銳度,中文拚來湊去不就是這些字,但「欣賞」別人怎麼使用中文,對自己的功力絕對是有潛在加成的。
  2. 探索多元的藝術領域:繪畫、音樂、舞蹈、電影等等各種藝術領域,都有寫作可以師法或借鑑的地方,優質的藝術作品,甚至可以作為一篇文章的啟發點,從一棵樹長成一片森林。
  3. 好好地「過生活」:特別是過有儀式感的生活,賦予生活「意義」,豐富的生活經驗可以作為支撐作品的背景血肉,讓內容更加鮮活。
  4. 停止無意義的內耗:那些自我懷疑、自我厭棄和自我否定,對寫作和精神狀態都是不健康的。
  5. 建立好習慣:不論想寫不想寫、能寫不能寫,強迫自己一天固定產出例如五百字,長期下來也是很可觀的輸出,重要的是每天都撥時間寫的習慣,什麼都能寫,可以是長篇小說的一個小節,也可以是一天抒發心情的散文。

「正常」的寫作量

  我剛到台北時,曾被一位工作上的上司訓斥,如果要寫作,一年至少要幾十幾十萬字,或是換某個心理學說法,一門技藝磨練一萬小時你就是大師,我要說的是,其實沒有一個客觀的數據,我也很懷疑上司所謂年輕時一年五六十萬字的數字,有灌水或是文章本身就很水?我才不信你一年就可以寫出一部《大唐雙龍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這個無人不能寫的年代,文字貶謫又增值,貶謫在當人人受過教育而能寫,有地方可發表,不論你怎樣稱呼自己--作家、寫手、文字工作者;增值在,觸及、轉換率、流量已成不可懷疑聖經密碼,上至政府機關下至美食小吃,誰不需要懂行銷擅文字的文案能手?故事行銷、創作力成為熱門課程,文字力,竟成為虛擬時代不可或缺的能力,儘管它倚靠科技。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