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淺談Adobe投資

雖然Adobe股價最近隨著升息循環尾聲而回漲,但我還是毅然地把所有ADBE給全部清空。

本文只是我投資個股的反思與紀錄,絕對不是投資建議。


觀察AIGC的發展差不多兩年了,這兩年一直思考著,在如此快速發展的環境下,Adobe到底會是被推倒的巨人?還是鷸蚌相爭下最後收割成果的漁翁?


Adobe近3季營收雖然都有成長,且都比去年同期有10%左右的增長,但比起Q1到Q2間仍有大約3.5%增長,Q2到Q3間的營收增長只剩下大約1.6%;淨利方面,近3季都維持在34%~35%,則是維持過往水準的理想成績。

從財報來看,Adobe也算是市場上的資優生,沒什麼好挑剔的,就如20年前的Nokia一樣,霸佔市場龍頭,也看似擁有相當不錯的護城河。


在AI生成算圖剛崛起的2022年初,我開始觀察它的發展,2022年5月首次自己嘗試使用disco diffusion ,再到後來Midjourney飛速地進展,至今甚至生成動畫、影片,如此快速又暴力地發展,比野生的九重葛還要狂猛。


我認為設計、廣告、多媒體等領域,未來5年後的低階市場(只要便宜、快速、垃圾的業主需求),會被AI直接取代。說簡單一點就是,AI工具的使用率提升、設計師失業人數增加、訂閱Adobe的人數變少。

Adobe 有95%的營收都來自訂閱,假設真的遇到取消訂閱潮,對Adobe來說就是「用生命值硬接」。


那麼AI工具,能否成為Adobe新的營收成長動力?

想當然爾 Adobe有在發展AI,而且從過去Adobe的收購史也可看到輝煌的戰績,財大氣粗的Adobe要買下潛力十足的AI算圖公司或團隊,簡直輕而易舉。

乍看之下,收購競爭對手後,再將AI工具搞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就又創造了一個新的營收來源,Adobe的新春就來了,真的是如此嗎?


過去Adobe的優勢在於它全方位的生態系工具,彼此相容性高,且bundle一起又有加乘效果,所以護城河相當堅固,很容易殲滅或併吞具潛力的新創競爭公司。


但我認為這一次的戰爭,真的與過去Adobe面臨的挑戰完全不同!

因為幾乎所有科技巨頭都在這個AI戰場裡。首先,Adobe沒有能力買下Microsoft或Google這種神兵神將等級的巨頭;再來,Adobe現有的客群(極度專業的人士)跟科技巨頭們的客群(一般大眾、一般企業)來比,數量遠低太多,所以科技巨頭們透過現有市場來滲透,可以快速地像海嘯一般,直接讓原有市場淹沒。


以往科技巨頭們不容易切入Adobe的市場,原因是Adobe市場的用戶過於專業,而且存在使用習慣難以被改變的轉換成本,再加上巨頭們的主要客群(非設計專業的一般民眾)也不會想要花錢去買、訂閱這類工具。

至於現在呢?操縱AI如同家常便飯,一般民眾很快就能學會AI算圖。當大量的人都能在Microsoft或Google的AI工具上創作圖片、排版、製作影片時,Adobe還能搶贏Microsoft或Google嗎?

舉例,Microsoft若是用Word、Excel、PPT、Teams、Outlook、Bing增添AI工具,創作圖片、排版、製作影片等只不過是多種應用可能性的其中之一,chat gpt還能外掛各式各樣不同的功能與應用,搞不好未來還能AI 3D建模。

反觀Adobe,現有Photoshop、Illustrator、Lightroom、Premiere等泛用性低的軟體,與AI搭配起來,整體生態系格局明顯太小。難道Adobe還要再去發展像是Word、PPT這樣的軟體去跟微軟拼嗎?是要怎麼贏?我到目前為止想不太出來Adobe還有什麼路可以走,繼續以現有市場的訂閱做為主要營收,真的可能會走向衰退。

我唯一勉強想到的出路,就是跟著Meta一起走入元宇宙,看看能不能佔到一點先機,但也不一定會是個勝率多高的佈局。


結論,我找不到樂觀的理由。


但是,我仍然期望有哪天Adobe能找到轉機,讓我可以欣賞、享受那個,我沒想到的經營模式或突破方法。


本來想說,曾經身為設計師,留一股ADBE股票做收藏,也算有紀念價值。但想了想,還是不要跟自己的錢過不去,所以最終鐵了心,暫時跟自己所持有的所有ADBE說再見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