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折舊攤提,選擇面對或逃避?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之前拜訪一位已退休的老直屬長官(下文中簡稱D),見面時跟他聊了許多,有敘舊、有請教、有閒聊,果然如我所料,還是從他身上學到非常多,其中聊到設備折舊攤提,給我當頭棒喝的感受。

D認為一個工廠總投資金額與預期營收的比例理想上要低於2:1,當然生產不同毛利產品的工廠會有不同的適合比例,這與何時損益平衡有關,但以他過去待的產業屬性以及經驗,大致上就是抓2:1。也就是說如果要新增產線,該產品預期營收是每年5千萬的話,新設產線的投資最好控制在1億左右,若高過1億,就對損益平衡的目標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所有的固定資產投資(包含工廠、設備)最終都會攤進產品成本結構中的製造費用,假設1億的固資攤提10年,新產線每年產出10萬個產品,每個產品的成本結構中就會有100元是屬於固資的製造費用攤提。我向D表示,固資的使用年限可以到20年以上甚至30年,如果我直接以20年做攤提,每個產品的製費就減了一半,產品毛利也就能因此增加,我甚至可以把總投資與預期營收比例抓到4:1,不是嗎?


D安靜了幾秒鐘,似乎在思考如何向我說明,然後就開口了。這與「競爭力」有關!


工廠土建的投資以20年是還可以接受的,因為工廠建築體即使變老變舊,產出產品的價值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生產設備就不一樣,設備變老變舊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價值,因為新設備的良率高、產速快、維護簡單。

D認為設備通常在使用7、8年之後就開始會有比較大的毛病,而且還有一個重點,市場上這7~8年還會再出現更強的設備,或許產能更大、良率更高、更節能、更省成本,將你原本採購的舊設備完全比下去,你產出的產品本身或是產品成本就會失去優勢、失去競爭力。

也就是說,大概每7~8年就要面臨設備淘汰或是改良的挑戰,無論是淘汰買新機或是改良設備都要花費另一筆錢,因此設備攤提設定在10年內,才是合理的作法。


我瞬間想通D的思路與意涵,當下有點慚愧為何沒有想到這部分,而且我也理解出攤提年限的選擇,會間接影響管理者未來在成本控制的積極度!原本100元的製費,因為簡單的一個動作變成了50元,這可能讓管理者產生目前產品毛利率不錯的假象,而把精神專注在其他領域,錯過了工廠內存在廢料率高或不良率高的改善機會。

因此我認為,攤提年限不合理的拉長其實就是選擇逃避、選擇舒適的管理;不過這並不代表不合理的縮短年限就是正確的選擇,因為這會導致產品要進入市場的初期背負太大的成本劣勢。每個產業、每種產品都有不同的市場狀況、設備狀況,所以還是要找出理想的合適年限,才是積極、正面、健康的作法。

木子
木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