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降契登記表,幫公司年省幾十萬。

2023/11/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間工廠的營業成本結構不太一樣,因為應用資源的方法以及條件各異,所以產生成本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就算是同產業也可能天差地遠。

營業成本來自三種組成:材料、人工、製費。

材料、人工的組成內容相當直觀,至於製費的組成跟其他兩種成本比起來則相對多元,包含廠房攤提、設備攤提、電費、水費、製造類間接人工、設備維護費、製造類雜費⋯等。可將上述費用再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其中,電費屬於相當重要的變動成本。

工廠是高壓電用戶,與住宅用電計價公式不同,原則上越高壓的用戶其單位電價越便宜,因為越低電壓,就得越多降壓設備、越高的維護費用。

之前看到新聞提到電價調漲17%,台鐵年增3.5億電費,回推發現台鐵每個月電費才1.7億元!台鐵是超級大的用電戶,每月客運、貨運加總里程約5400萬公里,若把全台所有火車站用電都忽略不計,如此換算火車每公里電費才3.1元!原來原因是台鐵用電是超高伏特的高壓電,從台電送電出來後根本不需要什麼降壓,所以單位電價遠比一般高壓電用戶還低。


一般高壓電用戶總電費=

基本電費+流動電費+功率因數調節費+超約附加費

總電費組成中佔比最高的通常是流動電費,因此如果想要降低總電費,應優先試圖降低用電量來節省流動電費。


不過還有一種方法,可不費吹灰之力,只要簡單填張表、蓋個章,即可能省下不少電費,這張表就是「降低契約容量登記表」。

契約容量的選擇會影響兩種電費組成,一個是基本電費,另一個是超約附加費。契約容量越低,基本電費越低;契約容量若低過實際使用的經常需量,則會產生超約附加費。所以高壓電用戶選擇契約容量就像選擇手機資費,每個用戶用電量不同,會有自己最適合的契約容量,這個最適契約容量能讓基本電費與超約附加費的加總取到最低值。

研究了台電電價表之後,我自己用excel寫了一套公式,只要將過去每個月的經常用量套入excel後,就會算出這些用量的最適契約容量,決策者就能以此作為設定契約容量的參考,如果每年的經常用量差距不會太大的話,就能直接以此來設定契約容量。

因為公事需要,我偶爾會因為參加廠商協進會或工業會跟其他工廠高管交流,我發現多數人並不是很清楚電價計算,也有部分人誤解契約容量的意義,甚至有不少管理者不知道自己工廠訂了多少契約容量或哪種時間電價。其實契約容量的選擇,可能簡簡單單地就幫公司年省下幾十萬,雖然不多,但不無小補。


後來我發現,其實台電早就每個月以用戶的歷史用量為用戶算出最適契約容量及時間電價,跟本不需要自己用excel計算,公開的秘密都藏在下面這個網站。

https://hvcs.taipower.com.tw/html/index.html

另外,台電今年針對30類用電衰退的製造業,提供供電設備維持費2折的優惠。

https://money.udn.com/money/amp/story/5612/7437546


高壓電用戶有好用的網站工具,一般住宅用戶也有初階工具可利用,如下方連結(App Store)。我也是用了之後才明顯察覺,原來一直以來我家1、2月用電量都海放其他月份,暖氣、電熱等產品真的是超級吃電怪獸,冷氣根本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https://apps.apple.com/tw/app/%E5%8F%B0%E7%81%A3%E9%9B%BB%E5%8A%9B/id1182878980


另外,自今年1月1日起,台電調整了高壓電用戶時間電價的尖、離峰時段,尤其非夏月平日11:00~14:00變成了離峰時段,意味著台電鼓勵大家盡量在中午用電,主因是太陽能供電量充沛所致。但這背後也凸顯了台灣能源政策下一段該走的路,不僅再生能源得繼續走下去,儲能設備系統也必須建置,才不會浪費了陽光充足時段的太陽能,而導致看得到吃不到。不過,目前儲能系統相關法規還沒跟上腳步,儲能系統的安全風險如何控管?以及國家標準及規範是什麼?都還需要建立。


關於用電其實還有一項事情可談,之前我幫公司籌劃建置太陽能發電的方案,目的不是賣電或出租空間為公司賺業外收入,那些收入真的小到塞不進牙縫,其實建置太陽能的主因是要自用取得綠能憑證。

今年起歐盟開始試辦CBAM,所有歐盟境內進口商都必須在每年5月31日前申報去年度的CBAM憑證。2026年則正式啟動CBAM開始課稅,人類史上第一項「碳關稅」的計畫會就此落地。

CBAM背後可談的事情又太多,一時之間談不完,但可以確定的是,歐盟開第一槍收起碳稅,美國、日本、其他國家不會甘願就這樣單方面被課,多數先進國家也已開始研擬如何對進口商品課徵碳稅,未來的物價,會因為全球徵起碳稅而走得更高更快,物美價廉的時代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掌握碳權會是未來企業經營的重點,而用電更會是碳權爭奪中的要角。


木子
木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