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免疫力下降時,就要來精神科,就像是骨折了要看骨科,感冒的話就去內科一樣。」
人們感冒發燒時,會去診所或醫院,即使未求助於醫生,也會去藥局購買藥品。可是心理受傷時,卻常常下意識地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或者選擇逃避,不肯面對心理健康出問題。撐著撐著,一直到無法再忍耐的那天,才驚覺原來自己的精神狀態已經緊繃至臨界點,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當意識到自己生病後,病人通常會陷入質疑自我的泥淖:「為什麼會是我?」、「我是不是不夠好?我哪裡做錯了?」、「為什麼別人能夠堅持下去,我卻被困在這裡?」這種反覆的自我厭惡使人沉浸在絕望之中,認為無論如何努力,情況都不會有所改變。
這種自我責備的思維模式使得病人更難接受精神健康問題,就好像是一道看不見的牆,將他們與尋求幫助的途徑隔絕開來。
然而,就像身體其他疾病一樣,精神健康問題也需要及早的治療和支持。我們都明白,要讓傷口康復,首要原則是認識到傷口存在。儘管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在面對精神疾病時,卻往往難以做到。
心裡的傷的確是存在的,只是肉眼看不見罷了──而 Netflix 原創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정신병동에도 아침이 와요)就是一部帶你看見心裡傷口的溫暖作品。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改編自韓國漫畫家李羅河創作的同名網路漫畫,由《殭屍校園》李在奎導演執導,《如此耀眼》的編劇李楠圭執筆。劇情展現人們處理壓力與情緒的不同方式,可能是選擇內化壓抑,也可能是出現外化反應,例如憤怒或自傷。本劇用平易近人好理解的台詞與情節,深入淺出解釋恐慌症、妄想症、憂鬱症等時常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的心理疾病。
因為恐懼與不理解,這些疾病長期被污名化與歧視,患者被貼上負面標籤,被用異樣眼光注視。這也是造就患者就醫遲延,以及回歸社會生活之路顛簸、崎嶇的原因之一。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利用視覺和聲音元素,加上生動不違和的動畫,將疾病症狀發作時的感受具像化,有助於觀眾更好地理解患者所經歷的狀態,以及心理狀態的改變如何影響他們的感知和情感。也透過貼近現實生活的情節,深切反映患者內心的掙扎和痛苦。
有別於其他醫療劇集,《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並非以醫生為主角,而是透過精神病房護士「鄭多恩」(朴寶英飾演)的視線,進入精神病患內心難以被窺探的深淵,並細膩描繪關於「失去」的故事。
本劇的篇章分段,大致上是一集一個獨立故事,包含:原生家庭的期待與情緒勒索,例如各位最常從長輩口中聽到的「我是為你好」; 職場上的 PUA,藉由權勢霸凌對員工進行精神控制;在家庭工作兩頭燒的職業母親,在生活的夾層逐漸失去自我;長年準備求職考試,為了躲避看不見盡頭的壓力而躲進幻想國度的行為; 生命中重要他人逝世,出現解離症狀進而罹患憂鬱症者……。
人們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垃圾,但如果在日積月累下愈疊愈高,超出處理極限,最終將會在某一刻倒塌崩潰。
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裡,每一位患者的故事看似平淡無奇,卻能與觀眾的現實生活產生交織與共鳴,提高了觀眾對心理疾病的認識,亦強調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縱使情節悲傷,但本劇就像夜幕後的清晨,充滿著複雜而動人的光影。
在每個現代人的生命中,充滿了一場又一場無法逃避的考試。從學生時代的校內段考,到升學大考,再到踏入社會後的證照檢定和公職考試……,「考試」強勢支配著人們的人生方向,其壓迫感仿佛永不褪去的夢靨,纏繞在生命記憶中。舉我自己為例,時至今日,偶爾還會夢到當年大學指考中解不開的三角函數考題。或許正因如此,第六集金書元的故事〈魔法師的一天〉,尤其讓我有感。
書元因為準備公職考試多年,一再落榜的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最終罹患妄想症,陷入遊戲世界的幻想。經過穩定的治療,他雖然從幻想中清醒,但現實的種種壓力卻像潮水一樣湧來,成為另一場折磨。尤其是意識到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內心的焦慮如同殘暴猛獸,摧毀了他好不容易重建的心理平衡。
這一刻,書元不再是遊戲世界裡擁有異能力的玩家,現實世界的他只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考生。面對這龐大而複雜的現實,他感到無所適從,因此選擇裝病回到醫院。這段情節的安排深刻地反映出考試壓力對人生造成的無奈。
當初,書元出院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到國考補習班。他遇到往昔一起準備考試的戰友,也遇到新加入戰場的考生,像是自白一般喃喃說道:
「覺得可惜所以繼續考,所以無法放棄,接著就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繼續考,無法確定會上榜,但如果放棄,這段時間的努力又白費了。這樣做也不是,那樣做也不是。」
曾經準備過公職考試的觀眾應該會對這段話深感共鳴,因為這不僅是個鏡射個體焦慮的場景,也是每個考生內心挣扎的真實寫照。考試就如同人生中的一場戰爭,輸贏結果沒有絲毫模糊地帶,在抵達及格線之前,無論你付出過多少努力,都必須不斷向前衝刺,越過那條線,你才能獲得眾人的認可。
書元最後的選擇,或許在表面上看似消極,卻揭示了許多考生面臨的心理現象,即在期望與現實之間擺盪的無奈感。在這條看似沒有盡頭的考試之路上,「放下」與「繼續」的抉擇常常成為一場內心的拉鋸戰。他們在無盡的循環中掙扎,總是試圖挽回失去的時間,卻也害怕將更多心力投入可能的失敗。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影劇以精神疾病為題材,其中包括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電影《瀑布》。影劇如同一道道橋樑,連接著每個人的同理、認知與心靈深處,讓我們更加理解自身內在複雜的情緒機制,進而能夠共鳴於彼此的心靈狀態。
這些作品藉由細膩的人物刻畫,將不同心理狀態呈現出來,展現患者在面對心靈黑暗時的無助感和惶恐,同時向觀眾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生病無分職業和身份,每一個人都可能陷入心靈低谷,需要勇氣和支持來重新找回自我,傳達自我認知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身受思覺失調所苦的應思聰曾經問「為什麼是我?」,當時社工師回答他「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恰巧的是,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也有相呼應的橋段,鄭多恩面對不斷自責的病患,輕聲安慰:「好像只有善良的人才會來到這裡」。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所呈現的不僅是疾病與治療,更是對人性深處的探索。或許,我們都能從中領悟到,尋找幸福與自我療癒的路途上,每一位旅人都值得擁有一個溫暖而被理解的清晨,照亮心靈深處的黑暗。或許,這正是《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所要傳達的──希望與治癒的曙光,總會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降臨。
全文劇照: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