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思想生命 | 在時光中穿行磨礪 Ups and Downs Through a Life Time

思想生命 | 在時光中穿行磨礪 Ups and Downs Through a Life Time

raw-image

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的小說《小城(Small Town)》裡講述了一個很有啟示意義的寓言故事:一粒粗沙在水浪的浮動下不小心滲進到一個正在張開雙殼覓食的蚌裡,結果沙粒就直鑽到蚌的肉裡。不斷摩擦讓蚌很不舒服。所以,蚌就開始分泌了一些黏液樣的東西,擠出生命的精華而試圖去覆蓋那粒惱人的沙,結果這種黏液就不斷沉積在粗糙的石子表面。於是蚌就不斷分泌,一曾又一層的沉澱包圍包裹在石子外面。在時光中不斷穿行磨礪讓這顆石子有了質的改變。有一天,蚌終於感覺不到那惱人的痛苦。原來,那些分泌的黏液,不斷沉積鈣化摩擦拋光,產生了一顆晶螢閃亮的珍珠。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其實,每一顆珍珠都是艷光四射的寶貝,但是追根究底,珍珠卻是從一顆製造痛苦的沙粒而來。我不知道這一幅幅的畫面閃過的時候會不會感動你,會不會觸動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但我讀完后被感動了,真真實實,深深切切。

對於蚌來說,沙粒進入體內后的每一天都是在生死之間掙扎。粗糙的石子在與蚌體內嫩細的肉體相互磨合中,它不斷經歷太多死裡逃生。但蚌就是在這樣一種經歷中, 成為一個堅強面對難處苦楚的強者。在每天蚌殼一張一合的從容中,它不刻意表現自己的苦難,而是竭力做好它正常的覓食。它需要頻繁地分泌粘性液體,讓蚌在與沙粒中間的生命砥礪中抵消苦楚。

蚌不是用言語,而是用行動証明,即使受苦,仍然向沙粒顯示健壯有力向上的生命。蚌和沙粒一同受苦,在受苦中傳達舍己的生命。在這個意義上,蚌為了成就沙粒的使命就有了擔當苦難命運的責任。蚌對抗沙粒帶來的苦難並不是任其消極痛下去,而是積極參與到苦難中。在苦難中用自己的正能量,將苦痛轉化,最后成就了珍貴的使命。

這一個沙粒在蚌的殼內,像魔鬼一樣折磨著蚌。於是蚌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就與那沙粒拼個同歸於盡,要麼就想辦法把這粒石子同化和平相處。蚌選擇了用自己柔軟的身體包容這顆沙粒。 蚌的一生因著沙粒的進入而讓它有了一個不可停止的跋涉,生命中有了不可承受之重。

可以想想蚌起初常常會感到一種壓抑的痛苦。可是,它的生活沒有陷入一個單調的一張一合世界,而是將所有的困苦以體內分泌出的美麗珍珠質黏液精華纏繞於沙粒,把小石子潤滑沉積一層一層地包圍起來。在與沙粒磨擦刺痛的相處中,正向贏得了輕鬆,贏得了喜樂。蚌用自己的身體緊緊地裹覆著沙子,朝夕相處,不離不棄。內心更大的沉重不斷丟失,積極穿梭在優雅和粗俗,溫暖和寒冷,痛苦並體驗著盼望的快樂。沙粒的每一次轉側,雖然帶給它的都是撕心裂肺的痛,可是隱忍內斂的蚌卻默默地把傷害了它的沙粒放在心底最柔軟的角落,用滾燙的心血和溫熱的粘液,呵護滋養,讓它日益光耀,蚌終於將沙粒養成了寶貝。

這是一種從痛苦到圓潤的過程。沙粒按其本性本不該配得這樣的美好,這樣的珍貴,可是蚌定意要成就這樣的結局,為要彰顯那在外面看不見的榮耀。它用自己畢生的心血與精力滋潤著沙子,怡養著沙子。忍受著磨合過程中的徹骨的痛,但蚌無怨無悔,默默奉獻。最后將沙子在它生命中化腐朽為神奇。這是無私的奉獻,是犧牲,是舍己,是愛,是生命中恆久忍耐永不止息。

這裡把輕和重如此簡化。展示了一條顛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包容忍耐的心成就尊貴榮耀的生命。時光飛逝,愛卻永恆,彼此的存在,就已經足夠驚醒生命中所有的感覺。愛和家的感覺,不僅僅是存在在沙粒的擾動,憂愁埋怨, 而更多的是在許多時辰以后,當蚌經歷久別的纏綿,已經老到蚌無法留戀珍珠時,那個曾經在苦難中忍耐,愛著沙粒的蚌,卻無法守在蚌的身旁,心會碎,身會老,而愛卻永存!

我們所追求的成功,其實也是一種圓潤的轉化。而成功之於困難,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從痛苦到圓潤的過渡。而永恆的愛,會順著光陰穿行,沉澱,磨礪,苦痛,讓你的心最終趨於豐滿、圓潤、“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第 5 :22 )而又榮耀尊貴。超拔出來進入奇妙的光亮之中。再多的穿越,也不過是一個穿越的重復。告別是輕,其實心是沉重。溫暖而寧靜,不管時光如何飛逝,不管情景如何變化,那些發生在其中的情和事,是銘刻在生命之上,永恆在時光深處。滄海桑田,經歷穿行在時光中磨礪后,蚌依然是沙粒最初的感動和最后的守候。

一個浪子就如同這顆沙粒,罪性所帶來的惡習,每對父親暴露一次沙粒的粗面,父親就用愛來包裹一次,直到他成為有用的寶貴的珍寶。罪與痛相連。罪在神的干預下就轉換為它的反面。就像一個無用的沙粒,制造了很多的痛,但這種熬煉,痛苦的過程,卻將石子轉化成寶貝,成為有用。一個蚌若沒有沙粒進入,最多是過著舒舒服服的日子,成長到被放在餐桌上。但當沙粒的介入,這個日子變的不是那麼容易,每天都要面對與沙粒痛苦地磨礪,這種磨礪讓它們之間從排斥的關系進入到相容相合相契的生命。這種轉變是因為雙方的努力的結果。在愛中,在相互體諒中,不知不覺石頭成為一顆明珠,蚌也因著珍珠,身價百倍。

上帝可以讓我們一直過舒適的日子,上帝也可以直接在蚌裡直接放入一顆珍珠,可是祂卻選擇在我們的生命裡放入一個個沙粒,沒有直接感受溫柔,卻讓每個人的生命都經歷痛苦。因為痛苦,我們才願意擠出生命的精華,成全了生命的巔峰,讓我們與這些“沙粒”磨合中學習如何去愛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身上有刺的人。在愛神愛人中成就生命中珍寶。其實,耶穌基督自己也與我們一同受苦,祂甘願降卑,從而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時候為我們成就救恩。上帝不是幫助祂的兒女在受苦中學會麻木不仁,而是通過自己親自受苦與我們認同。祂在受苦中擔當我們的痛苦。受苦的救贖不是靠無視苦難,而是靠擔當苦難。“所以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希伯來書13:12)”

時間中磨礪磨難,超越了自身的痛苦,把無限美麗的珍珠呈現在人面前。其實,美麗就是用跋涉的步履踏平所有的艱難,就是用朝向希望的生命信念綻放出的生命光彩,散發出美麗的光芒。人生隻有經過磨練,才能得到力量。所以受苦的結果不是為了受苦:“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羅馬書8:17)”基督和我們一同受苦,在受苦中傳達祂對我們的愛。在這個意義上,愛就意味著擔當彼此的苦難與命運。對抗苦難的方式不是及時行樂,而是參與到對方的苦難中,在苦難中因為相濡以沫而彼此相愛。神為我們受苦,以至於死。因為祂愛我們。基督因愛而死,從而向我們展示最強烈、最深刻的愛:愛意味著參與對方的苦痛和死亡。所以,“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利比書3:10)”,在愛的生死離別中分享生命的意義。

我們知道苦難的盡頭不是苦難,是榮耀;是成為神的珍寶。死亡的盡頭不是死亡,而是復活。就像彼得所言,“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后,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5:10 )”我們作為神的兒女,其生活態度可以這樣概括,即“為主生,為主活。”用保羅的話,就是“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14:8)我們對神的信靠,在於相信任何情況下祂都在掌權,並且愛我們。我們所信的神具有全知全能,但祂仍然會讓我們經歷疾病患難,好讓疾病患難雕塑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學會依靠神 。在其中將我們塑造成為合用的和珍貴器皿,讓神完全使用。


2013年8月4日

图片from Googl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Eric 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