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應該是因為你的決定而發展的,而不應該是你無所作為而變成現實的” ─文森說書
我是一位時常猶疑不定的人。來到澳洲之前,我從來沒想過,甚至在投資建造時也從沒下定過決心。就算在很少人能夠做到的狀況下造好了車,我卻對即將到來的未知感到畏懼。羞愧的說,好幾次因為外人的評語,我將這台得來不易的作品送上臉書市場,將歷時三個多月、沒日沒夜的生活斷送在金錢的誘惑,就因為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要成為一位車宿族。
車宿的代價,相當於必須注意每一天的生活模式。它就像深度爬山,或者是超過一天的溯溪旅行。那幾天的時間會變得很長、回憶會變得很真實,你懂得欣賞日出、觀看天氣,在日落前趕路,變回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原始型態。
你準備好做出這個抉擇好幾個月嗎?
準備成為瘋狂自己做菜的大廚了嗎?
準備好每日尋找熱水澡的冒險了嗎?
我反覆著詢問自己。
現實的歷練總是告訴我,我從來沒有準備好。
我不愛讀書,外界刺激成為我熟悉世界的一種方式。那就成就了我,被時間的滾輪推動著...
這個旅行方式要冒的風險太大了,被警察趕、哪裡上廁所洗澡、下雨天怎麼辦、晚上要睡哪…
那些將成為我日常的一部份,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模式都將成為奢侈。
然而,它卻有個讓我欲罷不能的特性。
那就是旅行,而且是極度低廉的人生旅行。
我可以很合理的拿到第二年在澳洲的資格,然而,我並沒有急迫地追求這一點,我對自己很清楚,這樣才能珍惜第一年的時光。如果每次都這麼想,我珍惜的就是無時無刻。
在這個年紀,理應我該跟許多同儕一樣,為進入現實社會施展抱負,或為更高的學位拚盡全力。很慶幸父母沒有給我施加任何外界壓力,身邊的壓力幾乎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我更有責任彌補它。
這些年來,我反覆詢問自己追求的方向是什麼,那段迷失的焦慮使我徬徨。徬徨的同時,我會找一份毫無挑戰性的工作,利用金錢上的滿足彌補我對人生未知的恐懼。
不過我知道,工作帶來的忙碌,並不會彌補我對人生志向的展望,反而更讓我覺得再浪費人生。就像吃麥當勞得到的快感,一樣不健康。我已經浪費夠久了。
單車環島裡,我理解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最好的計劃就是不計畫。搭便車旅行時,我了解旅伴是往共同目的地的朋友,與旅程長短沒關係。在縱貫機車環島時,我體會了餐風露宿依然能甘之如飴,每當刺激的冒險都能提醒我日常的美好。
這點非常中二,我選擇了自我修行。
反正對於未來也沒有什麼想像了,不如一個人、僅有最終目的地的毫無計畫,開著一台隨時會出狀況的黑色廢鐵,將在簽證到期前陪完我最後一程。
他們笑著,給我輕蔑的加油。如同當時拿到這台車時,別人對我的評價。
我仍舊是那位固執的傻瓜,固然相信旅行的過程比結果重要。
我不在乎大城市、不在乎前方有什麼,只要這台廢鐵還跑得動,這段旅程就是一直持續。
在每站都要停下觀賞的份上,那便是一段好幾個月的路程。距離滿第一年只剩最後四個月,人生的經驗告訴我,即使最終到不了那裡,至少我再度對自己人生的故事寫下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