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論運氣(下)活著好累,該躺平嗎?

有關貴人:

貴人不會平白無故出現,沒有人會平白無故提供自己協助,因此在自己期望找到貴人之前得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有辦法成為他人的貴人呢?如果自己都沒辦法成為他人的貴人,又憑什麼認為他人要先成為自己的貴人?


對於貴人的這個概念,我滿喜歡的,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互動,都始於正向的價值交流,有了正向價值交流,情誼才可能長久。


別人需要什麼,我們能提供什麼? 我們需要什麼,別人能提供什麼?


回顧學生時期,跟自己合得來的朋友,真的都是在某一個階段裡有著共同目標,願意為彼此互相提供價值的朋友,好比一起讀書時有人陪伴、一起跳舞時有人切磋、一起健身時有人幫補、一起旅行時有人照應。


依據時間推移,大家的首要目標都會轉換,因此有了情誼還在漸行漸遠的結局,大家各自因為新的目標而認識了新的朋友,繼續接受他人為自己提供的價值,並且同時不吝於給予他人自己的價值。


說到底就是書店老闆總結的那句話:「我的舉手之勞,是你的無能為力」


富人與窮人的差別:

富人或是成功的人,對於運氣的提問細膩又精緻,可以推敲是經過本身的各種策畫、思考並且嘗試過後,才找尋命理管道去求助,就算不依靠玄學路徑,對於求解的事情成功與否估計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且他們通常都是情緒穩定且能控制情緒之人,作者說「人們的情緒就是錢的情緒」,人們若無法征服自已的情緒,自然不可能征服金錢。


窮人則是反其道而行,大多都是沒有經過嘗試,就希望得到玄學方面的幫助,並且問出來的問題則是基本又空泛,有時還會不知所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胡亂對提供諮詢的人感到憤怒更甚至想要出手或是逃避。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聽到耳朵長繭的老話「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成功的人通常會關注再更高層次的社會問題;不成功的人通常會關注較低層次的自身問題,套用馬斯洛八層需求理論來說,就是成功的人關注於成長需求(上四層),不成功的人關注於匱乏需求(下四層),上四層由高而低依序是(超越自我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美感需求、認知需求)。


馬斯洛完整版需求理論



認知需求:求知與尋求理解的需求

美感需求:追求美、平衡、秩序的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追求自我最大潛力需求

超越自我需求:幫助他人,與外界連接需求


一般我們在學生時期學習到的通常是五層(自我實現、尊重、社會、安全、生理),現在想想也覺得這樣編輯可以理解,畢竟大部分的人可能窮極一生,都在為自己的匱乏需求而努力,很難去理解自我實現裡面更細部劃分的需求還有哪些。


而我自己則是認為,能夠有效使自己由未成功的人變成成功的人的作法是透過滿足部分底層需求後,就繼續向上一兩階嘗試滿足更高等的需求,讓自己跳脫當下的認知邊界,嘗試去揣摩有錢人或成功的人的世界觀,究竟是長什麼樣子,而自己若想要變有錢或成功,可能還差了哪些部分需要補齊。


相同命運卻過著不同人生的兩人:

「厄運會自動上門,好運卻不會自動上門;我們必須要些什麼才會有好事降臨。」這是作者對於命運做出的解讀,這個概念裡面既有著開創論,也有著命定論的影子,厄運避也避不掉且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命定論),但我們卻可以透過作出正期望值的決策來提高好運發生的次數(開創論)。


書裡作者提了兩個例子做對比,在職涯的二十年裡,一個創業過三次的人與一個腳踏實地上班最後晉升為副總的人,兩人的總資產差異少則四倍、多則八倍,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可以透過決定的品質,讓我們儘管命運與他人相似,卻可以過得比他人擁有更好的人生。


甚至同樣都是老闆,超市老闆與半導體業老闆的命相似,都是當老闆的命,卻因為耕耘的領域不同而在總資產或是事業規模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的差別是後者選擇了符合時代潮流且與政府戰略方針相去不遠的領域,舉例整本書裡面的核心概念「命運有骨架,沒有明確職業」。


「運氣的上限如何制定,取決於自己進行了多少次的挑戰。」這也是另外一個作者對於命運開創論的一個見解,也解釋了整本書裡面的另外一個核心概念「運氣沒有上限」。


書裡還有一具,讓我感到當頭棒喝的靈魂拷問:「如果已經在一間公司待了七年以上,那麼你必須審慎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安穩的人生,還是在躲避人生的挑戰?」


從側面去推敲作者的人生觀,作者應該認為每個人都有決定是否要創業的權利,只要在職場稍為歷練幾年後,多少都具備相當程度的創業實力,差別只差在本身累積的能力對於事業體規模大小的掌握程度。當職場的挑戰程度趨於平緩,那麼就是應該邁向下一階段的時刻,


得知自己命運的上下限並超越:

雖然進攻或是防守與否,要透過依據自己運勢的起伏判斷,但不論好運還是厄運階段,都必須要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值。


何時適合進攻?

當自己感受到命運的區間位在上升階段,那麼可以積極並且多方面地做出嘗試,或許有機會得到異想不到的突破。


何時適合防守?

當自己感受到命運的區間位在下降階段,這時我們能過的僅只有,繼續努力提升自身實力,並且盡量避免大膽嘗試而增大犯錯的規模,進而讓自己掉入更深的厄運裡。


至於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實力,能使用一萬小時法則與刻意練習的策略。


一萬小時∕(八小時•五天•五十二周) ≒ 五年


而這個時間的的長短,也與自身的資金與營運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書裡提到藝人跟企業的差異性,藝人一開始可能連續紅三年;而一間營運穩定的公司,一定會在五年前後發生某重大「事件」。


藝人:開始三年後成功,於五年後得到令一次成功。

企業:開始五年後成功,每三年會持續成長。


我自己推斷是時代潮流的變遷,最慢五年一波,若企業在第一次成功後便開始安逸,那麼隨著運勢的起落,被時間淘汰也只是遲早的事情,因此必然需要創新。


作者認為要在各行各業存活下來,五年的努力只是基本條件,不要妄想能只透過五年的努力就飛黃騰達,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是要透過時間的累積去堆疊自己的實力;然而若是在嘗試的過程發現不太對勁,必須要在五到六個月內決定是否止損並且轉換跑道。


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感覺到不安,但是不要害怕,不安是一個人證在邁向成功的證明,不安與不滿足一直以來都是將人類推向繁榮的要素,有生存危機與繁衍的渴望才有人類的進化。


回到最一開始的考試選擇題困難,我現在回過頭去做拆解,其實整件事情的底層邏輯就是,對於背景知識、可推敲出來的線索,我們知道的還不夠多,換句話說就是自身的實力還不夠。


特別好的運氣在一般對決裡,或許可以讓自己贏過實力只比自己強一點點的對手,然而這屬於低機率的事件,很難被高頻率複現;運氣這種東西在巔峰對決裡是實力比拚到無法再比拚之後,才會需要去做排序比較的項目,因此實力仍舊是平日裡最重要的去精進的元素。


站在理性、數據化的角度來看,如果能靠控可制較高的實力去完成的事,就不要靠可控性低的機率去賭。


站在感性、憑感受的角度來看,若是能夠對於自身運勢的起伏能有所察覺,我們便可以多一項檢測的依據,選擇應該在什麼時機選擇入局,什麼時候選擇離局,以做出成功率或是期望值較高的較好決策。


然而站在平衡策略的角度來看,偏廢任何一方都可能會讓自己的人生策略存在盲點,因此我認為應當要把兩種思維混合運作,平時注重實力的養成,並且在做重大決定之前,感受自己當下的運氣為何,再決定要丟出多少資源去執行當下的戰術。


扛責任好累,我只想躺平:

躲避責任的人生,最終不會得到好結果,運勢不好卻頭腦聰明的人,更傾向於逃避責任,因次如果自認自己聰明卻又覺得自己很衰的人,要小心啦~


躺平只能得到當下的舒服,但長期而言必然得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躺平意味著只想以最輕鬆的方式過完這一生,與不想扛起責任呈現正相關走向,然而無須負起負起責任的人生會促使大腦感到乏味,大腦不會分泌腦內啡,辦事效率不可能提高,更無法突破人生現階段的瓶頸。


如果挑戰、扛責任感受到疲憊,那就躺下休息吧!


休息完之後,再拾起暫時放下的重擔,扛著繼續前行,扛起自己所能扛起的最大責任,並且付諸行動可以改變運勢,將會帶領我們走向更好的未來。


願我們都成為幸運的人,過著自己嚮往的未來生活,我們一起加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