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創新用途理論:產品創新不再需要碰運氣

吱吱喳喳-avatar-img
發佈於UI/UX 學習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創新不該碰運氣 電子書 P23

我們常聽見的創新方法,也能在許多影視作品看到,產品負責人透過一人或一群人不斷的努力再努力,看著數據報表與市場調查,偶然在廁所靈光乍現,或透過眾人的腦力激盪,想到一個優秀的點子,就快速地將產品做出來,提供給顧客使用,並藉由數據不斷的觀察使用狀況,在市場被打槍,透過不斷的打掉重練與打磨,排除萬難以後,苦盡甘來,終於打造出可以改變世界的產品。雖然效果如此戲劇性,但這個過程還是可以複製的:

一個想法→做出產品→市場測試→觀察數據
→失敗→回頭打磨想法
→成功→不斷精進產品→創新產品

因此目前市場上,普遍也是透過這個方法來做創新,甚至把創新的諸多失敗,當作成功的墊腳石,並鼓勵自己,勇往前進,我們可以改變世界。


但如果我們仔細一想,就發現這個創新的流程,是利用不斷的試錯去碰運氣,從想法的冒出,需要碰運氣、市場測試,碰運氣,打磨想法,碰運氣。我們也自然的認為創新,就是天時、地利與人和具備,才能蹦出。


當然隨著科技的日新月近,每間公司都把創新掛在嘴上,至於碰運氣,我們很有自信的透過數據、行銷管道與技術,協助我們產出想法,做出產品,驗證市場,但就如本書裡所說的,麥肯錫的報告指出,世界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不滿意創新的績效,可見即便現在,我們有最好的數據、豐富的管道與軟硬體,這些仍然沒有幫我們屏除運氣的要素,我們仍然用碰運氣的方式去做創新。


但難道就沒有好方法,可以不走在碰運氣的冤枉道路上嗎?本書「創新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是由克雷頓‧克里斯汀生與其他知名的專案管理、作家與商業顧問,一同撰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是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與他人合創許多顧問公司,並用八年的時間,打造破壞性創新理論,協助客戶利用該理論打敗市場龍頭,但經過多年的思索,他發現該理論僅能在相同的市場競爭,卻沒有辦法協助公司發現新市場,並打造產品。因此他用了二十年,研究了「用途理論」,藉由該理論的方式,協助公司轉換創新角度,找到具備新商機的市場,讓創新不再需要碰運氣。


重點一:轉換視角,先找出用途,理解顧客要完成的任務,再打造產品


如同作者所說,為什麼創新都像是碰運氣,因為我們沒有再正確的地方努力。目前普遍的創新手法都是直接測試結果,卻沒有找到原因。在不知道原因的狀況下,採用市場驗證的方法,只是知道結果的好壞,卻不知道產品受歡迎的原因。


如同行銷大師 Ted Levitt 著名的名言,顧客要的是「四分之一吋的洞,而不是四分之一吋的鑽頭」,本書的「用途理論」,期望我們再打造產品前,要先找出顧客雇用這個產品是要達成什麼任務,而「達成什麼任務」就是該產品提供的「用途」,如名言裡,顧客其實是要雇用四分之一吋的鑽頭,讓他可以在牆壁上打四分之一吋的洞,他才能將畫掛在牆壁上,顧客的用途就是:我要在牆壁上打四分之一的洞,讓我可以掛畫。


透過我們了解顧客的用途,當知道顧客其實是想要掛畫,創新的維度的可以提升層次,變為如何協助顧客掛畫上去,這時我們就不會只是傻傻地打造更好的鑽頭,或更多尺寸的鑽頭,而是打造其他可以幫忙掛畫的產品。由此可見,當我們聚焦在「用途」時,徹底了解為什麼顧客會採用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就能從「用途」的方式創新產品,將資源放在協助顧客完成任務,打造受顧客歡迎的產品。


重點二:不僅找出功能面用途、更要找出情感面與社會面用途,打造更吸引人的產品


以書中的美國娃娃的例子來說,美國娃娃是由創辦人羅蘭透過生活經驗,想要幫姪女找聖誕禮物,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禮物,當時熱門的娃娃有兩種,一種是太性感的芭比娃娃,另一種則是椰菜娃娃,但這兩種禮物,都沒辦法讓羅蘭與姪女培養關係,因此啟發羅蘭創造出可以培養關係又可以玩的「美國娃娃」。


首先對於一個女孩玩具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能玩,但只著重再能玩的娃娃競爭實在非常激烈,但「美國娃娃」卻能勝出的原因在於,它不僅僅滿足於玩的功能面用途,更滿足情感面與社會面的用途。「美國娃娃」將顧客聚焦在 9~12 歲的女童,因此娃娃的角色都是以9~12歲的女童原型製作,並會為了該角色打造故事書,故事書豐富了娃娃靈魂與其文化背景,因此你買的不僅僅是娃娃,而是一個有具體形象的角色,因此女童買美國娃娃,不僅可抒發自己的情感,更能藉由娃娃肯定自己文化與背景(情感面用途)。而對家長來說,則是可藉由娃娃承接文化與童年的回憶,培養與女童的關係(社會面用途)。美國娃娃憑藉著能滿足多個用途,也造就了競爭者難以企及的高度。


重點三:從用途出發,重新打造公司組織流程,才能建構無人可複製的體驗

創新只聚焦在打造產品是不夠的,體驗也同樣很重要,為什麼呢?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準備要出國玩的旅客,下飛機以後你正要租一台自駕車與家人一同出遊,你很爽快地簽完合約出遊,也完成了旅途,就在要還車的時候,卻被租車公司用著抓犯人的角度去看車的外型,好在運氣好,車子都沒有刮傷,不然就需要格外付出費用,但心裡還是不太舒服,思索下次旅行就乾脆不租車了。


以上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發現體驗也是創新的一環,如果產品很創新,體驗卻不佳,如:產品難以購買、事前難以知道效果、需要層層的責任。想必顧客就會將我們的產品解雇,雇用其他的競爭者了。產品是容易讓競爭對手複製,但體驗卻很難複製,而要穩定地提供好的體驗,則需要優秀的公司組織與流程。


傳統上,公司組織與流程,都是為了提升效率,但本書卻說,這種以產品效率與內部溝通的組織架構,有個缺陷,就是沒有組織或部門是真的為了顧客服務,因此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偏離打造能完成任務的產品與體驗,在錯誤的道路上前進。因此不僅產品要從用途出發,公司的組織與流程也需要從用途出發,這樣才能確保體驗是符合顧客雇用的,以下是書中提到的幾個方法:


  1. 不要用效率的指標衡量,要改以如何協助顧客任務來衡量。
  2. 將用途導向的文化,深入每位員工的心
  3. 顧客的用途會隨著時代變化,因此要保持組織的彈性。


最後:

在資訊爆炸與技術推陳出新的時代,讓我們迷失在數據與技術的迷霧當中,自以為是的,認為可靠數據分析、疊加新技術,就能打造好的產品讓顧客使用。反而逐步忘記打造產品的初衷,其實是為了幫助顧客好好完成任務,而本書「用途理論」就是協助我們,如何透過理論,找到產品的價值,並透過用途的創新,與體驗的優化,將產品回歸服務本質,讓顧客可以更好的透過產品,獲得生活上的進步。從創業者或領導者的角度,本書可協助,怎麼透過該理論,重新建構真正可服務顧客的組織,而不是讓組織住在只注重生產效率的象牙塔。

用途理論:真正了解顧客雇用的原因,就能不碰運氣。


本書適合閱讀的人:

✅ 正在為創業煩惱的人

✅ 產品負責人

✅ 公司策略的領導層


書籍資訊

作者: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泰迪‧霍爾, 凱倫‧狄倫, 大衛‧鄧肯  

書名:創新的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

原文書名:Competing Against Luck

👉 點這裡 博客來網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普普文創-avatar-img
2024/09/28
創新是很難的。必須所有的都有考慮過。
職場法蘭克-avatar-img
2024/10/03
這樣的思考方式真的很有道理。大多數的研發都是一廂情願,從來沒有真正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需要與痛點,現在甚至要利用AI來追溯消費者過去的歷史經驗,但是消費者在每天的生活中會有的需求,都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新的需求。用過去的歷史紀錄來開發產品,只會發掘到三國演義跟水滸傳裡的需求。
李英華-avatar-img
2024/09/29
因需要而有發明,而有產品。這本書是好書!
avatar-img
吱吱喳喳
78會員
54內容數
專注於研究 UX、行銷領域,用文字作為心得分享。
吱吱喳喳的其他內容
2025/04/13
AI 的快速發展更凸顯了專注力的重要性。本書作者大嶋祥譽,麥肯錫顧問,分享專注管理學,指出長跑型專注已不合時宜,提倡「不專注的專注」,善用短時間高效專注。書中提出具體方法,例如:將事情寫下、減少不必要判斷、番茄鐘工作法、營造團隊專注環境等,幫助提升專注力,並將專注力用於AI時代有價值的事物上。
Thumbnail
2025/04/13
AI 的快速發展更凸顯了專注力的重要性。本書作者大嶋祥譽,麥肯錫顧問,分享專注管理學,指出長跑型專注已不合時宜,提倡「不專注的專注」,善用短時間高效專注。書中提出具體方法,例如:將事情寫下、減少不必要判斷、番茄鐘工作法、營造團隊專注環境等,幫助提升專注力,並將專注力用於AI時代有價值的事物上。
Thumbnail
2025/04/05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降價策略並非長久之計。本文介紹藤村正宏的體驗行銷理念,強調創造顧客價值、建立情感連結的重要性,而非單純銷售產品。透過鎖定顧客、重新編輯產品、維持顧客關係等方式,建立獨特品牌體驗,讓顧客在有需要時優先想到你。本文適用於經營社群、開店創業、經營品牌的人士。
Thumbnail
2025/04/05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降價策略並非長久之計。本文介紹藤村正宏的體驗行銷理念,強調創造顧客價值、建立情感連結的重要性,而非單純銷售產品。透過鎖定顧客、重新編輯產品、維持顧客關係等方式,建立獨特品牌體驗,讓顧客在有需要時優先想到你。本文適用於經營社群、開店創業、經營品牌的人士。
Thumbnail
2025/03/29
本書摘錄《習慣致富》的核心概念,闡述致富關鍵在於培養「富習慣」,而非單靠運氣或高收入。書中介紹財富金字塔模型,幫助讀者評估自身財務狀況,並提出培養富習慣的四個步驟。作者強調被動收入的重要性,以及透過購買資產創造重複收入的重要性。文章也提及三十個富人習慣可供參考,但重點在於培養屬於自己的一套致富方法。
Thumbnail
2025/03/29
本書摘錄《習慣致富》的核心概念,闡述致富關鍵在於培養「富習慣」,而非單靠運氣或高收入。書中介紹財富金字塔模型,幫助讀者評估自身財務狀況,並提出培養富習慣的四個步驟。作者強調被動收入的重要性,以及透過購買資產創造重複收入的重要性。文章也提及三十個富人習慣可供參考,但重點在於培養屬於自己的一套致富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顧客滿意度是影響產品成功的重要指標,本文探討產品與服務如何提高顧客滿意度,並使用菲利浦.科特勒的產品五層次來思考競爭方式,加強滿意度。 文章提供了從顧客滿意度原理、產品五層次及策略的探討如何加強滿意度。
Thumbnail
顧客滿意度是影響產品成功的重要指標,本文探討產品與服務如何提高顧客滿意度,並使用菲利浦.科特勒的產品五層次來思考競爭方式,加強滿意度。 文章提供了從顧客滿意度原理、產品五層次及策略的探討如何加強滿意度。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設計師進行產品規劃時需要融入商業策略,並深入瞭解用戶需求和使用方式的重要性。同時,透過使用者訪談和對各種競品的研究,設計師可以建立良好的商業策略思維,以實現產品的成長和用戶滿意度。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設計師進行產品規劃時需要融入商業策略,並深入瞭解用戶需求和使用方式的重要性。同時,透過使用者訪談和對各種競品的研究,設計師可以建立良好的商業策略思維,以實現產品的成長和用戶滿意度。
Thumbnail
EP24 精華重點: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先找到目標客群,再開發產品。 2.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先做小批量產品,並藉由問卷、試吃會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反應,驗證市場需求。 3.親身實地面對顧客,了解真實反應和需求,做為後續產品改良的參考。 4.產品差異化很重要
Thumbnail
EP24 精華重點: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先找到目標客群,再開發產品。 2.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先做小批量產品,並藉由問卷、試吃會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反應,驗證市場需求。 3.親身實地面對顧客,了解真實反應和需求,做為後續產品改良的參考。 4.產品差異化很重要
Thumbnail
想要文章有人看,想想做產品時怎麼發想的。 以產品思維比喻,作者開了一家店(公眾號),店裡陳列各式產品(不同觀點的文章),而賣點是擊中讀者的痛點,引起情感共鳴。商業行銷上說「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道理不約而同。
Thumbnail
想要文章有人看,想想做產品時怎麼發想的。 以產品思維比喻,作者開了一家店(公眾號),店裡陳列各式產品(不同觀點的文章),而賣點是擊中讀者的痛點,引起情感共鳴。商業行銷上說「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道理不約而同。
Thumbnail
1.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開發 一開始不必追求完美的產品,應先打造最小可行的產品上市 制定合理的初始生產量,考慮成本、現金流和效期等因素 善用閒置資源,降低固定成本 2.持續收集用戶回饋並快速調整 透過展會、市集、線上問卷等管道收集用戶回饋 重視並快速回應用戶回饋
Thumbnail
1.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開發 一開始不必追求完美的產品,應先打造最小可行的產品上市 制定合理的初始生產量,考慮成本、現金流和效期等因素 善用閒置資源,降低固定成本 2.持續收集用戶回饋並快速調整 透過展會、市集、線上問卷等管道收集用戶回饋 重視並快速回應用戶回饋
Thumbnail
在商業裡,面對不同的受眾人,必須思考如何讓產品達到不同的人群,更需要考慮市場競爭、符合法規等課題。
Thumbnail
在商業裡,面對不同的受眾人,必須思考如何讓產品達到不同的人群,更需要考慮市場競爭、符合法規等課題。
Thumbnail
只有從產品和服務的「用途」出發,才能精準創新,滿足市場的特定需求。 始終從功能、情感、社會的角度考慮創新,注重“實用”,是幫人打孔而不是賣鑽頭。
Thumbnail
只有從產品和服務的「用途」出發,才能精準創新,滿足市場的特定需求。 始終從功能、情感、社會的角度考慮創新,注重“實用”,是幫人打孔而不是賣鑽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