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想過「家」是什麼樣的存在?是建築物、家人又或者是一種象徵?
「家」又曾帶給你什麼樣的負擔?是對方「特別」的準備?還是養護的責任?
故事講述女兒家家,用了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又不得不回家。天生的母女關係,讓她越想抗拒,卻越像是母親的樣子,從寫實到科幻的未來,母親與女兒在彼此的愛裡生存、依賴也互相傷害。
這部片很有趣的特色在於只有30分鐘,演員也只有劉若英一人。
因此相對此片一般電影的角色登場到行為模式等等的鋪陳方式不管用。反而用了另一種方式去呈現-口述。透過主角家家的話語,來確立其他兩位角色的形象,有趣的是都是稱為「姊妹」,但卻是兩種不同的意涵。
看似「情同姊妹」的洋洋,卻可以從家家口中的描繪出,一個各方面都優於自己的存在,就連自己媽媽都說出「如果是你我女兒就好了」這樣的評價。但卻可以判斷出家家對其不屑的態度。
還有留著相同血脈的「姊妹」羅庭庭,同樣也是被媽媽所疼愛。儘管人遠在國外,卻總是下指導棋,因而家家對其累積了不少怨恨。終至激動的對話筒喊著「這次就是我做主」。
另一個有趣的部分則是就算觀眾沒有聽到電話中另一方的對話,但都可以透過家家的回話,來推導出對面傳來的台詞或是他們過去有的行為。
這情況就像是當我們聽到旁邊的人通話時說出「我待會想吃麻辣鍋」,來推斷另一邊大概是在問「下一餐要吃什麼?」如此的情況。
本片也描繪出一個家人間常出現的情況「特別」與「喜歡」。我們都會了所愛之人做些平常所不會做或是需要另外準備的事項,因此來顯示出「特別」。
而我們也希望對方高興所以我們會選擇對方「喜歡」的事物,儘管這個「喜歡」只是我們自身的猜測甚至沒有求證。
最後這些行為讓「特別」變成雙方的壓力;「喜歡」實際是沒有任何一方所想要的事物。
最後儘管有著前面各種抱怨,但當靈車到達的火葬場時,那種親人即將消失、離去才會從字面轉變成實感。才看到家家對於母親各種不捨的情感,甚至瀕臨崩潰的反應。
再回到三十年後的畫面,自己「想像中」母親背影畫,來展示自身的思念以及情感。另一方面在畫的右下角上寫上「家」字。是種落款?或是母親的存在才是「家」的存在?
整體來說這部片,當觀眾的自身經歷跟「家家」的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