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他不只是睡著了-跟孩子好好談死亡

「媽媽,爺爺怎麼一動也不動的躺在那裡?」

「爺爺只是睡著了喔,我們不要打擾他睡覺,先出去。」

這場景每天都在醫院上演,但孩子可能要好幾年後才會知道,爺爺永遠不會回來了。華人的觀念向來忌諱談論死亡,對待孩子更是如此,父母總會用模稜兩可的話語試圖帶過,但國外諮商師及心理學家卻發現,這套華人愛用的委婉語反而容易使孩子陷入困惑狀態,對心理成長不一定會有正面效益。

圖/Unsplash

父母難為!到底要怎麼跟小孩談論死亡?對待不同年齡的孩子,方法當然也不同。但你可以嘗試這麼做!

✅嬰幼兒:嬰幼兒還沒有死亡的概念,哭泣只是受到周圍負面情緒的渲染。在這階段不用談論死亡,只要遵循日常作息並好好陪伴寶寶即可。

✅學齡期:這階段是對於死亡概念發展的關鍵期,學齡期的孩子對死亡的觀點大多是暫時性或可逆的。尤其適齡的動畫或卡通大多不會對死亡有太深刻且正確的描寫。但此時的教育卻對死亡概念的定型至關重大,如果家長用委婉語(例如他睡著了或去遙遠的地方旅行)來塘塞孩子。孩子的認知便會定型在死亡是可逆的(睡著會起來、旅行會回家),當對於死亡的概念錯誤,就可能發生危險的事(例如攀爬窗台或潛水玩耍等,旁人就算說會死掉,孩子也只會覺得死掉就是睡一下就醒了,沒什麼好怕的)。

✅小學:進小學後對於死亡已有一定的了解程度,開始知道死亡是永久且不可逆的。這階段孩子可能對死亡感到害怕、擔心失去控制或是與家人分開。這些情緒會轉變為壓力,父母可以用溫柔和緩的語氣告知他們正確的死亡概念,對於錯誤的理解也要加以導正。多讓孩子說,擔任一個聽眾的角色,去同理他們對死亡的畏懼,而非把自己放在至高點上命令孩子。身邊親友死亡時父母更要以身作則,把自己生活過好,孩子才會有樣學樣。

✅青少年:此時已對死亡有完整的概念,但這階段卻也相對難教育。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已發展出獨立人格,甚至有叛逆期的問題。面對死亡他們更可能出現否認、抗拒、難以溝通的情況。若家長在這階段用高高在上的語氣與孩子爭辯,大多會收得反效果。最好的情況還是多傾聽,引導青少年說出對死亡的觀感,並輔以自己的見解。先告訴他們你說的對,但我覺得這樣解釋也不差。多給孩子陪伴,一起運動、旅行甚至打遊戲,同理他們的感受並融入他們的文化,更能開啟溝通的橋樑。

我們常常會說孩子不懂,不用說太多,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他們可能都懂,只是缺乏一個正確的管道來闡述對死亡議題的看法。父母可以多分享自己在應對死亡時調適的經驗給孩子做參考,但切勿用命令的語氣來禁止。給予開放的對話環境不只對於建構死亡概念有益,也讓孩子能更早的訓練批判性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