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只是睡著了-跟孩子好好談死亡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媽媽,爺爺怎麼一動也不動的躺在那裡?」

「爺爺只是睡著了喔,我們不要打擾他睡覺,先出去。」

這場景每天都在醫院上演,但孩子可能要好幾年後才會知道,爺爺永遠不會回來了。華人的觀念向來忌諱談論死亡,對待孩子更是如此,父母總會用模稜兩可的話語試圖帶過,但國外諮商師及心理學家卻發現,這套華人愛用的委婉語反而容易使孩子陷入困惑狀態,對心理成長不一定會有正面效益。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父母難為!到底要怎麼跟小孩談論死亡?對待不同年齡的孩子,方法當然也不同。但你可以嘗試這麼做!

✅嬰幼兒:嬰幼兒還沒有死亡的概念,哭泣只是受到周圍負面情緒的渲染。在這階段不用談論死亡,只要遵循日常作息並好好陪伴寶寶即可。

✅學齡期:這階段是對於死亡概念發展的關鍵期,學齡期的孩子對死亡的觀點大多是暫時性或可逆的。尤其適齡的動畫或卡通大多不會對死亡有太深刻且正確的描寫。但此時的教育卻對死亡概念的定型至關重大,如果家長用委婉語(例如他睡著了或去遙遠的地方旅行)來塘塞孩子。孩子的認知便會定型在死亡是可逆的(睡著會起來、旅行會回家),當對於死亡的概念錯誤,就可能發生危險的事(例如攀爬窗台或潛水玩耍等,旁人就算說會死掉,孩子也只會覺得死掉就是睡一下就醒了,沒什麼好怕的)。

✅小學:進小學後對於死亡已有一定的了解程度,開始知道死亡是永久且不可逆的。這階段孩子可能對死亡感到害怕、擔心失去控制或是與家人分開。這些情緒會轉變為壓力,父母可以用溫柔和緩的語氣告知他們正確的死亡概念,對於錯誤的理解也要加以導正。多讓孩子說,擔任一個聽眾的角色,去同理他們對死亡的畏懼,而非把自己放在至高點上命令孩子。身邊親友死亡時父母更要以身作則,把自己生活過好,孩子才會有樣學樣。

✅青少年:此時已對死亡有完整的概念,但這階段卻也相對難教育。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已發展出獨立人格,甚至有叛逆期的問題。面對死亡他們更可能出現否認、抗拒、難以溝通的情況。若家長在這階段用高高在上的語氣與孩子爭辯,大多會收得反效果。最好的情況還是多傾聽,引導青少年說出對死亡的觀感,並輔以自己的見解。先告訴他們你說的對,但我覺得這樣解釋也不差。多給孩子陪伴,一起運動、旅行甚至打遊戲,同理他們的感受並融入他們的文化,更能開啟溝通的橋樑。

我們常常會說孩子不懂,不用說太多,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他們可能都懂,只是缺乏一個正確的管道來闡述對死亡議題的看法。父母可以多分享自己在應對死亡時調適的經驗給孩子做參考,但切勿用命令的語氣來禁止。給予開放的對話環境不只對於建構死亡概念有益,也讓孩子能更早的訓練批判性思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麟生命的沙龍
48會員
137內容數
齁-是當你接到一屁股鳥事的時候會發出的嘆息。黑-是在看見人性陰暗時黑化的過程。給自己一個機會記錄下殯葬業的見聞,也讓大家了解這些英挺西裝背後藏著的故事。
金麟生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你是否曾想過,一場告別,不一定非得在冷冽的墓園中進行? 若離別能與花香為伴,骨灰化作滋養大地的養分,在四季更迭中綻放,那會是怎樣一種溫柔的告別? 花葬,就是這樣一種讓逝者與自然融合,讓家屬參與其中,化哀傷為紀念的自然葬禮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進花葬的世界,了解它的紀念方式、家庭參與
Thumbnail
2025/04/25
你是否曾想過,一場告別,不一定非得在冷冽的墓園中進行? 若離別能與花香為伴,骨灰化作滋養大地的養分,在四季更迭中綻放,那會是怎樣一種溫柔的告別? 花葬,就是這樣一種讓逝者與自然融合,讓家屬參與其中,化哀傷為紀念的自然葬禮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進花葬的世界,了解它的紀念方式、家庭參與
Thumbnail
2025/04/24
在這個喧囂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對死亡的想像,是否也能走得更遠、更溫柔? 「植葬」,這個結合環保理念與個性化紀念的喪葬方式,正悄悄在全球蔓延,如同春天發芽的種子,在各地人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 全球趨勢:當永別,轉化為永生的綠意 在傳統墓園以外,一種更永續的選擇正快速被接受──
Thumbnail
2025/04/24
在這個喧囂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對死亡的想像,是否也能走得更遠、更溫柔? 「植葬」,這個結合環保理念與個性化紀念的喪葬方式,正悄悄在全球蔓延,如同春天發芽的種子,在各地人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 全球趨勢:當永別,轉化為永生的綠意 在傳統墓園以外,一種更永續的選擇正快速被接受──
Thumbnail
2025/04/17
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輕盈的。如同春日花田中的一縷微風,不帶遺憾,只留下淡淡的芬芳。 這就是「花葬」——一種正在全球悄然盛開的綠色儀式。 花葬,不僅是一種環保葬禮,更是一場對生命的美學回應。它不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儀式,一座讓記憶發芽、讓思念開花的花園。
Thumbnail
2025/04/17
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輕盈的。如同春日花田中的一縷微風,不帶遺憾,只留下淡淡的芬芳。 這就是「花葬」——一種正在全球悄然盛開的綠色儀式。 花葬,不僅是一種環保葬禮,更是一場對生命的美學回應。它不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儀式,一座讓記憶發芽、讓思念開花的花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剛睡醒,夢到了去世很久的爸爸帶我出去吃飯⋯⋯
Thumbnail
剛睡醒,夢到了去世很久的爸爸帶我出去吃飯⋯⋯
Thumbnail
逝去的孩子, 一直默默在身旁守護著父母。 直到新生兒的降臨, 這次終於⋯可以安心的離去。
Thumbnail
逝去的孩子, 一直默默在身旁守護著父母。 直到新生兒的降臨, 這次終於⋯可以安心的離去。
Thumbnail
如果逐漸年老的父母,因為怕打攪、麻煩子女,就自己主動表示以後要去住養老院。這個父母會想自己要去養老院,他不要麻煩子女;或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是救好了,也怕自己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他已經被傷心了,做子女的自己要檢討。要去檢視正常老人不講
Thumbnail
如果逐漸年老的父母,因為怕打攪、麻煩子女,就自己主動表示以後要去住養老院。這個父母會想自己要去養老院,他不要麻煩子女;或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是救好了,也怕自己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他已經被傷心了,做子女的自己要檢討。要去檢視正常老人不講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轉折與終結,如何以盡孝的方式求安?生死間,人生空寂、愛與苦難難以磨滅。若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轉折與終結,如何以盡孝的方式求安?生死間,人生空寂、愛與苦難難以磨滅。若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Thumbnail
女兒決定為年邁的父親拍下無可避免的大限之日,而他的爸爸也欣然同意了,透過此片也讓我們看見有其父必有其女。這對父女選擇以幽默卻深刻的態度直視死亡,於是他們一起模擬各種千奇百怪的死法,去體驗種種撒手人寰後的模樣,完全的落實《爺爺的死亡排練》,並在 2020 年日舞影展拿下評審團特別獎。
Thumbnail
女兒決定為年邁的父親拍下無可避免的大限之日,而他的爸爸也欣然同意了,透過此片也讓我們看見有其父必有其女。這對父女選擇以幽默卻深刻的態度直視死亡,於是他們一起模擬各種千奇百怪的死法,去體驗種種撒手人寰後的模樣,完全的落實《爺爺的死亡排練》,並在 2020 年日舞影展拿下評審團特別獎。
Thumbnail
父母會這麼講:「要去養老院,不要麻煩子女,或者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救好了,也怕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已經被(子女)傷心了!做子女的要檢討、檢視,正常老人不講這種話。不是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這樣!
Thumbnail
父母會這麼講:「要去養老院,不要麻煩子女,或者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救好了,也怕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已經被(子女)傷心了!做子女的要檢討、檢視,正常老人不講這種話。不是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這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