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Reflecting.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歌單裡面不再只有米津玄師的歌,不論是單曲還是專輯。

    漸漸地從米津玄師的粉絲變成J-POP的聽眾,再逐漸擴大到囊括了J-indie、J-rock等等曲風;猶原記得自己曾經對吼腔深惡痛絕,但如今我的歌單裡面也出現了諸如Earthists.、Killswitch engage等等重金屬樂團。

    最近開始喜歡聽的則是數學搖滾還有mid-west emo,諸如日本的數學搖滾標竿toe,又或是台灣的大象體操還有來自美國的tiny moving part、covet等等。

    依稀記得我曾經跟朋友討論過各自喜歡的音樂,他是個熱愛各種老事物的人,聽的音樂也是上個世紀的產物,由於曾經跟他拜入同個吉他老師門下,所以我跟他的交集比起以往更加緊密一些,雖然如今已經和他沒有聯繫,不過那是題外話,暫且按下不表。

    總之,他曾經對我喜歡的mid-west emo這個曲風講過這麼一句話:

    「啊所以這到底想幹嘛?彈這麼多音符的重點是什麼?」

    那瞬間我除了想一巴掌打在他的腦袋上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想法。

    「對一個聽慣藍調、爵士甚至是靈魂樂的人來說,mid-west emo或是數學搖滾的曲風對它們來說是否真的是某個程度上的廢話連篇?」

    當然不是說真正意義上的講很多無關緊要的廢話,而是樂句組成是否有太多不必要的音符,對他們來說,似乎每個音符構成的樂句都得是關鍵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所以我猜,像是mid-west emo這類有著複雜分解和弦爬音的曲風在他們耳裡就是某個程度上的噪音?

    對我來說,mid-west emo這種曲風的動人之處,就在樂句和樂句之間跳躍性的關聯,在我眼中這就是一種人的思維模式用音樂的形式再現。

    mid-west emo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頻繁的變拍,也作為曲中情緒的轉折處,銜接著聽者的情緒。

    我是一個很容易被別人說想太多的那種人,而曲中帶來的變拍也好、時快時慢的分散和絃琶音也好,在我耳中就是思維方式的一種具現化。對,我就是學生時代常常東想一下西想一下的那種學生,講好聽一點叫做思維比較跳躍,難聽點就是容易分心、專注力不足。

    一如所有的emo曲風的歌詞,mid-west emo的歌詞通常也參雜著大量的自我批判、懷疑和懺悔,唱腔也常常是情緒化的、像是一個人的喃喃低語,有些類似油漬搖滾那樣。

    所以,我想這個曲風真正打動我的,除了跳躍性的樂句編排和情緒化的唱腔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在這個曲風裡面找到了一部分的自己。

    那個思考脈絡支離破碎、徬徨無助、渴望救贖卻又自甘墮落的自己。

    Tiny Moving Part 《 Medicine 》:

    *「我會再試一次

    我需要一帖麻痺心靈的藥

    以忘掉自己身為何人

    再試一次

    永遠凍結於無聲之中

    我必須忘了自己是誰

    所以我將再試一次。」


    *中文歌詞翻譯取自:https://www.blauereverie.com/2021/09/tiny-moving-parts-medicine-mandarin-translation.htm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嗨,我是白鼠,也可以叫我ㄅ鼠。這邊是我拿來安放我所有靈光一閃的想法,還有日常生活碎碎念的倉庫。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