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琴這幾年還蒐集了不少肩墊!目前服役中的是Korfkerrest,他的價錢跟別的肩墊有著近十倍的價差,當時買的時候在美金低點,算是撿到便宜,現在售價已經超過一萬元,真是堪稱是肩墊中的LV。
他的特點就在於「可以彎曲的木頭」肩墊。可彎曲的肩墊還有Bon musica(Hilary Hahn有用),還有上圖中的Wolf也是可以彎曲的肩墊,但是材質都不是木頭。Korfkerrest還有第一代,要彎曲還需要先微波加熱才能彎,這一代的則可以徒手扳。
小提琴上只要加了其他東西,都會影響音色,肩墊也是,雖然說木頭材質與提琴共鳴更好,但肩墊的重點是為了拉琴要舒服,所以挑選時首要注意的是舒適度,有舒適度後才有餘力去挑剔音色。當然Korfkerrest打著可彎曲的木頭、特級輕量、多元調整角度的賣點,自然吸引許多注意(價錢也是特別吸引眼球)。
肩墊的來歷
Fom是不知道買什麼東西時候的贈品沒用過。Kun是借別人的來試。Pedi則是以前第一個購入的肩墊,纏上了橡皮筋以為可以增加摩擦力。後來又買了Wolf Forte Secondo…不太確定該怎樣凹他,凹來凹去總是凹不成對的形狀,又買了Mach One也用了好一陣子。
Bon Musica在實體店家有試過,但是很重很大個,特點是肩膀那側可以凹成掛勾型,直接掛在肩膀上。但是一般琴盒收納不下,還有很多金屬銳利的邊角。我在店家試的時候就不小心戳到了我的琴(嚇),所以果斷放棄。
Korfkerrest與配件(盒子早丟了)
盒子內除了肩墊本體,還有各個轉彎的關節、螺絲墊、配上兩隻腳,另外還附上兩副替換的海綿墊。還有一隻專用螺絲起子被我收在琴盒內。原本以為海綿墊根本不用那麼多,後來發現原來是會需要,肩膀那邊的海棉因為拉琴施加重力、與肩膀擠壓,已經有點凹進去了。
目前我安裝上去是額外加購的短腳。用在肩膀那側可以降低高度,對比左邊是買來時附上標準腳。台灣目前沒有賣短腳,要是能找到也都是加長腳,所以只好特別上國外網站買(一顆腳直接破千還要加運費)。
除了可彎曲外,他還附帶關節可以讓你自由調整。但調整幅度太自由,也出現另人不知該怎樣調整到最好的問題。由於彎曲度會影響到肩墊寬度、傾斜度,所以還要想辦法調整肩墊的平衡。
關節調整
除了基本調整關節,另外附帶Ergo Pack(橫向的關節),擁有更多角度可以自由調整到你爽為止。下圖是肩膀側加上Ergo Pack。這個Ergo Pack的加法,是讓肩墊本體可以往肩膀後面推一點。這樣肩膀夾琴的位置就會在比較彎曲的弧度範圍,而不是卡在肩墊最邊緣不能彎曲的位置。由於每個關節都可以卸下來,因此要是沒調整好可能肩墊會直接軟腳躺平,所以一旦調整到好之後,你一輩子再也不會想調整他了,這個肩墊就是這麼難調整。
下圖是胸側加上Ergo Pack(橫向的關節),主要配合另一側,看琴的寬度大小調整。
彎曲幅度
雖然說木頭是可彎曲,但Pirastro還是有特別交代注意能彎曲的幅度有限,上官網可以看到示範影片,你要把他當作鐵絲凹成U字形鐵定斷給你看。另外就是最邊緣的地方,也是不太能凹 ,例如不能凹成掛勾像Bon Musica。這是我目前用的彎度,感覺極限了。
與琴身距離
裝上琴身後,離琴身最近的地方,只有0.8cm,而且因為木頭有點彈性,還要考量拉琴時頭和手去施加的壓力,單純用手壓的話,甚至可以到0.4cm,這距離已經頗近。官網上就有特別聲明如果用了短腳,就要注意彎曲幅度不要卡到琴身。
重量比較
最常見的Kun Bravo楓木肩墊,音色也是普遍的頗受好評,還有可以前傾後傾的功能,重量在83g。
Korfkerrest也是楓木,使用短腳+所有的Ergo Pack配件,重量只有34g(官方標榜32g),足足差了快50g。用久了Korfkerrest的重量,突然改成一般肩墊真的會感到特別沉重,立刻就想換下來。
參考數據
官方給我的Korfkerrest各腳的高度比較表。我擁有的就是第一和第二個,Extra Low & Standard。台灣有賣加高腳應該就是Standard High。
弧度比較
最後看一下各肩墊的凹度。Mach One之前有提過,靠肩膀的部分被我鋸短了,所以高度跟Korkerrest滿接近的,彎曲幅度也是挺彎的。只是他的弧度令我琴架起來後,琴頭是往下傾斜的,不是那麼舒服,如果也能像Kun或Pedi,加上傾斜功能應該會更舒服。至於音色…因為很久沒用了所以忘光了。
木頭的音色都會共鳴比較好,差在有些聲音會溫暖一些、有些音色比較亮等等。Pedi碳纖維肩墊,則有著碳纖維獨有的音質,無論是碳纖維的琴或是肩墊,都有著這種特別的聲音。音色比較集中響亮,但是共鳴比較差一點,對像我之前用的中~低等級琴的時候,用Pedi反而能幫助較弱的琴聲集中一點。
結語
其實看得出來最普遍常見的肩墊是屬於Kun/ Fom/ Pedi這類形狀的,初學者會拿到的肩墊大概也都是這些比較「正常」的肩墊。可是偏偏每人的脖子、肩膀與胸並不是都一樣,有寬、有窄、有高、有低,但初學者通常光是因為持琴本身就是個違反人體工學的姿勢,所以無法判斷不舒服到底是因為姿勢不正確,還是單純不習慣正確持琴。縱使有老師在指點姿勢,但其實很多時候即使外觀姿勢乍看還OK,但是脖子、肩膀Tension卻不一定一眼就看出來。
年輕的時候肌肉(肌肉還足夠的時候)、肌腱都還能應付被粗暴的對待,縱使有短暫的傷害,休息一陣子過後自行修復又沒有感覺了,但實際上反覆的傷害與壓力,等到一定的時間(不再年輕)後,各種傷害累積疼痛逐漸跑出來。尤其拉琴拉一拉身體累了,然後肚子就凸出來往前撐、左邊肩膀往前傾彎下來、再加上彎腰駝背看譜…這可說是最悲劇的姿勢了。但是直到現在我拉琴時間一久身體累了,左肩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往前彎,要隨時提醒自己要站挺(這個造成的傷害也是不小,下次再說),只能希望大家練琴都能擁有正確的姿勢,以及充分的伸展與運動,才能維持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