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UMAV談包裝在短影音和網紅表演裡的隱微歧視:「你一定要交一個原住民朋友,他們講話超有特色,我笑死」

raw-image

【充斥在短影音、包裝在網紅表演裡的隱微歧視】

漫畫原貼文連結

  現在社會上或許大家有一些基本觀念了,原民政策也比三十年前完整了,或許那種很直接的歧視可能比我們上一輩的年代少了很多,然而取而帶之的是遊走在灰色地帶造成的隱微歧視、流量密碼。



  我自己就是原住民,知道這個身分的實況。所以不僅回應這位網友,我也希望更多人都要比思考「一下下」再多一點點。「動機有沒有構成歧視」,看似是沒有錯的,但這個觀點確僅限於自身的主觀視角,必須接續下一個問題:「所以歧視者如果自己不覺得是歧視就不是歧視」嗎?用更簡單的舉例像是「如果我打人不覺得別人會痛,就不算暴力」嗎?


  一、要從受害者/受歧視言論指涉者的觀點去思考這件事。


    1. 並不是只要自以為是善意,就不會是歧視和傷害。包裝在看似正面的用詞裡的「隱微歧視」(microaggression):隱微歧視就是歧視。


    2. 會去跟別人比對差異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不僅拿出來講,還拍成影片,那就有以刻板印象消費他者之嫌。


    3. 堅持歧視行為而且死不認錯的人,也有一套理論叫作「宰致群體逃避指控」(Getting off the hook)


    4. 網紅本身是非原住民(社會上的相對多數群體),因為覺得原住民(極少數群體)「很有特色」所以一定要交來當朋友,這是一種「異族凝視」。


    5. 網紅、社群媒體、電視節目,都時常輸出歧視、刻板印象以及大量異族凝視的內容,形成你所看見的扁平的原住民的樣貌,這是族群教育素養不足,導致你到現在還在以為原住民就是天天講笑話喝酒總要唱歌說話幽默。


  二、「我們身為原住民不要太敏感」或「我的原住民朋友都可以接受」


  你會看到有原住民也去網紅貼文底下留言,甚至主動介紹自己的口音特色,這是因為每個人經驗和敏感度不一樣,願不願意交朋友也是個人行為。就像有的客家人自嘲勤儉,你不應該真的認為所有客家人都如此,甚至拿出來拍成影片介紹給大家。更何況原住民身分者在台灣社會僅占2%人口數,我們的話語權和政治影響力仍然處於相當不對等的狀態。


  三、「可是真的有口音/那些特色」


    1. 網紅提到的「矮」、「以」之類口音,真的不是每個族群都有。我朋友抱怨「我們哪有這樣講話」。


    2. 如果一個不熟的非原住民,一看到我是原住民,就給我用怪腔怪調講話,你以為這樣叫做親切,事實上這真的很冒犯。


    3. 問題就不是在於誰有沒有口音,請回去看第一大點。


在你興奮難耐拍成影片代替原住民向公眾社會展示「原住民都怎樣」的同時,你也正在對原住民族人進行一種主體性的剝奪。


  四、「大家一定要交一個白浪的朋友!


他們會對我們的口音很興奮,還會模仿我們講話拍成影片,我們明明沒有特別要表演或搞笑,他在那邊笑到不行耶。而且他們平常生活就是每天都在哭,都在生氣,都在憂鬱,所以他們覺得我們就是樂觀開朗。我真的要笑死,白浪反應真的浮誇一百倍。我超愛白浪。」

  就算今天有原住民做這樣的模仿和表演(你們不要一直CUE喬瑟夫~),那種諷刺性是不一樣的。你說身分本身是否是一種原罪,我覺得你要先回答身分是不是一種政治的、有脈絡牽連的。避而不談這些權力互動關係,以為表演只是表演,網紅拍片只是拍片,「不要想太多,不要太敏感,不要生氣」這種勸說相當偽善。


  五、「反正非原住民只要講原住民都是錯的」

  (你都幾歲的人了不要這樣情勒式留言~)

  媒體或網紅要的是吸睛和流量,他們會有公式下標「一生必去一次原住民婚禮」、「絕不可錯過的部落豐年祭行程!」、「原住民各個天籟美聲!」之類的,這些就是利用標籤與刻板印象,如果真的要呈現這些片面的形象,其實多一分說明不占你幾秒鐘的時間,也可能少去一些爭議。


  六、最後想說,今年學測國寫考的正是「標籤」,有原民生跟我說,「姊,這題目太好想了,我根本只要寫我的真實經驗就好了。」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用標籤去認識人,因為我們眼光有限,但是要知道自己可能會對某些事物帶有刻板印象,尤其對不同族群者,一定要懂得先尊重和認識對方的想法和說法,因為更多的理解才會有更少的歧視,這種道理高中生都寫的出來,某些流量網紅真的不要恣意消費族群標籤,甚至用自己的無知荼毒社會~~


更多內容在臉書粉專:每天來點布農語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