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沒有輸贏,也沒有平均值可言。 只要你過得開心滿足,不就足夠了嗎?
在強調「做自己」的時代裡,或多或少感到不安迷惘,找自己、忠於自我這類心靈雞湯的口號一下激勵了我,一覺醒來,又對這個「假議題」感到迷惑。
我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圖書館架上拿起這本書的,全文用字簡單,我很流暢地看完了(同一時間我也在閱讀的「躲在蚊子背後的大象」,文字讓我難以咀嚼的還沒看完)本書作者是個生物學家,任職於某大學的農業學院教授,他用自然界的生態,以動物、植物為例,分別探討個性、普通、自我、勝利、強大、重要的事、活著的課題,那些我們身而為人所疑惑的「自我肯定與價值」,以占星學來說大概就是一宮與二宮。
以下摘錄幾個有共鳴的概念
不比較就無法理解,這是人類這種生物的大腦先天就有的設限。 只是,大腦的判斷並不是永遠正確。 (P.58)
人類的大腦不擅長處理「很多的情況」,所以大腦非常喜歡排成一列、理出順序,更創造平均值的概念。到大學做報告的時候,老師曾建議我做出「比較」會讓報告更清楚,同學間相互幫忙填的問卷也是,問題總是「優、普通、劣」「1~10分」的排序,只是為了讓結論清楚。看到這裡,我想到其實排序是為了讓生活更方便,但學生時期習慣用分數、排名去評斷的信念,深入到血液裡,直到我們長大,在萬千世界裡比較不完,最後只陷入迷茫。
人類待在物品又多又雜亂的房間會心浮氣躁,沒有分界的自然界也會讓大腦極度不安。所以,人類自己創造了分界——我們是人類,牠們是猴子,這是蒲公英,為所有生物取了名字,做出區別。這麼做之後,人類的大腦才終於獲得安寧。(P.91)
再打個比方,考試考了八十分很開心,但是一看到朋友也因為考了八十分很高興,自己的喜悅好像就打了折扣。要是朋友考了一〇〇分,自己還可能莫名地沮喪起來。(P.94)
我記得在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podcast裡,有一集與鍾欣凌的訪談,說到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好,可是又不希望自己的朋友比自己好。聽到這段的當下又衝擊又開心,這句話有點小暗黑,但很實在。就是因為有這麼真實的面向,這一頁翻過之後,反而更有趣。有各種不同的存在是真正的美。
看到雜草完全不理會人類任意決定的規則和「應該的幻想」,只是自由奔放地生長,又讓我覺得好痛快,甚至有點羨慕。(P.137)
去年看的好書「我可能錯了」裡面有一句非常打動內心的話 —「所有的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
"應該怎麼樣"就像枷鎖一般,重重的壓著我們喘不過氣,大家都照著同樣的模板走,但每個人個性不同,不見得適合套模板,若是用這個模板理論套在自然界裡,那就沒有生物多樣性了吧!
自然界瞬息萬變,卻沒有標準答案,數十億年前演化至今的生命,現在的模樣、特性,即是是最適合生存的。貫穿全書的雜草,容易任人踩踏,又小又扁,不似合光合作用下頭伸得夠高才吸得到養分的理論,它沒有重新站起來,而是向下扎根的橫向發展,它不忘初心的把力氣用在開花結籽,既柔軟又堅強,才是真正的強大。
那些看不見的根,在遇到強烈日照時,就會真正發揮力量。(P.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