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排毒》:你工作過勞了嗎?一起好好排毒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工作排毒》的作者是逗點這間「一人出版社」的社長陳夏民。因為熱愛書籍而獻身出版的他,曾經滿懷熱血地為夢想奮鬥,結果卻燃燒過度,搞到身心瀕臨炸裂。痛定思痛後,他揪出了過去工作中的「毒」,以防自己重蹈覆轍。而這本書就是他的排毒精華。如他形容的,這是本寫給自己的復健手冊:

這一本書,是寫給我自己的復健手冊,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會變得那麼狼狽,同時也想提醒有緣讀到這本書的人,希望你們趨吉避凶,不要遭遇身心的職災。

書中提到了許多熱血工作者很容易踩到的誤區。在這個工作與生活、努力與過勞界線逐漸模糊的現在,本書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提醒。以下想從工作、協作與規畫這三個點來談談這本書,為你的工作「排毒」。

我買的是簽書版哦!

我買的是簽書版哦!

【好好工作】

別誤會,這邊說得好好工作,並不是要你全心全意為工作付出。很多時候,過度燃燒的後果是很可怕的。印象很深的是看到陳夏民說他曾一度連看到書都會想吐:

一進書店,看見書櫃、平台上滿滿的書籍,只覺得自己站在傳統菜市場正中間,被無數蒼白濕潤的生肉所包圍,除了噁心還是噁心。

為了避免這種「職災」再現,陳夏民理出了許多方法。這邊分享兩個我很認同的點。

〔不要被工作定義〕

陳夏民提到,很多人之所以會成為工作狂是因為他們把工作當作「自己的分身」。深怕要是表現不好,大家就會認為本體很爛。許多人被這樣的思維綁架,只好拚命工作。甚至把過勞當成是種「勳章」。

然而,工作並不能定義你。工作表現不佳,不代表你就是個爛人。「我」與「工作」不該是個連體嬰,而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如果為了工作把自己搞到身心俱疲,甚至原本喜歡的事都做到噁心、憤怒。那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呢?

〔保持志業與生活的距離〕

像陳夏民這樣因為愛書而走向作書的職涯乍看很讓人羨慕。但把興趣當工作其實有時候很危險。陳夏民提到,因為興趣就是工作,原本興趣的時間自然就會轉為工作,兩者之間的界線就會日漸模糊。這樣的後果,往往就是超長的工時與炸多的壓力。很多人甚至因此由愛生恨。因此,陳夏民說認為:

志業與生活間必須保持界線,不能永遠黏在一起。再怎麼喜愛的東西一旦變成了生活的全部,自然而然就會變質,讓你膩了。

很認同陳夏民說的,熱血也是需要「計算」的。給志業與生活一點空間,彼此都能過得更好。能把興趣當工作是種幸運,不要讓它變成是一種詛咒。

好好工作才不會陷入過勞泥沼

【好好協作】

上面談得比較偏自我管理的部分。但工作不是只有處理好自己就好,所以接下來想分享些書中關於協作的撇步。

〔懂得放權〕

很多時候一個人會過勞,往往是不放心把手上任務交給別人做。陳夏民說,過去的他總有種控制狂性格,會把所有事情親自一把抓。希望一切都可以照自己想像的藍圖走,害怕別人的「錯誤」想法會毀了逗點這個品牌。

然而,他後來發現,許多自己從頭緊盯到尾的書,其實也沒做得多好。反而是夥伴一開始的提案有可能成功率更高,卻被他的控制慾捏息。於是他開始放手。只要先把彼此的任務範圍劃分清楚,並分配好進度,之後就只會丟訊息確認,不再隨意插手。這樣做之後整個人輕鬆多了,而且成品的效果往往更好。

所以當你覺得忙不過來時,可以想想這些任務真的非我不可嗎?練習找幫手,把任務交給適合的人做,工作反而可以事半功倍哦!

〔八十分就好〕

很多人在工作時會陷入所謂「完美主義」陷阱。雖說追求完美不是件壞事,但很多時候,一個專案會需要很多人所共同協作才能完成。在這種時候,一個人的堅持往往可能毀掉整個作品。

像陳夏民就說,他在業界常看到很多內容很棒,但外表呈現差到爆的作品。好奇追問了原因,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因為作者太堅持作品要「完美」,死拖活拖到最後一刻才交稿。結果設計師的檔期都得重敲,甚至連文案都拖到要壓死線了才弄好。根本沒有來回修整的空間。結果一個好作品就這樣白白被浪費了……

有鑑於此,陳夏民認為在合作的時候,其實只要每個人都做到八十分,組合起來的效果反而會更好。在有限度的情況下要求,讓每個工作環節都留有餘裕,才是優秀的協作者!

好好協作才不會累垮自己

【好好規劃】

最後這邊想聊聊工作中關於規劃、創造的部分。

〔善用三分鐘法則〕

「三分鐘熱度」常被拿來形容一個人沒堅持、沒定性。然而,從小總被形容是三分鐘熱度的陳夏民卻鼓勵大家加入他的「三分鐘熱度王國」。在他看來,三分鐘熱度其實是個很好的「微測試」,能讓自己多角接觸,從而知道哪些東西適合自己,那些東西與自己不那麼搭嘎。如他說的:

如果沒經過那股衝動並後悔,我們怎麼會知道自己沒有某種才能呢?如果能夠因此有所感悟並趕快放棄眼前的事,不僅是值得鼓勵,更是保護自己不會壞掉的重要機制。

很多人因為被「堅持」綁架,硬逼自己去做不適合的事情,到頭來卻沒換到什麼好處,只是徒然折磨自己而已。因此,陳夏民形容三分鐘熱度其實是種護身符,能保護自己不要為了市面上各種「努力」的話術而賠上身心的健康。

〔用限制召喚創意〕

創意發想是件苦差,很多人雖然勞心勞力卻效果不彰,突然虛耗身心。關於這點,陳夏民認為,靈感與創意需要施加一點「限制」才能被激發出來。像他在做出版時,為了有效率地發想創意,會有意識地給自已設下許多限制。例如只能用某幾個顏色印封面、限定頁數等。

關於限制,陳夏民做得最絕的地方大概是逗點書籍的文庫本規格。之前只覺得逗點的書怎麼都那麼小巧可愛。讀了這本書才知道這是陳夏民在多方探索後,給自己設下的限制。透過這樣有意識的限縮,才不會讓自己不會陷入選項過多的泥沼中,進而激發創意。

關於限制激發創意這點我滿認同的。像是我的內容創作也都有設定一些「規格」。比如部落格文章要控制在 3000 字附近、每個段落字數要盡可能均勻等。雖然有時候寫得太爽會覺得刪減起來好痛苦。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要求確實讓文章調性更一致,而且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這樣的限縮,才能逼自己理出更好的寫法。不會在無邊無際的文字海中迷航。

好好規畫才能彈性創造可能

【後記】  

之前曾介紹過陳夏民的《飛踢,醜哭,白鼻毛》和《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很少追一個人的作品追得那麼勤,算是小粉絲了吧。必須說陳夏民的文字真的很無厘頭又很幽默,而且總是灌入滿滿的真誠,讀來非常舒心暢快。

其實本來覺得這本書跟我沒很相關,因為我壓根不是工作狂。作為科技業螺絲釘,能早下班當然是早下班。回家後更是能不碰工作就不碰工作。不過讀著讀著卻也默默地覺得很有共鳴。裡面提到的許多工作誤區,真的是不管什麼產業都很容易踩到的。

另外,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也可以當作我經營自媒的一個「預備」提醒。其實現弄這些內容生產,確實有點把興趣當工作的味道了。雖說一直有踩住某些底線(像是不熬夜趕稿),但的確每周都有在趕進度的感覺。有時候一不小心加了班,或周末有活動,就會擔心、緊張時否能如期更新。

但正如陳夏民說的,保有餘裕才能讓靈感進來,進而創造出更多可能。這點我想對內容生產者來說更是如此吧。想到《留白工作法》中白色空間的概念。覺得這真的是我必須修習的功課。

話說回來,這本書談的其實遠不止這些。雖說小小一本,但討論到的面向其實超級廣。像我就很佩服書中「無法被取代等於無法流動」的概念,真的是站在很高的格局去看待「推書」這件事。然後他對經營品牌不要數據綁架的說法也很發人深省。很愛他說的這句:

不要被鏡子上的倒影給影響了。真正跳舞的人是自己啊。

不過,我最喜歡的部分大概是陳夏民說他希望逗點這個品牌可以給人「見書如見人」的感受。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理念,希望我的文章也能給人「見文如見人」的感受(笑)。總之,這本書不管在工作或者是經營自媒上都給我很多啟發。就算覺得自己不是工作狂也可以讀,不要錯過了!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9會員
243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這本《譯者即叛徒》的作者是資深譯者宋瑛堂,曾譯過《該隱與亞伯》、《內景唐人街》等作。在這本書中,他從幕後跳到幕前,帶讀者從譯者的角度一探翻譯世界的種種秘辛。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這本《譯者即叛徒》的作者是資深譯者宋瑛堂,曾譯過《該隱與亞伯》、《內景唐人街》等作。在這本書中,他從幕後跳到幕前,帶讀者從譯者的角度一探翻譯世界的種種秘辛。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從寫完第一個還有第二個 作者是有病沒事亂寫一通嘛?對啦!反正我這邊又想到了一大堆東西,就跟大家分享。 第一,不要製造不必要的敵人 人多難免會有合不來的人,不是說要當個好好先生,而是沒事不要跟那些『惡人』太多的接觸,我只是來工作,沒必要交朋友,還有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讓人不爽,因為很多人「幹在心裡
Thumbnail
這是這本書的書名,也是一個靈魂拷問 甚至,有時儘管你熱愛自己的工作,也可能出現工作倦怠 看著書中列舉著下述幾點(我好像都中啊><) 🤭以下五點,你中了幾點呢!? ⏺︎超時工作 自己創業以來,沒有打卡,有時晚上直播課程,導致無形間就陷入超時工作,雖然大多時間自己沒什麼疲憊感覺,但直
Thumbnail
於是就整理一下見工資料。其實我一直讀,一直讀,讀完了就塞爆了見工的File…當我今天整理的時候,怎麼這一頁有幾張證書,那一頁有不知明的作品…這滿滿的血汗終於需要在這裡斷捨離
Thumbnail
最近工作跟生活上都有點失去動力,所以來讀看看這本書,看能不能對自己的生活有點改善。這本書收集了78個個成功名人的工作方法,透過知道這些名人的背景故事跟工作方法,試著讓現在的我們也可以運用,改變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夏民老師提到,他發現他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實是學會畫界線。人與人之間,職責與職責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甚至是生活與工作之間,都需要畫好界線,才能夠減少「中毒」的機會。
Thumbnail
“公司是用來修行,不是用來依賴的地方” 前陣子看到一位日本FIRE作家的一句話,字字打入心坎深處~ 這位作家在職場中一定是歷經過一番風雨才能寫出這麼深切的體悟。
Thumbnail
本來以為是類似職場心理學的書,隨性的看,沒想到是有尾韻的小說。於是周末非常快速的看了兩本同系列小說,以及一本改編的漫畫,整體故事安排流暢,有著出乎意料的發展,是令人難過又帶著溫暖的故事。
2022年偶然看了《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覺得超好看,書未看完已急著向別人推薦。 當時作者45歲,是公司的中層主管,某天被公司告知60天後業務不達標便要被裁,他很努力想創造奇蹟,但未夠60天便收到離職通知,這段期間他每天記下所思所感以及發生了的事,他的文字深深觸動到我。 中年失業,再找工
Thumbnail
沒幹勁、無法努力、不想去公司!我該怎麼辦?救治超過10,000名職場人的產業名醫親授,恢復元氣、重燃幹勁的必勝心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從寫完第一個還有第二個 作者是有病沒事亂寫一通嘛?對啦!反正我這邊又想到了一大堆東西,就跟大家分享。 第一,不要製造不必要的敵人 人多難免會有合不來的人,不是說要當個好好先生,而是沒事不要跟那些『惡人』太多的接觸,我只是來工作,沒必要交朋友,還有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讓人不爽,因為很多人「幹在心裡
Thumbnail
這是這本書的書名,也是一個靈魂拷問 甚至,有時儘管你熱愛自己的工作,也可能出現工作倦怠 看著書中列舉著下述幾點(我好像都中啊><) 🤭以下五點,你中了幾點呢!? ⏺︎超時工作 自己創業以來,沒有打卡,有時晚上直播課程,導致無形間就陷入超時工作,雖然大多時間自己沒什麼疲憊感覺,但直
Thumbnail
於是就整理一下見工資料。其實我一直讀,一直讀,讀完了就塞爆了見工的File…當我今天整理的時候,怎麼這一頁有幾張證書,那一頁有不知明的作品…這滿滿的血汗終於需要在這裡斷捨離
Thumbnail
最近工作跟生活上都有點失去動力,所以來讀看看這本書,看能不能對自己的生活有點改善。這本書收集了78個個成功名人的工作方法,透過知道這些名人的背景故事跟工作方法,試著讓現在的我們也可以運用,改變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夏民老師提到,他發現他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實是學會畫界線。人與人之間,職責與職責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甚至是生活與工作之間,都需要畫好界線,才能夠減少「中毒」的機會。
Thumbnail
“公司是用來修行,不是用來依賴的地方” 前陣子看到一位日本FIRE作家的一句話,字字打入心坎深處~ 這位作家在職場中一定是歷經過一番風雨才能寫出這麼深切的體悟。
Thumbnail
本來以為是類似職場心理學的書,隨性的看,沒想到是有尾韻的小說。於是周末非常快速的看了兩本同系列小說,以及一本改編的漫畫,整體故事安排流暢,有著出乎意料的發展,是令人難過又帶著溫暖的故事。
2022年偶然看了《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覺得超好看,書未看完已急著向別人推薦。 當時作者45歲,是公司的中層主管,某天被公司告知60天後業務不達標便要被裁,他很努力想創造奇蹟,但未夠60天便收到離職通知,這段期間他每天記下所思所感以及發生了的事,他的文字深深觸動到我。 中年失業,再找工
Thumbnail
沒幹勁、無法努力、不想去公司!我該怎麼辦?救治超過10,000名職場人的產業名醫親授,恢復元氣、重燃幹勁的必勝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