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悅讀漢魏詩|《戰城南》的藝術境界

兩漢間佚名詩人的《戰城南》一詩,被宋.郭茂倩編纂《樂府詩集》收進《鼓吹曲辭. 漢鐃歌十八曲》之中。「鐃歌」是古代軍樂,大多敘述征戰,然而也有例外,用以書寫朝會、記述狩獵。本篇則書寫本題,以戰爭作為主要內容。

樂府詩是一種附帶曲調的詩歌,採集自民間社會,再由樂工添加曲調呈獻朝廷。由於古代記譜技術不良,以致今天無法看到曲譜,我們所讀到的其實只是古樂府的歌辭。 這些歌詞又是當時的口語,語言變異甚大。

《漢鐃歌十八曲》大多艱澀難讀,唯獨《戰城南》不致如此。後代擬作至少有七首,以李白的《戰城南》最為出色。 漢代《戰城南》古辭全文如下:

1.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爲我謂烏:且爲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 能去子逃?2.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3.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4.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從段落結構來看,自「戰城南」至「安能去子逃」為第一段。自「水深激激」至 「駑馬徘徊鳴」為第二段。自「梁築室」至「願爲忠臣安可得」為第三段。「思子良 臣」至最終為第四段。

第一段敘述戰爭慘烈,某位戰士在城外陣亡,他既死在原野,無人收屍,難以逃脫 烏鳥啄食。詩中的敘述者,要求烏鳥在啄食屍體之前,先為這個戰死將士哭嚎,以示尊重。值得注意的是:詩中的「敘述者」是以問答的語句、商量的口氣,代死者提出要 求。

第二段仍以敘述者的視角,描述戰場蕭瑟昏昧景象;河水清澈,蒲葦幽暗。雖然戰士已在戰鬥中死亡,疲憊的戰馬却仍在他的身旁徘徊流連。這是傳統慣用的「以場景襯托情感」的技法。

第三段,以「梁築室」三字較為費解,大致指的是:戰士生前大興防 禦工事以抵擋敵人。且不說河岸南北兩邊無法溝通,就連耕種禾黍都有困難,這樣的情況,不僅國君無糧食可用,即便想成為忠誠的良臣,也都不可能。這個為國犧牲的戰 士,不顧生命,保家衛國,無非是想成為良臣。然而,一早出城打仗,傍晚就沒再回 來,連當個良臣的願望都已落空。

這首詩有幾個特色:首先,詩人已放棄《詩經》溫柔敦厚、委婉譎諫的寫作手法, 改用強烈、直接的口氣咒詛戰爭帶來死亡。詩中並未詳述戰爭如何之慘烈,但是態度明顯是反對戰爭的。第二,詩歌語言的句式有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錯落變化;在語言運用上,有反詰語、有感嘆語、也有寫景、敘事、議論並用的現象;又因樂曲的性 質,使得詩語長短參差不齊,給予後代詩人很大的啟發。第三,詩中始終有一位「敘事者」,站在超越人間世界的高度,鋪陳征戰的場面,見證戰爭的殘酷,百姓面臨戰爭之無助。

這首詩由「敘寫戰陣」、「讚揚勇士」、「哀悼傷亡」,提升到「憐憫無助」的 人道主義境界。使這首漢代民間無名詩人的作品,成為寫實詩的瑰寶,代代相承,永垂不朽。

白沙屯(李建崑攝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