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導讀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raw-image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就每一部經典的六種因緣,又稱六成就,此序一一分明,以證非謬,使眾生知所聞的確,又顯無誤而起信。六成就分別為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以及眾成就。「如是我聞」包含了信成就和聞成就,其中「如是」表明阿難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是信成就;「我聞」表明阿難親自聞佛之說法,是聞成就;「一時」為說法之時,是時成就;「佛」之一字為主成就,說法之主也;「祇樹給孤獨園」是說法的場所,是處成就;「大比丘眾」為一座同聞之眾,是眾成就。  

【世尊】:佛之尊號,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李文會註曰:「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  

【食時】:玄奘法師譯做:「於日初分」,故可知這裡說的「食時」是「於日初分」, 是「於乞食的時間」,《金剛經六祖口訣》解為「辰時」,也就是早上七點到九點這段時間進行乞食,乞食完畢之後,方得進食。佛日中一食,三世之諸佛皆以午時為食,名曰法食時,午過則為非時也。《金剛經宗通》曰:「今當人食時,則乞求不難,若非時而乞,欲施即無,不施又愧,便成惱他,乞之不得,亡餐又飢,便成惱自。」  

【著衣持缽】:依照佛制,乞食時穿上袈裟,拿著缽具,規律素淨。又《金剛經宗通》曰:「然須著衣持鉢者,為離苦樂二邊故。諸在家者,好尚錦綺華潔衣服寶器,增長放逸,太著樂邊。出家外道等,苦行躶形,手捧飯食,致招訶醜,太著苦邊。佛處中行。故著衣持鉢也。」佛處中行即是心行平直,行中道義,不落樂、苦兩邊,心平即是無相戒。是故「著衣持缽」是持戒波羅蜜。  

【入大舍衛城乞食】:比丘雖乞,亦是耕者,乞食於世人,令眾生能行布施於比丘,即是於施者心中種福德田也。如此施者施乞,乞者施施,是布施波羅蜜。  

【次第乞已】:行乞本是表彰其忍。世尊大慈,按照次序一家一家地托缽乞食,不分貧富貴賤,最多七家,缽空缽滿都接受,是忍辱波羅蜜,亦是平等心的展現,李文會註曰:「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根據《楞嚴經》的記載,須菩提同情貧困之人,不想增加其負擔,於是每次乞食都會選擇到富貴人家去化緣。而摩訶迦葉則是相反,他認為應該給予貧苦者累積善業的機會,於是每次乞食都會選擇到較貧窮的家戶去化緣。佛陀呵斥兩人的行為,指出托缽乞食應該以平等心,按照次第順序,一戶一戶地隨緣而乞,而不是於貧窮或富貴之中進行選擇。  

【還至本處】:佛在祇園,入城乞食,乞食已矣,還至本處。城有城門,可喻六門,入舍衛大城乞食即是使六識出六門入六塵。著衣持缽,次第乞食,心平持戒,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一一不住相,是甚深般若之顯現,即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云:「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何謂無念?《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云:「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還念真如本性,即是「還至本處」。  

【飯食訖】:承上,回到祇園原來的位置才用食,而非邊走邊吃,此是出家人示現的威儀。飯食訖,用齋完畢,吃完飯的意思。  

【收衣缽】:乞食,食訖,俗事畢矣,即收衣缽,示現息勞慮之心。  

【洗足已】:古代印度人並沒有穿鞋子的習慣,總是赤足而行,故佛外出乞食回來,示現如凡夫一般,清洗腳足,勤斷懶隋鬆懈之心,此為精進波羅蜜。《金剛經宗通》作解:「洗足者,清淨身業,不染塵累。」  

【敷座而坐】:鋪設座位後坐下,坐者,坐禪也。敷為排列、布設之意。淨洗手足,不若淨心,如來示現坐禪,一念心淨,罪垢悉除,此為禪定般若蜜。《金剛經宗通》云:「敷座而坐者,自敷座具,結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動,示將欲說法也。」世尊敷座而坐,坐法空之座,於諸法中得最自在,坐此座者,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法空者,色心之諸法為因緣生之俗法而無實體,佛自證平等妙法,實相真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法華經》云:「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座】:智者禪師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三空理,跏趺示入禪。」三空者,三輪體空也,施空、受空、施物空。

◇分析一:  

此序分敘述著佛在日常生活裡,順同凡夫,於二六時中,一切處所,實踐六度波羅蜜,亦即禪宗所說的「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以及《證道歌》所說的:「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是一行三昧也。《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云:「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六度萬行,行一直心,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缽空缽滿都接受,次第乞食,不越貧從富,不捨賤從貴,無取無捨,虛融澹泊,是一相三昧也。《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云:「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無念行,於念無念,念念不愚,常行智慧,是般若行;一相三昧無相戒,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收衣缽,息勞慮,洗足已,離塵緣,一念心淨,敷座而坐,一切法空,是如來清淨坐。戒、定、慧三無漏學,如來一一示現,如何不了悟?

◇分析二:  

齋食為支撐色身所必須,法身則是以功德法成,乞食之於色身,猶如求法之於法身,今試以求法作解。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食時至,機緣至,法會因由,六種成就,一時皆備。追隨世尊,著衣持缽,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荷擔如來大乘家業,上悟心宗見世尊,下化眾生救迷情。入舍衛大城乞食,猶如入佛法大海,法門無量誓願學。於其城中次第乞食,即言信解行證,循如來標月指,次第修行,實踐四聖諦,修六度萬行。還自本處,自心歸依自性,蓋因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飯食訖即言已然悟入佛知見,亦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收衣缽者,《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云:「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大事者何?傳法救迷情也。  

洗足矣,即言自淨其意,脫落身心幻垢。敷座而坐即言如來清淨座,諸法空寂,無諸相曰空,無起滅曰寂,湛然空寂,本來無一物,本無身心幻垢可脫落,無生無滅,無始無終,證悟無生法忍,入大乘涅槃,花開見佛悟無生也。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

avatar-img
16會員
1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世尊於此品中分別為四位聲聞大弟子授記成佛,首先是對摩訶迦葉授記,他將於未來世佛號光明如來,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以及其他種種描述;待摩訶迦葉受記之後,其他三位弟子,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一起以偈誦請求世尊也為他們授記,將自己譬喻為飢渴已久的民眾得遇法王請膳
Thumbnail
(一) 經文概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聽聞今日妙法之後,且聽到世尊授記舍利弗未來有天也會成佛,心生歡喜,向佛表示領解世尊今日所說重點,原以為過往已有所得,故已無所求,沒想到今日聽聞稀有之法之後,才知道以前世尊是隨宜說三,循序漸進引導眾生,今日才知原來無量珍寶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弟子舍利弗聽聞之後對過往自己曾有過的懷疑懺悔,今日才知道世尊佛陀是隨宜說法,因應不同根性的眾生給予不同的妙法,既得佛陀告知每人皆可以成佛,終不再有任何疑惑。         佛陀回應舍利弗過往一直以方便說教導他,今日所說經名為《妙法蓮華經》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世尊從三昧入定的狀態中醒轉之後,對弟子舍利弗說明諸佛智慧難解,因此過往說法時皆以方便法引領不同根性的眾生得以漸次走向成佛之道。舍利弗與在場眾多弟子不解世尊所謂方便法為何,故而提問並求世尊開示。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為令眾生實修自利利他,累積福報,觀音山 舉辦「《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八關齋戒。希望大家一起來親自參與全球直播連線,加入千人誦經的行列,了解為什麼數千年來皆對本經如此的推崇,將本經奉為「經中之王」,親自接受本經殊勝的加持,必能業消福生。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初春,祇園裏百花盛開,美不盛收,但我一點欣賞的心思都沒有,昨天佛陀講完《金剛經》,就說過二天「可能」會口試,天啊!我有聽但沒太懂,最怕怕考試,正愁著,就遇到在苦楝樹下打坐的舍利弗,真是天助我也。
Thumbnail
       世尊於此品中分別為四位聲聞大弟子授記成佛,首先是對摩訶迦葉授記,他將於未來世佛號光明如來,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以及其他種種描述;待摩訶迦葉受記之後,其他三位弟子,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一起以偈誦請求世尊也為他們授記,將自己譬喻為飢渴已久的民眾得遇法王請膳
Thumbnail
(一) 經文概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聽聞今日妙法之後,且聽到世尊授記舍利弗未來有天也會成佛,心生歡喜,向佛表示領解世尊今日所說重點,原以為過往已有所得,故已無所求,沒想到今日聽聞稀有之法之後,才知道以前世尊是隨宜說三,循序漸進引導眾生,今日才知原來無量珍寶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弟子舍利弗聽聞之後對過往自己曾有過的懷疑懺悔,今日才知道世尊佛陀是隨宜說法,因應不同根性的眾生給予不同的妙法,既得佛陀告知每人皆可以成佛,終不再有任何疑惑。         佛陀回應舍利弗過往一直以方便說教導他,今日所說經名為《妙法蓮華經》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世尊從三昧入定的狀態中醒轉之後,對弟子舍利弗說明諸佛智慧難解,因此過往說法時皆以方便法引領不同根性的眾生得以漸次走向成佛之道。舍利弗與在場眾多弟子不解世尊所謂方便法為何,故而提問並求世尊開示。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為令眾生實修自利利他,累積福報,觀音山 舉辦「《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八關齋戒。希望大家一起來親自參與全球直播連線,加入千人誦經的行列,了解為什麼數千年來皆對本經如此的推崇,將本經奉為「經中之王」,親自接受本經殊勝的加持,必能業消福生。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初春,祇園裏百花盛開,美不盛收,但我一點欣賞的心思都沒有,昨天佛陀講完《金剛經》,就說過二天「可能」會口試,天啊!我有聽但沒太懂,最怕怕考試,正愁著,就遇到在苦楝樹下打坐的舍利弗,真是天助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