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道之流。《涅槃經》云:「須陀洹斷見惑,如截四十里流。」以言其至難也。玄奘法師以及義淨法師則譯為「預流」,預入聖者之流的意思。亦譯作「逆流」,逆生死之流,永不受三途生死。須陀洹果聖者之輪迴生死,最長僅於入界與天界中各往返七次,而後證得阿羅漢果。
【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在〈無得無說分第七〉裡,須菩提自徵意而白佛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無因緣造作之法,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彼非此之法,是涅槃的異名,涅槃如虛空,虛空本無相。《涅槃經》云:「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
圓機應感故有說,為眾生而設故有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眾生心,導歸至無為法的境界,自性自悟,清淨至無餘。無為法即是無相,無住亦無念。所謂無念,於念而無念。佛問須菩提,證得須陀洹果位的聖人,會生起「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這樣的念頭嗎?若是生起了這樣的念頭,就不是無念,就是著相、就是有所住。
【不也,世尊。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入流,入聖者之流。無所入,謂根不入塵,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根不入塵,而能入聖者之流。若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便是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由塵成勞,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即非入聖者之流,非是證須陀洹果也。《維摩慧遠疏》曰:「煩惱坌(ㄅㄣ)污,名之為塵。彼能勞亂,說以為勞。」塵勞是煩惱之異名。
《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對於無念的解釋,如是說:「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因根不入塵,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故「無諸塵勞之心」,能捨粗重煩惱,唯微細煩惱尚未能離。然而這或許尚不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無念為宗」,因「無者無二相」,不著空相,不著有相,空有不二,唯念真如,方契合大乘禪宗法門之「無念為宗」。而小乘的空則是偏空,如三獸渡河之喻,兔足在水,浮水而過,但見空,而不見不空,不知空即不空。
【是名須陀洹】:須陀洹了無相法,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心不取相,則無所得心,若有得果之心,則不名須陀洹。須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是名須陀洹,此是於念而無念。
李文會註曰:「問第一果須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無為之理,斷除人我執著之相,以無取心,契無得理。無取則心空,無得乃理寂。雖然能捨粗重煩惱,而未能離微細煩惱。此人不入地獄,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此謂學人悟初果也。」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