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生活|以更強大的理性走出數位信息的迷霧

數位生活|以更強大的理性走出數位信息的迷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知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其實,我們很少去查證所看到的視頻、文字甚至聲音檔案倒底真實嗎?由於這種查證的工作並不易為,我們總是簡化了這個程序,依據經驗或各種途徑,「一廂情願」地選定我們自認為真實的信息管道,大量去看他們餵食的視頻、文字、聲音檔案,而且深信 不疑。

且説我的經驗。過去我長期依賴新聞媒體去理解色列跟巴勒斯坦人在宗教和領土的種種糾結,以為他們一定都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世仇宿敵。以色列是高度危險的地方,沒必要最好別去。直到兩次赴以色列朝聖,親眼看到巴勒斯坦人跟猶太人之間,彼此經濟生活既融合又鬥爭,衹要不涉及信仰,他們其實處得還好。

因為他們在同一土地相處好幾千年,外貌又長得差不多,絶非天天都爭鬥得你死我活,不可開交;相反的,他們彼此雖有矛盾,也並非沒有共同利益。於是,我立即對過去的認識錯誤作了更新。

再如對中國的實况,也同樣有這個情形。太多媒體把中國形容成落後國家,是對台灣極端敵對的區域。我多次赴大陸旅遊交流講學,也感覺不是那麼絕對。尤其多年來結交不少各層面的大陸友人,學界同道,又有長住大陸的親友,持續連絡的數十名大陸學生,我也很快免於被不實的訊息所左右。深知中台之間有數以千億元的貿易往來,中國的確懷著吃掉台灣的意圖,但他們也未必具備十足的取勝能力。

現在的狀況反而是,越來越不認識自己理應最熟悉的台灣!從前老一輩的人會開玩笑地說台灣有兩個:一個是「三民自的台灣」,一個是「中天台聯合報的台灣」。其實目前各種帶著「顏色立場」的媒體已經多如牛毛,大量代理不同利益的直播主,立場極端對立的評論人,已將台灣切割成幾十個「碎塊」,哪一塊都不能代表真正的台灣。

有一部分人他們基於對政府的不信賴,總是把新聞信息「倒著看」,認為將新聞信息倒著看,便是真實的。實際上現代社會的組成,並非截然二分, 無論正著看、倒著看,仍然不免霧裡看花,於是我們衹能用「更大的理性」來判斷所見所聞。凡是「太過離奇」,「有違情理」的,就別輕易相信。

正當中美兩國從貿易戰、科技戰打到幾乎全面對立之際,各種喧囂吵雜、真偽難辨的信息不絶於耳,雖令人厭煩;更應本著清明的理性冷靜以對,在海量的數位信息中,張燈探照:誰是魑魅魍魎?誰是英傑賢達?誰是友我之國?誰欲覆滅台灣?也就比較可能在認知迷霧中,逐漸清明,從而洞察到真相。

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攝影作品  (李建崑翻拍)

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攝影作品 (李建崑翻拍)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7.5K會員
820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此數位時代,社群媒體與演算法的普及深刻改變了資訊傳播的生態,尤其是對那些正處於價值觀與自我認知形塑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影響尤為深遠。 政治宣傳手法借助演算法與社群媒體的滲透力,潛移默化地塑造青少年對世界的認知。若缺乏足夠的媒體素養,青少年容易成為「演算法操控下的被動接收者」。
現代社會無論生活、工作、學習、交誼都已高度仰賴網路社群,網路社群可謂深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我而言,就曾參與十多個不同性質的社群,也累積一定程度的社群經歷。深刻感受到,無論是自建的社群,還是參與他人經營的社群,都應思考:如何讓社群更加健康?如何促進成員間的真誠互動?
在當今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人們每天被動接收大量訊息,早已超出大腦所能承受的範圍,使得有效過濾與判斷變得極為困難。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推送機制又加劇了「同溫層效應」,大幅限制多元觀點的接觸機會。此外,現行教育體系與社會環境未必重視批判思考的培養,網際網路更是充斥著大量不實訊息,使辨識真偽的雞度大增。
當此數位時代,社群媒體與演算法的普及深刻改變了資訊傳播的生態,尤其是對那些正處於價值觀與自我認知形塑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影響尤為深遠。 政治宣傳手法借助演算法與社群媒體的滲透力,潛移默化地塑造青少年對世界的認知。若缺乏足夠的媒體素養,青少年容易成為「演算法操控下的被動接收者」。
現代社會無論生活、工作、學習、交誼都已高度仰賴網路社群,網路社群可謂深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我而言,就曾參與十多個不同性質的社群,也累積一定程度的社群經歷。深刻感受到,無論是自建的社群,還是參與他人經營的社群,都應思考:如何讓社群更加健康?如何促進成員間的真誠互動?
在當今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人們每天被動接收大量訊息,早已超出大腦所能承受的範圍,使得有效過濾與判斷變得極為困難。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推送機制又加劇了「同溫層效應」,大幅限制多元觀點的接觸機會。此外,現行教育體系與社會環境未必重視批判思考的培養,網際網路更是充斥著大量不實訊息,使辨識真偽的雞度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