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不叫田調,這叫生活:《菜場搜神記》

    raw-image


    「每天早上,都會跑到頂樓,看台北哪邊天空黑黑的,就去那裡賣。」久了,他發現總是南港這一塊的天空黑,便在林森市場租下一個攤位,定點賣傘。

    讀到這段的時候,天氣晴朗。我一個南港人正坐在行天宮旁的冬陽下享受溫熱的咖啡。但《菜場搜神記》卻讓我有如無波古井般的平靜心情瞬間破防,長年忍受陰雨連綿所種下的PTSD幾乎爆發,差點沒把口中的咖啡噴出來。家裡走路到林森市場只要五分鐘的我,腦袋裡面只想:「老闆,你可以不要那麼專業嗎?」

    菜場搜神記》真是本奇書,書名雖稱「菜場」,但實際上蒐羅的範圍並不僅限於菜市場,不管是賣山珍、海味,又或是電子零件、倉庫舊物,只要是人潮聚集的傳統集市都被網路粉專【蘇菜日記】的年輕作者蘇凌給鎖定,甚至在台北常常只聞其聲、未必見其經過的麵包車,也被她記上了好幾筆。讀《菜場搜神記》,才知道古人說「大隱隱於市」實非虛言,那些在台灣各地走跳的「大隱」們彷彿金庸大師筆下五絕,各擅勝場。蘇凌寫下了一如渾號,總帶隻大白雞賣魚的新北「雞奴李維」;寫下了任你拿出何種菜,都能變來煮湯的台東「關山瑪丹娜」;寫下了在雲林土庫以豪邁筆法大書招牌的肉販大哥;也寫下了本業魚販,但更是傑出靈魂畫師的屏東阿卿姨。

    菜場搜神記》共分三輯,先是全台市場的詳實采風,初讀到此,還以為是哪位人類學大師做的田調紀錄;次記市中奇人,前引南港林森市場的雨傘達人就在其中;而反倒是到了書尾,蘇凌才為讀者安上了自己寫這稀有題材的〈引子〉。她寫清明時節的潤餅、寫摻有白米的綠豆湯、寫豬腳的家傳𤉙法、也寫破布子與肉繭,這些過去由阿嬤一肩撐起,與「市」無爭的家常口味,誰知卻成了她踏遍舊市的引。讀者要讀到最末,才能看出這鎮日浸淫於市場的年輕女孩,終究是在尋找外人難知的回憶。一如她筆下的奇人軼事,回憶漸漸成了生活。

    豆花攤沒一塊招牌,有人要買,婆婆才會離開聚會桌為人舀上一杯,買的多是知情的本地人,只有我等觀光客,會因為沒吃到豆花而痛心疾首、怪人家沒招牌。婆婆的兒與媳,明白她藉豆花之名行聊天之實的心意,就這麼每天助她把攤車推進推出的,日日聊天,也是聊出了一個境界。

    腦中正盤桓著蘇凌書中的舊市風光,杯裡咖啡已盡,我背起電腦起身,打算繼續公務行程。斜眼瞥見一旁攤車上竟滿載著在行天宮上香時供奉的甜米糕,難得來到這附近,冒著被營養師碎念「糖與澱粉要少吃!」的風險,我忍不住嘴饞買了一塊,不顧衛生,就在路口逕自咬下。圓錐塔狀的甜糯米晶瑩飽滿,尖端總綴著一顆桂圓,上頭往往黏附著小張透明塑膠紙,紙上龍飛鳳舞大書一個「壽」字。在那個連主尊是關聖帝君都認不得的年紀,這不知正式名稱的甜米糕是每次陪伴長輩到行天宮的獎勵,一如今日。恍惚間竟意識到,我買下的這份米糕或許並非一時興起的嘴饞、也不是純粹衝著糖與澱粉的甜蜜,更像是份有如儀式般的生活堅持,一份依稀與《菜場搜神記》中各路奇人有著同樣風格的生活堅持。

    咬下最後一口米糕,剩下頂上那顆桂圓。從小到大,於我而言,桂圓從來都只是裝飾,這同樣是生活的堅持。該繼續辦公了。



    原刊於【閱讀最前線】:【讀者舉手】這不叫田調,這叫生活:《菜場搜神記》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