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任何一個故事中,「結局」都是個奇妙的存在。
遇見拖棚的歹戲姑且不論,若讀到自己喜歡的故事,讀者朋友們肯定曾有過一種矛盾的心情,既盼望這個美妙的故事能持續越久越好,卻又同時心癢難搔,亟欲窺探故事的結局。想早點知道歷經艱辛的遊人是否能回到夢中的家鄉、智勇雙全的英雄能不能奪回寶藏,又或者王子與公主究竟有沒有走到一起。有時甚至必須用盡全力,才能抵抗住那股偷翻到尾聲的衝動,彷彿通篇的閱讀,就是為了最後一刻方才揭曉的懸念。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的《偷書賊》可說是一個異數,從全書的開頭,他便向讀者揭露了一項人盡皆知,卻時常視若無睹的真相:無論中間如何發展,只要是「人類」的故事都將走向共通的結局──死亡。
簡單說吧,以後某個時刻,我會用最親切的姿態守視著你,你的靈魂會落入我的手臂中,我的肩梢棲息著某種色彩。我會輕輕帶走你。
《偷書賊》的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期間,作者朱薩克出人意表地選擇了「死神」當成自己在書中的敘事代言人。這位彬彬有禮的神祇在戰爭中幾乎無處不在,以一視同仁的平等對待所有遇見的人,也包括書中的主要角色:十歲的莉賽爾與她的繼父母修伯曼夫妻。一反人們的想像,朱薩克筆下的死神其實並不恐怖,在那個殘酷的時代裡,祂以一貫的溫柔著注視著眾生百態,有些人渾渾噩噩隨波逐流、有些人在突如其來的悲劇中放棄自我,有些人在標榜「愛國」的旗幟下逐漸瘋狂,卻也有些人在歷經這一切時,仍然保持著內心的善意。而死神靜靜的看著,看著每個人在命終前做出的各種選擇。
說也奇怪,「結局已定」的安排完全沒有讓《偷書賊》的故事失色,反而讓讀者的注意力從未知的結局移回角色本身。這個故事沒有拯救一切的英雄,也沒有善惡終有報的快意,只有莉賽爾與家人朋友在戰爭中生存的困厄,雖然情況危急,她們卻始終滿懷善良的對待每一次相逢,祈禱死神的注視盡量晚點來到。這樣的故事小到無關宏旨,卻又大到包含了每一位曾在地球上出生的人們,多數的我們雖然未曾經歷戰火,卻也如同戰時的她們一般無能決定自己的死期。
比起在意那已定的終點,我們唯一可以做出的選擇永遠只有當下的一刻。有人選擇在時代中沉浮,卻也依然有人會選擇那條較為艱難的道路,世界雖然未曾提供獎賞,但那樣的姿態卻會存活在人們的記憶裡。我不知道朱薩克在創造莉賽爾時,是真有所本,還是單純虛構。但那樣的善良與勇氣,卻會生根在每位讀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