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語怎麼大聲講話?聊聊呼/喚/喝/喊四字

華文形容大聲講話,時下用法是厚或吼,其實還滿有創意的,但以前的人會怎麼形容大聲講話呢?

因此找了呼/喚/喝/喊四字,因為他們都是形聲字,用右邊的字音來模擬聲音,所以我們從這四字的意思,與出現先後及意義,再和台語比較,就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 就意思而言,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四字解釋如下: 1.「呼」意思較多元,有吐氣/大聲吶喊/招喚/稱謂/感嘆/風聲。《教育部台語辭典》標示hoo/khoo二音 2.「喚」有喊叫/招來/鳴等意思。《教育部台語辭典》則為huàn 3.「喝」的意思有飲用液體/大聲呵斥/高聲呼叫/表示驚訝/聲音嘶啞。《教育部台語辭典》依其意思不同,分別為lim/hat/huah/é 4.「喊」有大聲叫/招喚等。《教育部台語辭典》為hiàm 就出現先後及意義 1.呼:《說文》「呼:外息也。从口乎聲。」本字出現最早,從書經/詩經/禮記/左傳都出現。《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給了「呼」字原本的用法。 2.喚:《說文》「喚:呼也。从口奐聲。古通用奐。」歷代「喚」字多有使用。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及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都是很好的提示「喚」字真正的用法及唸法。 3.喝:《說文》「㵣也。从口曷聲。」而不論是後漢書/論衡/子虛賦/戰國策等,都是指聲之幽或噎聲。而黃帝內經/金匱要略,更以「喘喝」一詞清楚的告訴我們「喝」字的本義。 4.喊:除了揚雄《法言·問神》「狄牙能喊, 狄牙不能齊不齊之口。」外,在明朝前的古籍中並未找到,可推斷「喊」字可能是明朝之後才出現的字。因此甚至可以考慮《法言》內的「喊」字,是後人誤寫。 綜合上述,各字台語讀音及現在的寫法應該如下: 1.呼hóo,現寫成「吼」。例句:「呼!汝勿遐亂。」(吼!你不要在那裡搗亂。) 2.喚huah,現寫成「喊」。例句:「喚較大聲矣,是無食飯呢?」(喊大聲點,是沒吃飯嗎?) 3.喝he,現寫作「痚」。例句:「伊喘氣哪會喝喝叫?」(他呼吸怎麼有氣喘的聲音?)或hat,現寫作「嚇」。例句:「伊在共汝恐喝,免驚。」(他在恐嚇你,別怕。) 4.喊無台語音,因從「咸」,故唸成hiàm。 其實有時候嘗試用台語白話音唸唐詩,會有另一種發現,也會更有親切感。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中,若用白話音唸「千呼萬喚」,氣氛瞬間從嬌羞轉變為心急催促,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歌手,想來或許是在後台(?)準備很久,也有可能是不太想表演呢。

屏東熱帶博覽會--彩繪稻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