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衫、短、褲、闊,人、矮、鼻、直」這八個字,用華語來唸的話,涵蓋四個不同的聲調(一、二、三、四聲);但如果用臺語唸的話,總共會有七個不同聲調。這顯示了漢語語族底下各個不同分支語言的聲調差異是非常大的。
本章算是「【2-8】語言也有Do Mi Sol(一)──語言的聲調」的番外篇,專題介紹漢語語族底下各個方言的聲調差異。不同於西方語音學有明確的符號與數字來標示語言的發音與聲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則發展出另一套有關漢語語音的描述系統,自成一門學科。這門學科擁有許多與現代科學化的音韻學不同的術語與分析方式,但也顯現古人對於當時語音的瞭解。其中關於聲調分類,也有其獨特之處。
古漢語中的聲調

關於聲調概念,古人沒有五度標音法來確定每個聲調的絕對調值,他們能做的只是將相同聲調的字合在一起,稱做同一個「調類」。
早在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期間,人們就已經察覺到口語中的聲音高低,並將類似音高的字音集結為一個調類。當時共有四個調類,分別是「平聲」、「上ㄕㄤˇ聲」、「去聲」、「入聲」。至於這些聲調在當時實際的調值為何,我們沒辦法給出絕對答案,但可以透過現存各種不同表現的漢語方言,來推論這些聲調大致的發音特色。
當人們語音分析的能力更加進步之後,他們發現語言中的聲調不僅僅只有四類,這些字音還會因為聲母(音節開頭輔音)不同而表現出不同聲調,古人將其分為陰、陽二類。根據後人研究,聲調的陰陽與聲母的清濁有關,清輔音聲母的聲調即所謂「陰調」,濁輔音聲母的聲調則稱為「陽調」。以臺語為例,「君kun([kun55],發音)」是陰平聲,聲母是清塞音「[k]」、「群kûn([kun24],發音)」則是陽平聲,聲母是濁塞音「[g]」。
把「陰、陽」與「平、上、去、入」結合之後,可以得出八個不同的調類,分別是: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這八個不同的調類是古漢語基本的聲調,現代漢語方言的各種不同聲調都是從這八個聲調演變而來。
入聲調

「平、上、去、入」這四個調類之中,「入聲」是一個相對特別的聲調,它除了調值與其他調類不同以外,在語音結構上也與其它調類不相同。由於現代華語已經沒有入聲調,所以需要各位讀者讀讀看以下臺語、客語的例字,來看看入聲有什麼樣的發音特色:
【臺語】:白pe̍h([peʔ5],發音)、鹿lo̍k([lok5],發音)
【客語】:白pag([pak5],發音)、鹿lug([luk5],發音)
點擊連結聽完發音後,你有沒有發現入聲調發音都特別「短促」呢?原因就在於入聲調是以「塞音」結尾的語音,我們在「介紹輔音」時,曾經提到塞音是瞬間除阻形成的爆裂音,因此它的發音時長很短,如果放在音節結尾,就會使得語音難以維持,因此造成這類以塞音結尾的入聲調,普遍都有「短、促、急、收、藏」的發音特色。[註1]
也因為入聲調發音短促,國際音標符號在標示調值時,有時會以單一數字表示入聲。不過,也有些漢語方言的入聲調仍然具有音高起伏,有時還會與非入聲調的語音起伏類似,因此部分語音學家則會在入聲調調值底下加上橫線作為區別。例如蘇州話的「白([bɒʔ23],陽入、入聲)」和「排([bɒ24],陽去、非入聲)」。
有關於入聲調的發音,許多學習者會犯一個錯,就是將塞音韻尾完整讀出,就像英語的book、bag一樣。然而入聲調更像是在語音最後急促停頓的時候,讓發音器官肌肉處於緊繃、準備要發出塞音韻尾的狀態。例如臺語「鹿lo̍k」就是舌根靠近喉嚨的地方緊繃但還沒發出[k]的音、「盒a̍p」就是最後雙唇緊閉但不用真的發出[p]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