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皓淳:撿起水濛濛的瑣碎──張秀亞〈貝殼〉與貝殼蠟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筆資料為影本共1頁,上方註有「〈貝殼〉詩作原稿」,下方註有「張秀亞作品書影」。(藏品/張秀亞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本筆資料為影本共1頁,上方註有「〈貝殼〉詩作原稿」,下方註有「張秀亞作品書影」。(藏品/張秀亞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湖水的知音──被蒼茫汪洋環繞的張秀亞

張秀亞向來鍾愛書寫和水有關的意象,大海、湖泊、小溪。

她說「一道淺水、清溪,一片澤地、泥沼,只為了閃爍著一點清瑩的水光,也得到我無限的愛戀。」她的生活彷彿總是和水有關,水是她一輩子的眷戀。

她最愛大學時期北平沁涼澄明而又蔚藍的什剎海,那一片不深不廣的湖水,是她尋詩尋夢的地方。為此她自詡「湖水的知音」,寫下一篇又一篇煙水迷離的韻致。

然而大海才是張秀亞的啟蒙,母親是那道將她吹往文學航路的海風。幼時生長的滄縣臨近渤海,白鳥盤旋,海波翻湧。母親用溫柔的調子為張秀亞說故事,摸著她的辮子鼓勵她童言童語;同樣也是母親,被生活磨礪得沉默多感,指著遠方浮著鹹花的土地,歎息這苦海鹽灘的地瘠民苦。明慧溫存的懷抱養成了張秀亞心中創作的火苗,而渤海蒼茫的霧色,終究是把母親沉重的憂鬱繚繞予心上。汪洋是張秀亞童年周圍的大海,寧靜地教會了她怎樣用幻想來飾美夢境。她童年總愛「到想像的海洋中,去打撈一些藻荇」,於是沉潛在波光粼粼的海水中成了她文字下意識的歸途。

童年帶著的憂鬱幻夢留下了痕跡,從此她風格空靈飄逸,總有種「水濛濛的美」。

再與詩交談──從《水上琴聲》到《秋池畔》

1965年,輔大在臺灣復校,張秀亞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並曾任英文系講師,因此毫不猶豫地回到輔大任教,繼續講授英美文學與寫作。

她的個人詩集《秋池畔》於次年出版。當時張秀亞已在臺中定居十餘年,她那詩化的散文受到了文壇肯定,已出版的《北窗下》、《曼陀羅》備受好評。此時張秀亞更多專注於散文書寫,不知不覺,從小喜愛讀詩的她,竟已有些時日未嘗試寫詩了。1966年冬季,張秀亞為《秋詞畔》撰寫後記,細細思索,想到上一次寫詩竟已有一年。提筆,不由得重提了自己初次與詩的結緣。

1935年,一個喜歡讀詩的少女在中學的課桌上拈著筆,自己嘗試與詩交談。她最喜歡寫意的畫、象徵派的詩,她為朦朧淡遠的情調迷離恍惚,因極美的境界感到精神上的富餘。16歲那年她第一次因為寫詩拿到稿費,一篇〈夜歸〉刊在《大公報》上,八銀洋是如此的優渥,拿在手裡翻來覆去,預告了她投身文學的餘生。

詩從那天起就再也不曾離開過張秀亞。她自覺如同被詩的精靈主宰了生活,她甘之如飴地從詩中汲取安慰,汲取快樂。她的生命因詩而擴大,二十多年來,始終以詩的精神來處理生活。即使更多寫的是散文,她從沒失去對詩的觸感。《秋池畔》一書中的許多收錄,來自其早年詩集《水上琴聲》,裡頭亦新收了一些其他作品。她品味著自己的詩,像是一場與舊友的舞蹈,在水邊琴韻帶來的縹緲想像中,找尋童稚時林葉間金色的蜜蜂。

被遺落的〈貝殼〉與缺了尾聲的手稿

張秀亞的寫字檯上曾有盞古舊的油燈。銅製的燈座,白色的燈罩,每當點亮,油燈便會發出淡藍的光輝,像是秋天澄澈的湖水,充滿了柔和、寧靜的情調。

某日,她再看到了一盞桌上的燈。這次,眼前出現的不是熟悉的油燈,而是一盞小小的老舊檯燈。在那之下,一顆貝殼孤零零地遺落在那裡,無聲的寂寥使檯燈微亮處的方寸之地泛著寂寞的神采。酒紅色原子筆窸窸窣窣起來,在稿紙上一字一句寫下娟麗的感慨。五節二十一行的詩,像是作家在輕柔地心疼著一個被遺落的貝殼,心疼它仍記得大海遠去的愛之微語。

依舊是那海的意象,張秀亞的感性確是如此溫柔。她不喜歡寫一些重大的議題,「只願畫出一粒細砂,一片花瓣,一點星光。」她「有意描寫生活中的瑣碎」、希望「自生活的最細微處,反映出那顛撲不破的堅實真理」,而她筆下的詩是那麼浪漫綺麗得無可救藥。

於是便有了一曲古老希臘詩歌一樣的詩,像是一個吟遊詩人手持著里拉琴,邊彈邊唱,訴說這小貝殼的遭遇,道盡某種對往昔的追憶。

張秀亞手跡——「貝殼」詩作原稿(影本)。(藏品/張秀亞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張秀亞手跡——「貝殼」詩作原稿(影本)。(藏品/張秀亞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親愛的讀者,你瞧!這遠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普通貝殼。它曾經是一個被珍重保管的定情信物,一個愛神的耳飾!好久好久以前由一隻多情的手把它自海濱拾起,伴隨著大海的深情誓言,將它殷勤贈獻。而如今愛神將它遺落,許是愛贈者已然變了心。時間的浪潮帶去了往昔的一切,貝殼躺在燈光織成的幽夢中,只剩下回憶裡大海的呼喚與歎息,在耳邊繾綣不已。

手稿裡一共五節二十一行的詩,恰好遺失了最後的一節四行。這一段尾聲僅在原刊《十年詩選》中刊載:

今夕燈光又照亮了小屋的窗子/一個陌生的旅人來到這裡了/

她默默地凝望著無言的貝殼/寂靜中似又傳來了海的嘆息。

琴聲戛然而止。張秀亞成了那陌生的旅人,沉默地凝望著,感歎著。或許那一刻,旅人想到了自己短暫而失敗的婚姻,想到了自己曾經歷的磨難。面對丈夫的背叛,張秀亞懷胎六月,悲憤疾呼不公;不久之後的喪子之痛,逼得她在散文中陰雨綿綿,用日記撕扯自己的心脈。

然而,此時此刻,在她這樣的年紀,愛情早已失去了年少時的力度,而虔誠的天主教信仰又喚她不用囚困。她是旅人,讓自己走入另一個沒有季候的世界,不再流連於愛情的十字路上,更「在微涼的海水中洗去了她的灰色記憶」。

在燈光照亮的小屋中,凝視著貝殼,旅人沒有說話,反倒是大海發出了歎息。《貝殼》寫得是愛情,談得卻不是愛情。是人心、時光,白駒過隙,易變和不變,是總有一天,時光會遺落每一個人,留下的僅有記憶。

水濛濛詩意中閃爍的貝殼蠟燭

晚年張秀亞筆觸含蓄雋永,表現出對人生深厚的感悟,寫下「在文藝的聖火照耀下,我是不想退場了。」

她於1994年移居美國,在兒女照料下休養治療。2000年,同為知名作家的友人張曉風訪美時,為她帶了一個藍色的貝殼蠟燭,寄至南加州贈送給當時正在做復健的張秀亞。

此件器物為作家張曉風於2000年訪美時,寄至南加州贈送給當時正在做復健的張秀亞。蠟燭中鑲嵌了各式貝殼,十分美觀,恰可呼應張秀亞的詩作〈貝殼〉。(藏品/于金山&于德蘭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此件器物為作家張曉風於2000年訪美時,寄至南加州贈送給當時正在做復健的張秀亞。蠟燭中鑲嵌了各式貝殼,十分美觀,恰可呼應張秀亞的詩作〈貝殼〉。(藏品/于金山&于德蘭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與那孤零零的〈貝殼〉不同,這個水色的蠟製燭臺上鑲嵌了各式貝殼,像是在海中撈起一捧寶藏。燭臺乾淨如新、內部放著被燃燒過的白色小蠟燭,顯然,這份禮物受到了主人溫柔的使用與對待。

燭火燃燃,一年後2001年6月29日,張秀亞在子女與家人的陪伴下,病逝於美國加州橙縣醫院。

那日大海輕緩地澆滅了微光。她終要乘著船離開,留下一盞將不再燃起的貝殼蠟燭,與她水濛濛的詩意一起,在古舊的案頭閃爍。

★作家小傳

張秀亞(1919-09-16/2001-06-29),筆名陳藍、張亞藍、心井等。出生於河北滄縣,北平輔仁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歷史研究所畢業。來臺後任教於靜宜大學、輔仁大學,並曾任國大代表、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及翻譯評審委員。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兼及新詩、小說、翻譯、藝術史等,曾獲中山文藝獎、第一屆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等多種獎項。

★自我介紹

林皓淳,雲林縣麥寮鄉人,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會員。清大臺文所博士生。曾參與故宮博物院計畫,以及《島嶼風聲》、《記憶流域》 、《校園中重新聽見的Lmuhuw》等專書出版。曾參與製作《泰雅醫生來了》歌劇音樂會。曾獲 2019年雲林文藝獎散文首獎、2019年竹塹文學獎小說首獎、2021年雲林文藝獎散文首獎、新詩佳作、2022年雲林文藝獎小說二獎、2022年臺中文學獎散文佳作、國藝會文學創作類補助,及清華大學卓越教學助理獎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呂赫若如此多才與多工,或說多勞,與他家的風水有沒有關係。但可以確定的是,10月呂赫若在《臺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風水〉中,主角周長乾老人家的陰宅風水,也就是祖先墳墓,或許就不那麼好了。 故事是這樣的......
《陳夫人》是日本時代在臺日人庄司總一所撰寫、以臺日聯姻為主題的長篇小說。作者庄司總一的父親與妹妹與劉家關係密切,他想像著劉氏大家族中的日籍夫人寫出《陳夫人》。 小說背後的真實模特兒劉貞到底是何許人也?
《龍安文藝》可說是戰後第一本運用鉛字印刷的校園刊物。這本小冊子誕生於政經環境仍動盪、威權陰影仍厚實籠罩的一九四九年,見證了四六事件前後的光景,卻也因四六事件而被迫灰飛煙滅。
當你走出臺文館,回味著剛才的展覽,新的知識改變了你的想法。你萌生了一個重要的念頭:不能只有我知道。
【吳守禮與他的卡片盒筆記法】 吳守禮是日治時期第一代在臺灣本土培育的高教菁英,也是戰後臺灣大學文學院少數的本省籍師資。他的專長是臺灣閩南方言的研究,並於晚年投入臺語字典的編纂工作。
書生和學生、讀者與作者,建立起近乎浪漫的關係,為了共同的未來遠景而前進。勞動者的紐帶與友情,打破了民族分野,在首陽農園開始運作後,兩人談論思想與文學,有時入田春彥也會幫忙耕種。但楊逵敏感的身份,讓入田春彥惹禍上身。一九三八年,入田春彥因為與楊逵交往密切和思想左傾,被舉報逮捕,即將被遣返回國。
不知道呂赫若如此多才與多工,或說多勞,與他家的風水有沒有關係。但可以確定的是,10月呂赫若在《臺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風水〉中,主角周長乾老人家的陰宅風水,也就是祖先墳墓,或許就不那麼好了。 故事是這樣的......
《陳夫人》是日本時代在臺日人庄司總一所撰寫、以臺日聯姻為主題的長篇小說。作者庄司總一的父親與妹妹與劉家關係密切,他想像著劉氏大家族中的日籍夫人寫出《陳夫人》。 小說背後的真實模特兒劉貞到底是何許人也?
《龍安文藝》可說是戰後第一本運用鉛字印刷的校園刊物。這本小冊子誕生於政經環境仍動盪、威權陰影仍厚實籠罩的一九四九年,見證了四六事件前後的光景,卻也因四六事件而被迫灰飛煙滅。
當你走出臺文館,回味著剛才的展覽,新的知識改變了你的想法。你萌生了一個重要的念頭:不能只有我知道。
【吳守禮與他的卡片盒筆記法】 吳守禮是日治時期第一代在臺灣本土培育的高教菁英,也是戰後臺灣大學文學院少數的本省籍師資。他的專長是臺灣閩南方言的研究,並於晚年投入臺語字典的編纂工作。
書生和學生、讀者與作者,建立起近乎浪漫的關係,為了共同的未來遠景而前進。勞動者的紐帶與友情,打破了民族分野,在首陽農園開始運作後,兩人談論思想與文學,有時入田春彥也會幫忙耕種。但楊逵敏感的身份,讓入田春彥惹禍上身。一九三八年,入田春彥因為與楊逵交往密切和思想左傾,被舉報逮捕,即將被遣返回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煙波浩渺,水岸迢迢。   此刻已是深夜,放眼望去尋不著一葉小舟,卻有一道素若白雪的身影披著連綿細雨,飄然於江水之上。   姜離拂袖乘風而過,嬌軀穠纖得宜,姿態宛若飛燕,幾縷似雲霧般的銀白隨她飛掠於水波之上,足尖輕點,踏水無痕,快得天塹波光都挽留不及。   「你不是凡人……」   一聲
Thumbnail
前些日子去看了《繪島浮生|現代油畫聯展》,由林聰明、郭艶雅、蔡岱臻三位藝術家,以油畫的方式去呈現山林的豐碩、動物的情感、花季的遞嬗,現場觀展時比預期的還要來得震撼,在作品與作品間彷彿建構起島嶼浮生。
Thumbnail
清澄之水育山葵, 純淨無瑕展素輝。 但使微濁添韻意, 白蓮絕美綻芳菲。 水中世界多奇妙, 清濁皆能綻華瑰。 願心如水涵萬象, 靜賞花開夢幾回。
Thumbnail
如今,分不清瀉湖和濕地 望過去一片藍地 紅色船隻緩過 浪花短暫滯留了泡沫 濕暖,又隨之而去 無從感知的入夜 在夜中開出一叢熾黃的點花 看進所有光影、聲段 美麗是一句問候 刻劃誰的片段 卻失了焦 漫開的顏色 遠眺 何去何從 的獨自席地而坐 正如看著 看海的人 感受漸慢,漸沉 回應另一頭的吶喊
Thumbnail
細描 像極了另一端彼岸 河水和海水流進同個餘年 堆積成芒草叢生的瀉湖 環繞過低的岸口 觸碰所見,而乾硬的苔蘚 朝向湖心的人是自由的 許下願望 願觀望,是一種自由 將芒草點起一絲火心 煙火綻放 倒映起風吹散的毛絮 拾起根部在飢餓之際咀嚼 囤積一層層枯 滲透每一寸肌膚 一陣搖晃中攪和成
Thumbnail
《光的重量》是作家張讓最新散文集, 談喜歡的作家娥蘇拉.勒瑰恩跟她的「地海系列」小說, 對她,小說是想像力遊戲馳騁而不是說教的場域。 文字輕舟周遊物質和心靈宇宙,來去自如。 她能從樹木的角度發言,能呼風喚雨讓石頭說話 甚至越過生死牆到冥界又回來,簡直無所不能,唯獨不自大驕狂。 關於旅行書
我願意為了妳曾愛著我而綻放的笑顏, 還有我因妳而癡狂承受的種種苦難? 那一切都是我甘於迷醉在被妳寵膩,
Thumbnail
在綠葉和斑斑點苔的溪石中間 抽象,遙遠,如一滴淚 在迅速轉暖的空氣裏飽滿地顫動 ---楊牧
Thumbnail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 張曉風《雨荷》
Thumbnail
水性本柔, 碧綠神木枝枒上的一滴。 松脂金球,腳踩無痕。 滲入泥中, 消失無痕。 睡他個幾天幾夜, 時間穿梭,仍在行走, 時而潺潺而流,瞬間大水奔騰。 終究刻畫山石的堅硬, 如書法般筆力透紙。 日積月累, 形成獨特的皴法、釜劈,蔥點隨興自然。 細膩中別有韻味, 無字的天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煙波浩渺,水岸迢迢。   此刻已是深夜,放眼望去尋不著一葉小舟,卻有一道素若白雪的身影披著連綿細雨,飄然於江水之上。   姜離拂袖乘風而過,嬌軀穠纖得宜,姿態宛若飛燕,幾縷似雲霧般的銀白隨她飛掠於水波之上,足尖輕點,踏水無痕,快得天塹波光都挽留不及。   「你不是凡人……」   一聲
Thumbnail
前些日子去看了《繪島浮生|現代油畫聯展》,由林聰明、郭艶雅、蔡岱臻三位藝術家,以油畫的方式去呈現山林的豐碩、動物的情感、花季的遞嬗,現場觀展時比預期的還要來得震撼,在作品與作品間彷彿建構起島嶼浮生。
Thumbnail
清澄之水育山葵, 純淨無瑕展素輝。 但使微濁添韻意, 白蓮絕美綻芳菲。 水中世界多奇妙, 清濁皆能綻華瑰。 願心如水涵萬象, 靜賞花開夢幾回。
Thumbnail
如今,分不清瀉湖和濕地 望過去一片藍地 紅色船隻緩過 浪花短暫滯留了泡沫 濕暖,又隨之而去 無從感知的入夜 在夜中開出一叢熾黃的點花 看進所有光影、聲段 美麗是一句問候 刻劃誰的片段 卻失了焦 漫開的顏色 遠眺 何去何從 的獨自席地而坐 正如看著 看海的人 感受漸慢,漸沉 回應另一頭的吶喊
Thumbnail
細描 像極了另一端彼岸 河水和海水流進同個餘年 堆積成芒草叢生的瀉湖 環繞過低的岸口 觸碰所見,而乾硬的苔蘚 朝向湖心的人是自由的 許下願望 願觀望,是一種自由 將芒草點起一絲火心 煙火綻放 倒映起風吹散的毛絮 拾起根部在飢餓之際咀嚼 囤積一層層枯 滲透每一寸肌膚 一陣搖晃中攪和成
Thumbnail
《光的重量》是作家張讓最新散文集, 談喜歡的作家娥蘇拉.勒瑰恩跟她的「地海系列」小說, 對她,小說是想像力遊戲馳騁而不是說教的場域。 文字輕舟周遊物質和心靈宇宙,來去自如。 她能從樹木的角度發言,能呼風喚雨讓石頭說話 甚至越過生死牆到冥界又回來,簡直無所不能,唯獨不自大驕狂。 關於旅行書
我願意為了妳曾愛著我而綻放的笑顏, 還有我因妳而癡狂承受的種種苦難? 那一切都是我甘於迷醉在被妳寵膩,
Thumbnail
在綠葉和斑斑點苔的溪石中間 抽象,遙遠,如一滴淚 在迅速轉暖的空氣裏飽滿地顫動 ---楊牧
Thumbnail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 張曉風《雨荷》
Thumbnail
水性本柔, 碧綠神木枝枒上的一滴。 松脂金球,腳踩無痕。 滲入泥中, 消失無痕。 睡他個幾天幾夜, 時間穿梭,仍在行走, 時而潺潺而流,瞬間大水奔騰。 終究刻畫山石的堅硬, 如書法般筆力透紙。 日積月累, 形成獨特的皴法、釜劈,蔥點隨興自然。 細膩中別有韻味, 無字的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