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皓淳:撿起水濛濛的瑣碎──張秀亞〈貝殼〉與貝殼蠟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筆資料為影本共1頁,上方註有「〈貝殼〉詩作原稿」,下方註有「張秀亞作品書影」。(藏品/張秀亞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本筆資料為影本共1頁,上方註有「〈貝殼〉詩作原稿」,下方註有「張秀亞作品書影」。(藏品/張秀亞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湖水的知音──被蒼茫汪洋環繞的張秀亞

張秀亞向來鍾愛書寫和水有關的意象,大海、湖泊、小溪。

她說「一道淺水、清溪,一片澤地、泥沼,只為了閃爍著一點清瑩的水光,也得到我無限的愛戀。」她的生活彷彿總是和水有關,水是她一輩子的眷戀。

她最愛大學時期北平沁涼澄明而又蔚藍的什剎海,那一片不深不廣的湖水,是她尋詩尋夢的地方。為此她自詡「湖水的知音」,寫下一篇又一篇煙水迷離的韻致。

然而大海才是張秀亞的啟蒙,母親是那道將她吹往文學航路的海風。幼時生長的滄縣臨近渤海,白鳥盤旋,海波翻湧。母親用溫柔的調子為張秀亞說故事,摸著她的辮子鼓勵她童言童語;同樣也是母親,被生活磨礪得沉默多感,指著遠方浮著鹹花的土地,歎息這苦海鹽灘的地瘠民苦。明慧溫存的懷抱養成了張秀亞心中創作的火苗,而渤海蒼茫的霧色,終究是把母親沉重的憂鬱繚繞予心上。汪洋是張秀亞童年周圍的大海,寧靜地教會了她怎樣用幻想來飾美夢境。她童年總愛「到想像的海洋中,去打撈一些藻荇」,於是沉潛在波光粼粼的海水中成了她文字下意識的歸途。

童年帶著的憂鬱幻夢留下了痕跡,從此她風格空靈飄逸,總有種「水濛濛的美」。

再與詩交談──從《水上琴聲》到《秋池畔》

1965年,輔大在臺灣復校,張秀亞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並曾任英文系講師,因此毫不猶豫地回到輔大任教,繼續講授英美文學與寫作。

她的個人詩集《秋池畔》於次年出版。當時張秀亞已在臺中定居十餘年,她那詩化的散文受到了文壇肯定,已出版的《北窗下》、《曼陀羅》備受好評。此時張秀亞更多專注於散文書寫,不知不覺,從小喜愛讀詩的她,竟已有些時日未嘗試寫詩了。1966年冬季,張秀亞為《秋詞畔》撰寫後記,細細思索,想到上一次寫詩竟已有一年。提筆,不由得重提了自己初次與詩的結緣。

1935年,一個喜歡讀詩的少女在中學的課桌上拈著筆,自己嘗試與詩交談。她最喜歡寫意的畫、象徵派的詩,她為朦朧淡遠的情調迷離恍惚,因極美的境界感到精神上的富餘。16歲那年她第一次因為寫詩拿到稿費,一篇〈夜歸〉刊在《大公報》上,八銀洋是如此的優渥,拿在手裡翻來覆去,預告了她投身文學的餘生。

詩從那天起就再也不曾離開過張秀亞。她自覺如同被詩的精靈主宰了生活,她甘之如飴地從詩中汲取安慰,汲取快樂。她的生命因詩而擴大,二十多年來,始終以詩的精神來處理生活。即使更多寫的是散文,她從沒失去對詩的觸感。《秋池畔》一書中的許多收錄,來自其早年詩集《水上琴聲》,裡頭亦新收了一些其他作品。她品味著自己的詩,像是一場與舊友的舞蹈,在水邊琴韻帶來的縹緲想像中,找尋童稚時林葉間金色的蜜蜂。

被遺落的〈貝殼〉與缺了尾聲的手稿

張秀亞的寫字檯上曾有盞古舊的油燈。銅製的燈座,白色的燈罩,每當點亮,油燈便會發出淡藍的光輝,像是秋天澄澈的湖水,充滿了柔和、寧靜的情調。

某日,她再看到了一盞桌上的燈。這次,眼前出現的不是熟悉的油燈,而是一盞小小的老舊檯燈。在那之下,一顆貝殼孤零零地遺落在那裡,無聲的寂寥使檯燈微亮處的方寸之地泛著寂寞的神采。酒紅色原子筆窸窸窣窣起來,在稿紙上一字一句寫下娟麗的感慨。五節二十一行的詩,像是作家在輕柔地心疼著一個被遺落的貝殼,心疼它仍記得大海遠去的愛之微語。

依舊是那海的意象,張秀亞的感性確是如此溫柔。她不喜歡寫一些重大的議題,「只願畫出一粒細砂,一片花瓣,一點星光。」她「有意描寫生活中的瑣碎」、希望「自生活的最細微處,反映出那顛撲不破的堅實真理」,而她筆下的詩是那麼浪漫綺麗得無可救藥。

於是便有了一曲古老希臘詩歌一樣的詩,像是一個吟遊詩人手持著里拉琴,邊彈邊唱,訴說這小貝殼的遭遇,道盡某種對往昔的追憶。

張秀亞手跡——「貝殼」詩作原稿(影本)。(藏品/張秀亞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張秀亞手跡——「貝殼」詩作原稿(影本)。(藏品/張秀亞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親愛的讀者,你瞧!這遠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普通貝殼。它曾經是一個被珍重保管的定情信物,一個愛神的耳飾!好久好久以前由一隻多情的手把它自海濱拾起,伴隨著大海的深情誓言,將它殷勤贈獻。而如今愛神將它遺落,許是愛贈者已然變了心。時間的浪潮帶去了往昔的一切,貝殼躺在燈光織成的幽夢中,只剩下回憶裡大海的呼喚與歎息,在耳邊繾綣不已。

手稿裡一共五節二十一行的詩,恰好遺失了最後的一節四行。這一段尾聲僅在原刊《十年詩選》中刊載:

今夕燈光又照亮了小屋的窗子/一個陌生的旅人來到這裡了/

她默默地凝望著無言的貝殼/寂靜中似又傳來了海的嘆息。

琴聲戛然而止。張秀亞成了那陌生的旅人,沉默地凝望著,感歎著。或許那一刻,旅人想到了自己短暫而失敗的婚姻,想到了自己曾經歷的磨難。面對丈夫的背叛,張秀亞懷胎六月,悲憤疾呼不公;不久之後的喪子之痛,逼得她在散文中陰雨綿綿,用日記撕扯自己的心脈。

然而,此時此刻,在她這樣的年紀,愛情早已失去了年少時的力度,而虔誠的天主教信仰又喚她不用囚困。她是旅人,讓自己走入另一個沒有季候的世界,不再流連於愛情的十字路上,更「在微涼的海水中洗去了她的灰色記憶」。

在燈光照亮的小屋中,凝視著貝殼,旅人沒有說話,反倒是大海發出了歎息。《貝殼》寫得是愛情,談得卻不是愛情。是人心、時光,白駒過隙,易變和不變,是總有一天,時光會遺落每一個人,留下的僅有記憶。

水濛濛詩意中閃爍的貝殼蠟燭

晚年張秀亞筆觸含蓄雋永,表現出對人生深厚的感悟,寫下「在文藝的聖火照耀下,我是不想退場了。」

她於1994年移居美國,在兒女照料下休養治療。2000年,同為知名作家的友人張曉風訪美時,為她帶了一個藍色的貝殼蠟燭,寄至南加州贈送給當時正在做復健的張秀亞。

此件器物為作家張曉風於2000年訪美時,寄至南加州贈送給當時正在做復健的張秀亞。蠟燭中鑲嵌了各式貝殼,十分美觀,恰可呼應張秀亞的詩作〈貝殼〉。(藏品/于金山&于德蘭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此件器物為作家張曉風於2000年訪美時,寄至南加州贈送給當時正在做復健的張秀亞。蠟燭中鑲嵌了各式貝殼,十分美觀,恰可呼應張秀亞的詩作〈貝殼〉。(藏品/于金山&于德蘭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與那孤零零的〈貝殼〉不同,這個水色的蠟製燭臺上鑲嵌了各式貝殼,像是在海中撈起一捧寶藏。燭臺乾淨如新、內部放著被燃燒過的白色小蠟燭,顯然,這份禮物受到了主人溫柔的使用與對待。

燭火燃燃,一年後2001年6月29日,張秀亞在子女與家人的陪伴下,病逝於美國加州橙縣醫院。

那日大海輕緩地澆滅了微光。她終要乘著船離開,留下一盞將不再燃起的貝殼蠟燭,與她水濛濛的詩意一起,在古舊的案頭閃爍。

★作家小傳

張秀亞(1919-09-16/2001-06-29),筆名陳藍、張亞藍、心井等。出生於河北滄縣,北平輔仁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歷史研究所畢業。來臺後任教於靜宜大學、輔仁大學,並曾任國大代表、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及翻譯評審委員。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兼及新詩、小說、翻譯、藝術史等,曾獲中山文藝獎、第一屆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等多種獎項。

★自我介紹

林皓淳,雲林縣麥寮鄉人,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會員。清大臺文所博士生。曾參與故宮博物院計畫,以及《島嶼風聲》、《記憶流域》 、《校園中重新聽見的Lmuhuw》等專書出版。曾參與製作《泰雅醫生來了》歌劇音樂會。曾獲 2019年雲林文藝獎散文首獎、2019年竹塹文學獎小說首獎、2021年雲林文藝獎散文首獎、新詩佳作、2022年雲林文藝獎小說二獎、2022年臺中文學獎散文佳作、國藝會文學創作類補助,及清華大學卓越教學助理獎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因為張愛玲,從此香港和上海有了交集。 再怎麼說張愛玲都嫌多餘,當你知道這只是她二十三四歲時的短篇小說集,於是心中除了驚訝讚嘆,底下還藏著隱隱的妒忌。 之前從沒看過張愛玲,但你當然早就對張愛玲是很熟的,但那是從八卦的角度,瘋狂的找尋她在上海和香港的背影。於是你知道了她的生世,了解她是李鴻章之後
Thumbnail
因為張愛玲,從此香港和上海有了交集。 再怎麼說張愛玲都嫌多餘,當你知道這只是她二十三四歲時的短篇小說集,於是心中除了驚訝讚嘆,底下還藏著隱隱的妒忌。 之前從沒看過張愛玲,但你當然早就對張愛玲是很熟的,但那是從八卦的角度,瘋狂的找尋她在上海和香港的背影。於是你知道了她的生世,了解她是李鴻章之後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浣溪沙·憶易安》 庭院深深月半圓,風搖竹影意闌珊。獨思易安韻千般。 婉約才情書舊事,幽懷心緒賦新篇。墨香千載繞心間。 我,李清照,打小就生長在這繁華熱鬧且充滿詩意的世間。   自幼,我便沉浸在家學的薰陶之中,詩書的韻味仿佛融入了我的血脈。“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那時的我啊
Thumbnail
《浣溪沙·憶易安》 庭院深深月半圓,風搖竹影意闌珊。獨思易安韻千般。 婉約才情書舊事,幽懷心緒賦新篇。墨香千載繞心間。 我,李清照,打小就生長在這繁華熱鬧且充滿詩意的世間。   自幼,我便沉浸在家學的薰陶之中,詩書的韻味仿佛融入了我的血脈。“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那時的我啊
Thumbnail
張秀亞向來鐘愛書寫和水有關的意象,大海、湖泊、小溪。她說「一道淺水、清溪,一片澤地、泥沼,只為了閃爍著一點清瑩的水光,也得到我無限的愛戀。 」她的生活仿佛總是和水有關,水是她一輩子的眷戀。
Thumbnail
張秀亞向來鐘愛書寫和水有關的意象,大海、湖泊、小溪。她說「一道淺水、清溪,一片澤地、泥沼,只為了閃爍著一點清瑩的水光,也得到我無限的愛戀。 」她的生活仿佛總是和水有關,水是她一輩子的眷戀。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猶記得〈流水帳〉裡澎湖女孩郭秋暖,曾瓊雲,佩媛少女的細膩心思,姐妹淘情感, 村民與阿兵哥間互動,女孩們對台灣來的阿兵哥充滿好奇,家族親友牽絆。 時光溫柔淘洗,經過〈雲山〉後,陳淑瑤再把初老的川金跟她的故事帶回澎湖。 《魔以》裡的主角川金,國中畢業就離家到高雄工廠工作, 直到母親過世了,五
Thumbnail
猶記得〈流水帳〉裡澎湖女孩郭秋暖,曾瓊雲,佩媛少女的細膩心思,姐妹淘情感, 村民與阿兵哥間互動,女孩們對台灣來的阿兵哥充滿好奇,家族親友牽絆。 時光溫柔淘洗,經過〈雲山〉後,陳淑瑤再把初老的川金跟她的故事帶回澎湖。 《魔以》裡的主角川金,國中畢業就離家到高雄工廠工作, 直到母親過世了,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