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的ACL:前十字韌帶重建故事2—決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醫師,我還有機會回到球場嗎?」我邊盯著膝蓋的核磁共振照片邊詢問。

「你的十字韌帶全斷,加上有一部份的半月板撕裂;必須動手術做重建,再清除受損的半月板才有機會恢復運動能力,你考慮一下,確認要做再回來約手術時間。」

「不用考慮了,醫師,請直接幫我約時間,我想要再打籃球。」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眼前的醫生閃過了安西教練的身影。

教練,我想打籃球

教練,我想打籃球


由於我的大小腿骨在十字韌帶斷裂時受到撞擊,骨頭間有些組織發炎,而這些發炎組織會影響到手術,因此必須等消炎才能開刀,跟醫師討論開刀日期時才知道要再等2個月。

 

我還以為能早點開刀早點復原…看來真的是心急不得。

 

然後就是邊吃消炎藥邊讓膝蓋休息,數著等待開刀的日子,也同步準備著住院需要的物品,如助行器、膝支架、拐杖、冰敷袋等,真心要感謝一位認識很久的兄弟幫忙借我膝支架,省了一筆開支也省了尋找支架的時間。

 

除了準備物品之外,還有一件事就是要決定自費項目,像是肌腱懸吊紐、鈦合金鉚釘、半月板修補系統、以及術後復原要不要打PRP,每個都是5位數起跳的價格。

尤其是鈦合金鉚釘,這是用來將新的韌帶固定在大腿和小腿骨上,這個價格可以說是將一隻頂配IPhone pro max嵌在我的膝蓋內部了。


保險額度算了一下還夠應付,於是決定全部自費項目通通用下去。


avatar-img
319會員
180內容數
使用專案管理與商業分析的角度,分析並分享在職場與商場的所見所聞, 來與CK一起討論職場管理心法 & 人際關係心得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K On Board 的其他內容
去年(2023)一整年,球友們完全沒有在籃球場上遇到我,其實是因為我受了個大傷,目前也還在復健中,這篇文章是我對這個事件的回憶紀錄。
去年(2023)一整年,球友們完全沒有在籃球場上遇到我,其實是因為我受了個大傷,目前也還在復健中,這篇文章是我對這個事件的回憶紀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敏盛醫院於19日舉辦敏盛醫療體系創立49週年院慶活動,骨科部林殿閔醫師分享了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的案例。在各項運動領域,膝蓋軟骨損傷往往被視為運動員職業生涯的終結者。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在自體軟骨修復醫學領域,這樣告別運動生涯的遺憾正在成為過去式。一名剛升上國中羽球校隊的馮小選手就是這項
Thumbnail
正式邁入術後的一個月,據說四至六週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最明顯的是手術傷腳能踩放地上了,腳掌平放在地板上的感覺好不真實且有種恐懼,會這麼說是因爲無法出力去控制腳,好像不是自己的,比較有感覺的是練習走路可以把腳跨出去踩在地面上,雖說不能出力撐它,但感受上
Thumbnail
第一次回診應該是出院後的一星期回去拆線,醫生不想讓我多跑一趟就在出院當天把線給拆了,所以正式回診是出院後的第二個禮拜。 門診單上是上午診建議11點到,提早了半小時到,借了台輪椅後媽媽推著我往骨科方向去,大概有五六間診間,整個空間都是滿滿的人,我的號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運動選手受傷後的心理、壓力和情緒轉變。從選手日常生活、同儕壓力、教練壓力、自身壓力、選手性格以及悲傷五階段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此外,作者也提到防護員需要除了照顧選手的傷後恢復進度外,也要關心選手的心理復原狀況。
Thumbnail
目前狀態已能持助行器走動,走的並不遠,因爲左手骨裂沒好全,負重仍會痛,得量力而為,別為了練走而加劇手肘傷害。坐在輪椅上推行移動也不如想像快速,自己推還蠻吃重的,看護阿姨幫忙推的話就能移動到較遠地方,到醫院門口外吹吹風,到地下便利店美食街逛逛。 這幾天的早班護理師總在56點交班時,ㄧ邊搖醒睡夢中的我
Thumbnail
之所以會書寫關於髖關節手術的主因是網上術後的資訊討論實在不多,多為各官方制式訊息,想找到能解答我的疑問幾乎沒有,希望藉由ㄧ路連載下去的手術日誌能帶給病友一些共鳴與經驗分享。 如題,我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意外,左手肘與左骨盆重摔在地,當下完全站不起來,我慘了~我完蛋了~瞬間閃過腦中,接著就在痛苦快暈倒的
Thumbnail
距離右腳外側韌帶撕裂至今已有一年。當時大概休養了兩個月後便無痛楚,但由於傷處的自我控調能力變得遲鈍的緣故,神經反應也會有所受損,形成慣性受傷。一年過去了,我以握著水杯的手勢,撫摸著自己的大腿...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從籃球運動中的膝蓋和腰部受傷,到如何轉變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生命智慧。他以自身經驗開啟學習,分享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調整方式,從而啟發讀者以更開放的觀點看待和解決問題。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
Thumbnail
敏盛醫院於19日舉辦敏盛醫療體系創立49週年院慶活動,骨科部林殿閔醫師分享了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的案例。在各項運動領域,膝蓋軟骨損傷往往被視為運動員職業生涯的終結者。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在自體軟骨修復醫學領域,這樣告別運動生涯的遺憾正在成為過去式。一名剛升上國中羽球校隊的馮小選手就是這項
Thumbnail
正式邁入術後的一個月,據說四至六週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最明顯的是手術傷腳能踩放地上了,腳掌平放在地板上的感覺好不真實且有種恐懼,會這麼說是因爲無法出力去控制腳,好像不是自己的,比較有感覺的是練習走路可以把腳跨出去踩在地面上,雖說不能出力撐它,但感受上
Thumbnail
第一次回診應該是出院後的一星期回去拆線,醫生不想讓我多跑一趟就在出院當天把線給拆了,所以正式回診是出院後的第二個禮拜。 門診單上是上午診建議11點到,提早了半小時到,借了台輪椅後媽媽推著我往骨科方向去,大概有五六間診間,整個空間都是滿滿的人,我的號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運動選手受傷後的心理、壓力和情緒轉變。從選手日常生活、同儕壓力、教練壓力、自身壓力、選手性格以及悲傷五階段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此外,作者也提到防護員需要除了照顧選手的傷後恢復進度外,也要關心選手的心理復原狀況。
Thumbnail
目前狀態已能持助行器走動,走的並不遠,因爲左手骨裂沒好全,負重仍會痛,得量力而為,別為了練走而加劇手肘傷害。坐在輪椅上推行移動也不如想像快速,自己推還蠻吃重的,看護阿姨幫忙推的話就能移動到較遠地方,到醫院門口外吹吹風,到地下便利店美食街逛逛。 這幾天的早班護理師總在56點交班時,ㄧ邊搖醒睡夢中的我
Thumbnail
之所以會書寫關於髖關節手術的主因是網上術後的資訊討論實在不多,多為各官方制式訊息,想找到能解答我的疑問幾乎沒有,希望藉由ㄧ路連載下去的手術日誌能帶給病友一些共鳴與經驗分享。 如題,我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意外,左手肘與左骨盆重摔在地,當下完全站不起來,我慘了~我完蛋了~瞬間閃過腦中,接著就在痛苦快暈倒的
Thumbnail
距離右腳外側韌帶撕裂至今已有一年。當時大概休養了兩個月後便無痛楚,但由於傷處的自我控調能力變得遲鈍的緣故,神經反應也會有所受損,形成慣性受傷。一年過去了,我以握著水杯的手勢,撫摸著自己的大腿...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從籃球運動中的膝蓋和腰部受傷,到如何轉變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生命智慧。他以自身經驗開啟學習,分享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調整方式,從而啟發讀者以更開放的觀點看待和解決問題。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