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論語漫讀(88):君子周急不繼富—雪中送炭,勿錦上添花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第六)

 

公西華有外交才能,被派往出使齊國,留下母親沒人照顧,生活沒來源。冉求於是請示孔子補貼給她一些谷米。孔子說:『給她一釜。』。冉求嫌少,請孔子再多給點。孔子心頭不樂意,但還是答應了,沒好氣地說:『那再加一庾。』冉求還嫌少,最後自己做主給了五秉。孔子聽後說:『公西赤這次出使齊國,乘的是肥馬拉的車子,穿的是輕軟的皮袍,(待遇很好)。我聽說,君子只是用財物周濟陷於貧困的人,而不給予富有的人』 。

 

釜,庾,秉都是容積單位。一釜合六鬥四升,一庾合二鬥四升,加起來是八鬥八升。秉,一說一秉十六斛(hú),一說一秉二斛。一斛合十鬥,算下來五秉或是八百鬥,或是一百鬥。按後說合理些,冉求給的數是孔子允諾數的十多倍,後說兩者相差近百倍,很不合情理。

 

漢之前,一鬥谷米也就現在的兩斤重,再去掉糠殼,也就一斤半白米。孔子允諾的八鬥八升谷米能出約十四斤白米,一百鬥能出一百五十斤白米。按一人一天吃一斤米算,前者能吃約半個月,後者能吃五個月。

 

這段話信息量很大,很有分析價值。

 

那麼,誰派子公西華使齊?公西華使齊怎麼也得二三十歲吧,而他比孔子『少孔子四十二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那此時,孔子至少六十多歲了。那應該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後的事情。而孔子返魯後再沒得到任用,那就不可能是孔子派公西華出使齊國,只能是魯國當政者,國君或當權大夫,季氏之類。而且,孔子料定公西華會另有豐厚的俸祿來奉養其母親,也說明是魯國的當權者派遣他出使齊國。

 

看來,冉求與公西華的關係很好,盡心盡力為其母親多謀些谷米。冉求比公西華大十三歲,待之如小兄弟,兩人好幾次出現在同一段記述中。那冉求為什麼向孔子請示呢?孔子此時沒有俸祿,哪來的收入?推測孔子與其弟子之間是個聯繫比較緊密的經濟利益團體,弟子有供養孔子的義務。弟子跟孔子學習要交學費,出仕之後也要拿出一些俸祿繳納給孔子,還要為孔子做事。『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為政第二)。孔子則有推薦弟子和周濟弟子義務,甚至包括周濟弟子的家人。就像現在著名的小品演員趙本山帶徒弟一樣。

 

這些財物會由一名弟子來集中統一管理,包括孔子出仕時的俸祿和來自國君大夫的賞賜。緊接著下一句就說到這事。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雍也第六)

 

原思,魯國人。姓原名憲,字子思。一說是在孔子當魯國司寇時,他擔任孔子的總管。孔子擔任司寇是五十二至五十五歲間,他比孔子小三十六歲,也就是說在十六歲至十九歲間給孔子當總管,太年輕了,不太合理。而按孔子周遊列國後返回魯國後的時段合理些,也就是公西華出使齊國,冉求為其母請粟的時段。

 

孔子給他粟九百,但沒有單位,也不知道是按月還是按年。反正夠他或他的家人吃,還有富餘。原思對孔子說不想要這麼多,孔子回答說,『不要推辭,有富餘就接濟你的鄉鄰吧!』

 

而此時冉求是季氏的家宰,有地位有權勢,孔子及孔門弟子多得仰仗於他,還可能他給孔子交的份子錢最多,說話就管用,能當孔門的家,總管原思也得聽由他支取錢糧。最後,冉求竟然沒聽從孔子的意見,給了公西華母親十余倍之數。而孔子也沒拿他怎麼樣,只是批評了他二句。

 

按孔子的意思,公西華之母只有一時之急,給她半個月的救濟就行了。公西華怒馬鮮衣,給他的待遇很好,派他出使的人肯定不久就會給他發高薪,他母親就不愁吃穿了。而冉求給了幾個月的供養,就是多餘,好鋼沒用在刀刃上。要雪中送炭,沒必要錦上添花。

 

孔子『周急不繼富』這個原則完全正確。比如說朋友親戚之間借錢,只應當借給比自己消費水準低的或急用錢周轉的親友;而不能自己節衣縮食,卻借錢給消費水準比自己高的親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濟也是如此,生活條件差不多,子女盡點孝心就行了。生活條件差別大,好者就接濟一下差者。遇到子女要買房急用錢,父母有餘力也應當予以幫助。

 

2020年7月15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