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典故尋義

6公開內容

以個人主義價值觀審讀傳統典故。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avatar-avatar
江上小堂
發佈於典故尋義
哪吒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神話人物。其原型來自佛經中記載的印度神佛,『哪吒』一名本為梵文音譯。後經民間話本不斷豐富和中國化,被偷樑換柱演繹成了道教神仙。到明代《封神演義》成書,哪吒這一形象基本定型。包括身世、大鬧龍宮、殺死石磯的門人,『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太乙真人將哪吒以蓮花化身復活,後加入武王伐紂
Thumbnail
Anita-avatar-img
2025/02/07
有道理!
avatar-avatar
江上小堂
發佈於典故尋義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江上小堂
發佈於典故尋義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佚名-avatar-img
2025/03/17
我大抵贊同你講的,然後看了一下,劉安『殺妻為食』雖然是虛構故事,但似乎很呼應你講的,當然也有可能劉安『殺妻為食』更多是「因為劉備是好人,所以為了好人做的壞事都是正當的」的代表。 然而你舉的例子有些有問題,就是至少對於易牙『蒸子獻食』跟吳起『殺妻求將』這兩件事,儒家其實是傾向批判的: 易牙蒸子獻食後,管仲說「易牙的這種行為不通人性,因此他不可能真的忠誠」,這件事有收入司馬遷紀錄春秋齊國史的《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而《史記》收錄了管仲對易牙這種行為的批判,並在後面提及易牙等人在管仲死後受齊桓公寵信而專權(古人尤其儒家對大臣專權非常反感)的事情,而司馬遷的看法還是較接近儒家共通的看法的 至於吳起的部分,那就更不用說了。古代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人對吳起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好話的。像是南宋時期就至少有兩個讀書人寫詩罵吳起『殺妻求將』的行徑: 南宋詩人徐鈞曾特別寫一首名叫《吳起》的詩,裏頭提到說「兵書司馬足齊名,盟母戕妻亦駭聞」,也就是說吳起『殺妻求將』的行徑『駭人聽聞』。 同時代的另一個詩人於石《感興五首》裡的「吳起為魯將,殺妻殊不仁。樂羊伐中山,食子太無情。」則更直接地說吳起『殺妻求將』的行徑『不仁』。 不過對吳起的罵名,可能更多其實是因為母親死後他不奔喪而來的(儒家非常重視子女孝順父母),殺妻求將可能比較次要。 當然這些批判有可能是個別如生的見解,而非代表儒家思想對此的看法。
avatar-avatar
江上小堂
發佈於典故尋義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江上小堂
發佈於典故尋義
孔融讓梨是著名的傳統道德故事,因記于啟蒙童書《三字經》中而廣為人知,『 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 《三字經》成書於南宋。故事中的孔融是三國時的名人,當過北海太守,有諸多值得稱頌的事蹟,知名度很高。他是孔子的後代,從小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孔融十歲時,隨父親去洛陽拜見名流士大夫李膺,讓門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江上小堂
發佈於典故尋義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直被中國人奉為道德標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馬遷的撰寫的《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