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樹的秘密語言 | 原來植物也會上廁所? | 閱讀心得 | 紅說


raw-image


大家好這裡是紅說,紅說是一個分享書的地方,專門分享一些不一定實用,但一定有趣的書籍。

如果想直接聽我說故事歡迎到Podcast收聽哦!傳送門:紅說|RedmanTalk




前言

看這種跟大自然有關的書,就覺得越看越發現人跟植物有太多相似之處,如果因為沒辦法肉眼看到植物在動,就常常把植物視為無生物的話,那可能會錯過很多有趣的事實。


之前分享過一本書,《植物比你想得更聰明》,和今天這本《樹的祕密語言》後來意外發現,都是同個作者寫的。


依他在森林裡工作的經驗,寫了不少書,植物跟動物的都有,個人觀察後的推測也有、有依據的事實分享也有,以輕鬆的角度去閱讀,會有大開眼界的收獲。


雖然他觀察到某些現象,為這些現象所做的推測不見得正確,但我覺得可貴的地方在於能讓讀者了解到:原來還有這種觀察方式!


因為作者是外國人,分享的植物跟臺灣的植物當然有差異,所以或許讀者在讀完書對於內容覺得很有興趣,就能用他的方式來觀察本土的樹種,從中發現一些好玩的現象。


之前分享的那本《植物比你想得更聰明》,是本探討植物是否有智能的書,更白話來說就是「植物是否會思考」


仔細想想,植物既然無法移動,很容易被動物為所欲為,那他們怎麼活下來的?


書中許多研究就發現,其實植物在處理外在訊號的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有時反而比起動物更有效率,因為沒辦法快速移動,所以身體每一個能源的運用都必須深熟慮,體現了一種因為有所限制,反而促使生命進化的感動


》樹也會上廁所?

開頭說到,越看植物相關的書籍,就覺得人跟植物很像,但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在某些部分植物又比人更勝一籌。


最大的差異,在於資源運用上的遠見,植物所做的每個行為都不浪費。


書中提到人會吃喝拉撒,而植物其實也會。這當中,植物吃跟喝我們可以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吸收養分嘛,但,拉? 植物居然也會拉屎嗎?好像也沒看過植物的大便不是嗎?


神奇吧!聰明的你應該可以聯想到,植物也會做一個跟把自身東西排掉的行為.....沒錯!就是落葉。


很多人知道,有些植物到秋天會落葉,能夠理解秋天的蕭瑟,卻不明白落葉這個行為背後的含義。


樹會落葉的原因,非常多,像是避免冬天的積雪壓垮樹枝、降低蒸散作用以避免缺水等等,除此之外,比較鮮為人知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落葉其實也是植物排除樹體內廢物的方式。


樹將葉子的養分吸收回樹體再利用(所以葉子會變色)、同時將樹體內的廢物移動到落葉上,讓葉子落下的時候一起帶走,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落葉這麼一件事,同時就包含了這麼多的考量。除此之外,葉也不是落完就沒事了,葉子到地上以後,再仰賴分解者和微生物分解,除了餵養其他生物,落葉提供的有機質也讓土壞的微生物相更豐富,土壤更健康,更能協助植物的生長。


看看植物,一個落葉的動作,幫了那麼多其他生物,最後還能回到自己身上,這種不拖泥帶水的效率,想學還學不來,俗話說三人行必有為師,這句話我想是太過小看這個世界,因為就算單人行,整個世界其實都是我們的老師啊!


而在此處,我們藉由植物的這一番操作,了解到了他的經營能力以及社交手段。自己不要的東西,拿給需要的人來交朋友,最後還回饋到自己身上,彷彿見到了某種永動機。其實樹才是高等生物吧?


》樹也會勾心鬥角?

即便都是生物,但人跟植物顯然還是不同的,光是在「界」這個層級的時候就已經分家了,一個是走到植物界,一個則是動物界,雖然如此,但果然還是用人的語言來說明,比較能拉近人跟樹的距離,人也比較好去想像植物的某些行為。


樹是非常理性的生物,不講感情,做事果斷,對自己有利的拿,不利的就不管,甚至處理掉,毫無同情心可言。該落葉就落,如果樹是一個投資者,一定非常有紀律,操作上該停利停損是說一是一。


不過其實植物也有感性的一面,上面把他們講得像機器人,其實他們也是有同袍之情的。


有些植物因為靠得近,所以彼此相知相惜,會相互分享好處並互相扶持。舉例來說,像是種得近的兩棵樹,地面上看不出來,但在土壤中他們根系是糾纏在一塊的,這是樹的特色:共享根系。


兩人的力量大於一人,不分你我。根系一起共用,一起好,其中一棵受傷了,另一棵就能更快給予協助。足見其物種之間的義氣。


不過,樹當中也是有惡霸在的,為了一己之利是容不下他人存在的,這個概念我們能在榕樹身上看到。


臺灣有許多以榕樹為據點的場所,土地公廟、麵攤、檳榔店、冰店等等,都有「榕樹下」之名。


在這些地方我們通常會發現,榕樹樹冠底下的土表是寸草不生的。這是榕樹的能力之一,藉由分泌有毒物質打壓其他植物生長。這就是所謂的「毒他作用」,算是樹中比較霸道的存在。

附註:如果榕樹有一天打算出一本書,書名我幫他想好了:《我的世界榕不下你》


》森林中的階級

我們在社會中,會發現許多貧富不均的現象,有些人有錢是因為他們站在鋒頭,搶到先機,先來通常先贏;還有因為平均壽命延長,導致許多長者常在職場上逗留,年輕一輩因為沒有空缺只能苦等,事情很多一時也舉例不完。


而舉這兩個例子,自然又是要以人類社會來看森林現象,作為參照。


在森林裡,某些先來的種子,在沒有太多阻礙的狀況下,直挺挺旱地拔蔥,長得又高又大,先長高大的樹,注定繼續取得更多的陽光資源,而這一代的大樹下的小樹,長期被陰影覆蓋,照不到陽光,營養不良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樹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小樹卻是拿剩下的。就像上個世代的人,在法規還沒有明朗的時代,藉著某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取得利益,或是買賣房地產來致富,他們處在一個資源豐富、競爭者少、沒有顧慮的環境,長成了大樹。


大樹下的小樹們就相對慘了,除非大樹倒了,否則難以反轉現況,位置之間無法改變,只能說樹在森林裡的生存戰了,好像也沒有比人在社會中舒服到哪裡去。


》跨界合作專家

樹拉屎、樹共享根系互相扶持、樹利用毒他作用讓自己一樹獨大、樹的階級難以翻轉,越有錢的只會更有錢。上述講的這些真的會發現,植物到底要跟人多像?更厲害的還在後頭。


這裡從最初提到植物的落葉這個部分做延伸,來討論的是:「樹在自然界中的跨域合作」。


數業有專攻,隔行入隔山。幸運的是,人懂得互相合作,所以要完成一件大事不需要一堆通才,只要能在專家之間做協調溝通,藉由不同領域的合作就能創造更大的贏面。


這個道理人知道,樹又怎麼會不知道?


樹在這方面就展現了強大團隊合作的能力,一加一大於二真正達成互利共生。


菌根菌

此處所要提到的就是樹跟「菌」之間合作的概念。在一般人認知中,對菌的印象通常不太好,是種不太乾淨的存在,聽到有菌就覺得應該滅掉。


所以發展出很多像是殺菌劑,抗菌洗衣精之類的產品。不過,凡事一定是一體兩面的,人也是,在不同場合會展現出不同的樣貌,其實菌也是這樣,如果讓菌在適合的地方壯大,反而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像是最廣為人知的益生菌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看看市面產品如此之多就知道。樹方面也是,許多像是枯草桿菌,光合菌,芽胞桿菌等等,都能協助樹在某些方面的增長,共同生存,或是協助樹來抵禦外敵。這些就是現在在推廣的微生物製劑,在農業方面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所以現在政府或民間都致力研發推廣,希望利用自然的東西來抵抗自然的病蟲害。


讓某些對植物有益的菌能夠變成一項產品,藉由使用這些產品來改變土壤的微生物菌相,或是噴在植物體上來用菌殺蟲或是用菌殺菌,達到防治都功效。不過因為價格目前實在不便宜,所以目前的使用上並不廣泛。


而這其中一種就是所謂「菌根菌」,它們是會跟樹根互利共生的菌,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植物在地底吸收養分跟水分全是樹根的功勞。


這個觀念正確,但也不完全正確。就跟一個建築掛上建築師的名字,實際上卻是由一堆人共同合力完成的。


樹也是,吸收養分的是根,但其實在根的周遭還有其他幫手,叫做「菌根菌」,他們和樹根一起合作,像是幫樹根擴大根系範圍。


菌根菌為甚麼要幫助樹?因為菌可以從樹身上得到「碳」來做為其糧食,而菌由於菌絲細小,所以能在土壤中延伸的距離跟面積都大於樹根本身,也就是說樹根如果往外長了五公尺,菌根菌則是繼續向外延伸,讓樹雖然根只有長五公尺,但卻可以利用菌根菌吸收到五公尺以外的養分。


這就是樹和其他物種的合作,菌從樹身上得到一些養份,同時也幫樹吸收更多的土壞營養。可以看成是自然界的交易。


》其他還有什麼有趣的?

其他有趣的事情還有很多,像是作者還破除了:「看年輪就能知道樹的年紀這種說法」,因為有些樹在被砍伐後會再冒新芽。重新長成一棵大樹,而這棵已經重生過的樹,實際上可能100歲,於是從年輪判斷此樹真正年紀就不準確了。


這本書是這樣,讀者不需要有多深厚的植物學背景,因為看得出作者目的在推廣樹的有趣之處。


很多冷門的小知識,仰賴作者的觀察所以產生,大自然不會說話,但他其實透露很多訊息。樹也不會說話,但藉由觀察,我們就能從樹的樣子來判斷,樹現在會長這樣,為什麼闊葉樹是開展生長,而針葉樹卻直直向上頭也不回;


為什麼下雨後樹會冒新芽?為什麼過度修剪樹會冒出很多徒長枝?為什麼有些樹的表皮如此光滑,而有些又為何粗糙?


這本書能帶領我們離樹的距離更近一步,等到下次在戶外看到樹的時候,或許就能更有依據的判斷樹之為何現在長這樣的原因。


這本書也因此提供了很多製造話題的機會,如果很常從事戶外運動的朋友,想到在爬山時賣弄一些有趣冷知識,現在你知道怎麼做了!


這裡是紅說,下次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樹的秘密語言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紅說RedmanTal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