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和土地學習這件事,要順應不斷地流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是這樣的,因為某些原因,我決定從現在種植的土地離開。


放棄已經用小鋤頭一點一點挖開的渠道,也放棄把這塊土地一點一點打開流動能量的想法。

raw-image



人世間的理法,我沒有特別的執著,唯一難過的是要和相處了半年的土地,再花不到半年道別。


我意識到這是自然流動的必然發生,這塊土地已經教會我祂能教的,所以透過了人間的某些作為將我推向生命之流,去照顧即將到來的另一塊土地。回顧之前在土地上工作時,老鷹總在遠處呼喚,像是預示一般呼喊著我去想望老鷹翱翔之地。那時我總是想,祂怎麼不飛來呢,祂那時應該也在想,我怎麼還在流連而沒跟上吧...。


從追了古魯吉的課程到香港,也幫地球花園未來會使用的土地、或是要合作的人之間建立連結之後,我也不確定從那堂課學到了什麼,但是的確對於大自然的理法,這一輩子的使命,有了更多的感悟。


不要害怕別離,因為我們都是一體的,在肉眼看到的世界是我們時不時都在聚合,但在那看不到的世界裡,我們都知道,也都是彼此相連的。不要害怕向前,因為天使總在身邊護衛。


這一年,特別感受到宇宙的愛包覆著我,我也同樣地回應著這個宇宙。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我原諒我自己。


回程的飛機上,我送給自己這一句,我愛我自己。



喜歡當家庭主婦的一切,快樂與苦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跟地球花園的夥伴聊到去年很多有機、或是泛有機的夥伴,2023分別在雲林等地被強制噴藥,導致大家多年維持無毒生態場域被噴感覺的登革熱防治雞尾酒藥物污染。 我個人在看倡議這件事上,認為先要貫徹無論是生態村或是都會的閒置土地防治病媒蚊,都需要好好規劃水在土地上的流動。 在參觀洪老師的活水生態園
跟地球花園的夥伴聊到去年很多有機、或是泛有機的夥伴,2023分別在雲林等地被強制噴藥,導致大家多年維持無毒生態場域被噴感覺的登革熱防治雞尾酒藥物污染。 我個人在看倡議這件事上,認為先要貫徹無論是生態村或是都會的閒置土地防治病媒蚊,都需要好好規劃水在土地上的流動。 在參觀洪老師的活水生態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次的風雨 突然收到一句話 「萬 象 更 新」 .後續再慢慢做土地療癒. .直覺好像不能做. .只能眼觀. .要風雨過後才能慢慢修復. (打這段時有種很想哭泣跟心痛的感受) .土地跟植物. .這是大自然的法則. .要尊重. .感覺他們帶來課題 .要我們學會珍惜跟擁有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當你每天澆水灌溉的土開出了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動植物、土地和大自然的能量一直都是連結在一起,過去的人類也是如此與萬物相連,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人類發展出更多的物質能力,也逐漸失去了這份連結。   人們無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狀態,用著自己覺得好的方式不斷開發著土地,當大自然承受不住這樣的侵害與破壞,就會以祂自己的方式去重整土地,達到休生
Thumbnail
這是一份從 2023 年開始的記錄,捕捉當年度我看到的台灣土地重要大事。
Thumbnail
昨天去上了這課 講師是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 廖啟男股長 覺得收獲很多啦 他也很風趣 講的也都是很實務的東西 我第一次聽 覺得啊 土地這資產 的確有很大商機 但是但是…相關的法規要是沒留意 買了後,可能就會一直頭很痛,哈 因為…一塊土地要開始建造 申請建照前 有很多要先去洽詢的
Thumbnail
小品裡的一片葉子,異常的垂下,與以往的姿態顯然不同。 己經不著根的它,只要用手輕輕一撥,便自然剝落。 或許是滋養不夠、關照不夠, 或許是緣份到了盡頭。
Thumbnail
我們遠離這塊土地了,還可以從甚麼途徑,累積、親灸種種「無用之用」素材?平日不覺其厚重,今天突然感到愈來愈遙不可及了。流散之際,我們要捨棄甚麼?同時封存甚麼留給後來者?
Thumbnail
這次的風雨 突然收到一句話 「萬 象 更 新」 .後續再慢慢做土地療癒. .直覺好像不能做. .只能眼觀. .要風雨過後才能慢慢修復. (打這段時有種很想哭泣跟心痛的感受) .土地跟植物. .這是大自然的法則. .要尊重. .感覺他們帶來課題 .要我們學會珍惜跟擁有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當你每天澆水灌溉的土開出了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動植物、土地和大自然的能量一直都是連結在一起,過去的人類也是如此與萬物相連,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人類發展出更多的物質能力,也逐漸失去了這份連結。   人們無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狀態,用著自己覺得好的方式不斷開發著土地,當大自然承受不住這樣的侵害與破壞,就會以祂自己的方式去重整土地,達到休生
Thumbnail
這是一份從 2023 年開始的記錄,捕捉當年度我看到的台灣土地重要大事。
Thumbnail
昨天去上了這課 講師是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 廖啟男股長 覺得收獲很多啦 他也很風趣 講的也都是很實務的東西 我第一次聽 覺得啊 土地這資產 的確有很大商機 但是但是…相關的法規要是沒留意 買了後,可能就會一直頭很痛,哈 因為…一塊土地要開始建造 申請建照前 有很多要先去洽詢的
Thumbnail
小品裡的一片葉子,異常的垂下,與以往的姿態顯然不同。 己經不著根的它,只要用手輕輕一撥,便自然剝落。 或許是滋養不夠、關照不夠, 或許是緣份到了盡頭。
Thumbnail
我們遠離這塊土地了,還可以從甚麼途徑,累積、親灸種種「無用之用」素材?平日不覺其厚重,今天突然感到愈來愈遙不可及了。流散之際,我們要捨棄甚麼?同時封存甚麼留給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