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土地與自然的關係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動植物、土地和大自然的能量一直都是連結在一起,過去的人類也是如此與萬物相連,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人類發展出更多的物質能力,也逐漸失去了這份連結。

  人們無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狀態,用著自己覺得好的方式不斷開發著土地,當大自然承受不住這樣的侵害與破壞,就會以祂自己的方式去重整土地,達到休生養息。

  比如前陣子花蓮不斷發生的地震,讓人們感到驚恐、害怕,但對土地來說,卻是深層的地球在釋放累積的壓力和能量。因為長期以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使土地產生許多的傷痕,地震雖然會帶來人類生命的傷亡,卻能夠適時讓已經被過度開發的土地,暫時阻隔人類的進入,恢復生息。

  這是大自然運作的方式,地震或是自然災害,並不是要讓人們產生更多的恐懼,而是藉由這個機會去思考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自然環境?有些時候是不是開發過度了?人類的生活需要這樣嗎?怎麼做對地球才是永續的發展?

   每當內心感到沉悶,我會想回到山林,去接近大自然。在山林裡,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身心的舒緩及放鬆。都市過多的人群與慾望,長期累積下來很容易造成身心疲憊無力,產生健康上、心靈上的危害,甚至引發心理憂鬱。

 💓然而離開山林後的日常生活,我們又可以怎麼做呢?

  可以試著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身心變化,比如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自己的情緒和心情還好嗎?看了新聞後是否感到悲傷、憤怒或是擔憂?我們可以先將外在事件與自己隔離開來,再去感受自己內在升起的情緒來自哪裡?好比感到「擔憂」,原來是內心害怕變化後可能會經歷失去,那種無法掌控的感覺讓自己產生了「擔憂」的情緒。

  試著去看見情緒,找到情緒的根源,就是在照顧自己的身心。若能對自己的生活和身心多一份關照,自然而然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也能慢慢找到平衡,因為我們和外在的關係就是與自己關係的延伸。

  外在彷彿一面鏡子,呈現出我們內在的樣貌,將內心的狀態顯化在物理實相上。當逐漸找回與自己的連結,內心自然會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地球最好的方式,就能少一些擔憂,多一份踏實和安心。

  自然有祂自己的運作方式,人與群體的關係亦是如此,在看似突如其來的變化裡,總能找到事件背後運行的規律。

raw-image



44會員
108內容數
分享靈魂與宇宙的觀點,探討人類社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疑問,包含宇宙的樣貌、靈魂藍圖的發展、社會趨勢、社會價值觀、集體潛意識、心靈與心理等等層面的議題,提供不同看待事物的視角,擴展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世界地球日,重新省思人與土地的關係   今天是第54屆的世界地球日,該節日源於1970年的美國校園,並於1990年第20屆時推向世界,如今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然而,全球的環境保護運動無疑是失敗的,全球對環境持續破壞,每分鐘仍有約10個足球場的原始森林消失。造成的結果是,去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化石能源補貼、人均肉類產量、地表高溫
Thumbnail
avatar
Kuan Ju Lee
2024-04-22
獵人,一個與自然、土地的溝通者《山豬.飛鼠.撒可努》裡面的故事都深深的震動著心裡的某一部分,部落原住民獨有的幽默說話方式,有著開闊的心。 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關於獵場、山、海邊、小米田,也帶著關於這塊土地上很深的孤獨與傷。 裡面故事簡單深刻,同時也一直反覆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Thumbnail
avatar
CELL
2024-04-21
以人與土地出發 老屋修復導入在地文化 - 蔡佳君里長來到「街仔尾冊店」,書本、老宅與店裡陳設的文創小物,咖啡機的嘎嘎聲、牆上翻修的老照片,氣息有種酸甜苦辣的味道。因這店的工作不簡單,開店營運後文化的推廣、溝通與建立...... 「這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我希望這個地方變好。」專注當下,把事情做好,伴隨著熱情希望家鄉變好的初心,支持佳君里長在地方服務。
Thumbnail
avatar
尋好厝事務所
2023-05-24
【透過食物連結土地與人】這次很慶幸有報名到好伴社計的「和台中交朋友」系列講座 分享人是自己很想要多多認識的 蘇紋雯|#魚麗共同廚房 創辦人 蕭名宏|#上下游新聞市集 共同創辦人 由於自己向來就常關注社會與環境議題 之前就很想去魚麗吃美食,現在搬到台中的2.0就讓我更期待了 也因這場講座才知道上下游也是在台中
Thumbnail
avatar
蘇世名Eric
2023-05-03
看《人與土地》之5往事己成空,還如一夢中 《人與土地》第184頁,標題是:<走回童年之路>。在《人與土地》展覽前阮義忠特別返回家鄉,想再去看看童年時工作的那片菜園,當時使盡吃奶力氣推拉著板車的鏡頭是他念茲在茲無時或忘的場景吧?當時他心中應該充滿憤恨和不滿吧?他之所以離開家鄉不再回頭,這是原因之一吧?也因此菜園的不間斷
Thumbnail
avatar
退休教授:慕鐸
2023-02-25
看《人與土地》之 4《人與土地》的第168頁標題是<永浴愛河的人瑞>,隔頁的照片是一個老婦人穿著唐裝,端裝的坐在八角眠床的邊邊—眠床的造型、木雕、裝飾等,在在令人心動、佩服(原來古代所用的眠床是如此的精緻美麗),掛著的飾花的布簾……,時空宛如停滯在百年前。 之所以說是”老婦人”乃因她當年(照相的時間是民國七十年,198
Thumbnail
avatar
退休教授:慕鐸
2023-02-24
看《人與土地》之 3該書的66頁是書中僅有的兩幅風景照之一,而且此照片還不是阮義忠照的,而是一名泰雅小姑娘的作品,阮義忠說它:「…取景角度平實無奇,呈現的景象卻扣人心弦。」照的是「整片被梯田盤踞的山頭。」(有的時候文字再怎麼描述都無法表達一張照片所呈現的景象,就像你要描述一個人,對不起,再怎麼描述都不如看照片;同樣的一
Thumbnail
avatar
退休教授:慕鐸
2023-02-23
看《人與土地》之2照片與文字說明 該書第20頁照片是以宜蘭地標—龜山島—做背景,島上方天空浮著一大片的白雲,是個晴朗的好天氣,幾個孩子正在一塊田裡彎腰低頭的插著秧,他們頭戴斗笠,每人身邊都有一個裝著秧苗的鋁製大臉盆。田裡濕濕的留有水痕。拍照時間是1979年。 21頁的文字說明:該照片拍攝的對象是礁溪鄉二龍村的林宅,全
avatar
退休教授:慕鐸
2023-02-22
看《人與土地》之 1阮義忠,宜蘭人,攝影家。在該書序言中他提到:「《人與土地》是我的一個攝影主題,將我在1974到1986年間於台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共八十六幅照片,曾在國內外諸多美術館展出並被收藏。」 相片是在一瞬間透過被攝者及背景將作者的念想定格後拍攝下來,對拍攝者來說,他最大
avatar
退休教授:慕鐸
2023-02-20
瑞士的「慢食生活」:重新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p>這十年來,在農業產銷的手法上,各級通路都以在地小農與永續發展為主打,慢活形式的飲食消費儼然成為了一種潮流。</p>
Thumbnail
avatar
方常均
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