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an is an island.
這句耳熟能詳的諺語來自於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詩歌標題,說明人的存活需要仰賴很多人,沒有一個人真的能夠不靠別人獨自活下去。
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我們,似乎沒辦法避免掉與他人接觸的可能。根據馬斯洛的研究,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應會按照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別忘了還有尊重及自我實現)來做排列,意即對人來說最迫切的是生理需求,例如吃喝,這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有趣的是我們仍需要仰賴和他人的接觸才能獲得這些必需品。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我們就無法順利度過生活中的許多時刻,例如受傷後的復原、面對因各種事件造成的喜悅/悲傷、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是培養靈性。
如此,我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會與其他人一起度過。既然接觸是重要的,似乎可更進一步要求自己有權利以更體面的方式,努力形成並保持良好的社會關係,一旦關係確立且保持運轉,就不用過度擔心當我們無法主動交際時,會被排除在外。
然而,社交關係該如何確立,到了現在這個世代有了更多想像空間,意味著,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更迭,人們的社交方式從傳統紙媒一路躍進,發展到無實體的網際網路;另外,社交圈的規模也隨之擴大,到如今的無遠弗屆。
同一時間,人們對於職業的想像似乎也隨著社交生活的演變,逐漸產生變化,從中產生不少新興行業,而網路媒體就在其中。
相信大部分的人使用網路媒體,多半是以個人娛樂、交友為目的,但是也有另一部分的人以經營自己作為主要事業,甚至期望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人物。一打開手機,相關教學廣告比比皆是,雖不可否認其中自有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但也能從中感覺到越來越多人想在網路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一個大秘寶。打開通訊設備連上網路,選個心儀的社交軟體/網站,建立新帳號,前後不到五分鐘的功夫,一個新媒體就誕生了。
對於想以此為業的人們來說,關注度就是薪資多寡的關鍵,但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新資訊生成,而人的注意力有限不可能看完所有東西,勢必其中會有得不到青睞的內容。為了得到更多目光,難免需要思考新穎的營銷技巧甚至是歪招。現在很流行的短影音,為了要在這短暫的數十秒鐘吸引觀眾駐足停留,各種光怪陸離的橋段油然而生,偶爾還會造成社會的騷動(例如晚安小雞事件,即是追求熱度所帶來的惡果。因為無言所以不想放圖)。
但若能妥善運用媒體的影響力就能使一家實體企業起死回生。去年,一家面臨倒閉的披薩店因被TIKTOK網紅Keith Lee 評價販售的雞翅是他吃過有史以來最美味的食物之後,從此起死回生,在Google評論上是4.5顆星,輔助說明在網路熱度下降之後,食物仍具有一定的水平。
媒體真是個有趣的工具,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避免像射鵰英雄傳的歐陽鋒一樣最終落得走火入魔的下場,使用者要保持清醒,控制對流量的渴求所帶來的慾望,但說是這樣說,實際在面對螢幕裡那上下起伏的數字時,真能保持平常心嗎?
一切尚待考證。
寫到這裡,我突然開始好奇創作者的類別對於追求熱度的渴望是否具有差異性,不過這題目既不夠嚴謹,現又缺乏文獻查找的支持,實在沒有什麼資格在這裡說些煞有其事的言論,只會引人發笑,說說自己的觀察就好。
就像在現實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同好社團一般,網路上的創作也分了好多種,例如美食、運動健身、穿搭、音樂、圖文創作、生活日常、文化差異或是知識科普等等,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等模式,即時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交流互動。不但能抒發自己的思考也能收穫一批同思維的朋友,擴大自己的生活圈。若只是為了結交更多朋友,停留在這個階段即可,想要從中變現就還得花一番心思,並且保持耐心。
突出品牌是必要的。 平常在挑選商品時,首先會做的就是查找手中貨品的來歷。它是來自哪個牌子、成分標示是否清晰以及價格定位是否能夠接受,為什麼人們會傾向於選購某些品牌,或許因為它背後所累積的品牌力所帶來的優質印象,連帶能促進商品的銷售。
為了突出品牌,那麼外表包裝 是重要的一環。畢竟同樣的內容,人們會傾向選擇符合其美學標準的商品。它不一定十分精緻,就像隻處在雞群中的鶴,一眼望去顯眼非常。每個品牌都有一個核心賣點,若你望向商店的價格看板,總會有一行寫著本店招牌或今日推薦的小字,說明這是它與其他同行們相比更有競爭力之處,是整家店最獨特的地方。
例如,說到馬來貘,我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動物園或大自然裡的真實動物,而是插畫家Cherng,他的馬來貘系列深植人心,即便尚有其他優質插畫家不斷出現,也很難在這個形象上與之競爭,時至今日,尚未出現第二隻馬來貘,其他動物的重複角色倒是有不少。
表裡如一,拒絕過度宣傳。雖說宣傳是必要之舉,但內容物沒有跟進,被宣傳吸引來的觀眾很快就會離開,無法變成回頭客,久而久之路過的人們也不會再對你的品牌抱持好奇心,成長也就到此為止。
固定營業,告知行蹤。一家隨機營業的小店雖有特色,想做個有個性的店主不是壞事,但客人掌握不住店主的脾氣,也就不會再選擇光顧,畢竟,世上萬物還真沒有什麼是不能取代的。
提供有效價值。無論想做什麼樣的內容或是採取什麼樣的形式,最重要的還是得思考能不能給來訪的客人解決需求,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而非自娛自樂,才能真正的提高興趣,轉換成數字。
以上是我淺薄的網路媒體觀察紀錄。
寫到這裡,正準備慷慨激昂地繼續訴說未來規劃時,突然想起我只是看到爭議有感而發而已,作為一個對給出承諾這件事有壓力的人,請容許我在這為文章畫下句點。
感謝你的來訪閱讀,希望此地能提供一些樂趣,歡迎交流關注:部落格(同名)、臉書(日常的不定時放送)。
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