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筆記】挑戰台北市經典自行車新手路線-來去中社路練功!

【騎車筆記】挑戰台北市經典自行車新手路線-來去中社路練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鑑於這周就要參加美利達彰化經典百K了,而菜雞如我竟然在比賽一週前才正式拿到友人I出借的公路車,只好趁著這所剩無幾的時間趕快來試車!

友人I比菜雞版主還要略矮5公分左右,所以騎乘的公路車比跟友人B借來的還要再小兩號,天啊,菜雞版主一下踩到快抽筋,一下又捲在一起騎車XDDD,不得不說自己實在是一個非常有彈性(小氣)的人,但事實證明,騎小一點的車還是比騎大一點的車來的舒服欸(?)

在友人I的建議下,因時間僅剩一週,版主平日白天又要上班,因此推薦了北部車友夜騎聖地-中社路,來試乘+抱佛腳。中社路為新手推薦原因有:馬路寬敞且有規劃自行車道、沿路有路燈照明、車流量小、長緩坡。經菜雞版主實測後,認定確實適合新手,尤其從中社路起點-外雙溪橋開始到頂點,整趟路程如果是老手只要20分鐘內即可登頂,而菜雞版主邊踩邊休息的情況下,也是不怕大家知道,大概....40分鐘就到了(超廢)。

raw-image


Google map預估30分鐘XD




中社路路線圖:(起點外雙溪橋-終點翠山步道入口處)

raw-image

圖片來源:google map

本次總騎乘路線:大湖公園-沿文湖線-自強隧道(反向人行道)-故宮-外雙溪釣蝦場-中社路

raw-image

圖片來源:google map

根據Google map資料總長為13.3公里,然而這邊卻有一個非常討人厭的BUG要跟大家分享,當你從內湖要前往不管士林、天母、或是外雙溪的方向時,勢必都得經由自強隧道才能穿越這座山(除非你要翻過去),然而自強隧道是一個非常行人、自行車不友善的道路設計,隧道分成兩個方向,從內湖往士林的方向是沒有設計人行道或是自行車道的。

raw-image
raw-image

圖片來源:TVBS新聞網

而如果以自行車騎乘在人車流量眾多的自強隧道裡,除了違規以外,更是非常的不安全,儘管自強隧道已經有區間測速限速50公里。所以內湖的車友如需通過自強隧道,必須非常不方便的繞到大直,在反方向通過隧道的人行道才能抵達。

在此沉痛地向台北市政府呼籲,是否該好好思考,在因應淨零碳排2050的國家政策下,推動自行車友善等減碳措施,不應是當務之急?然台北市自行車動線規劃混亂,不僅是自強隧道這段離譜設計,實地沿文湖線騎行,會發現自行車路線常常畫在充滿障礙的人行道、斷在危險的路口,抑或是直接消失。不僅有礙觀光客來台想要以自行車來體驗台北市,或是每天生活在此的居民試圖以自行車通勤,都存在很大的阻礙空間並感到危險。讓人納悶身為首善之都的台北市,真的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嗎?政府真的有注重行人的權利嗎?花大錢做的公共藝術真的不如給行人一個友善的空間來的重要。


以下有幾張圖(Google map街景圖)給大家看看從內湖到士林有多困難重重:

首先你要繞一大圈往大直,過馬路,再逆向繞回來。

raw-image

接著你要沿著紅線逆向前往自強隧道的人行道,途中你要挑戰電線桿、行道樹、坑坑巴巴的瓷磚等堪比斯巴達障礙賽。途中只要行經低頭滑手機的路人甚至會來個愛的碰撞。

raw-image

接著要繼續沿著樹幹邊邊,利用高超平衡技巧,就能順利抵達自強隧道囉~

raw-image

挑戰完自強隧道之後終於可以順利贏來康莊大道,經過故宮前面之後一路挺進,奮力地踩著踏板就可以看到釣蝦場抵達本次訓練地點中社路前外雙溪橋。

raw-image

圖片來源:google map街景圖


raw-image


騎到快到頂點時,有一個小平台,剛好可以看夜景。




最後抵達終點時,遇到一個也在拍照打卡的車友,就請他順便幫我拍一張當作初次來中社路的紀念(憑證)。

raw-image

結語:

騎車、打球就跟所有興趣一樣,當大家都穿著裝備、一看就知道是同路人時,往往很好搭話,眼神一對上就能打開話匣子停不下來。路人大哥聽到我要去參加彰化百K時羨慕的說他都報不到名,然後分享他自認為還算很肉腳的騎車經驗(五年),從一日北高聊到西濱公路跟東北季風,還順便介紹了TWB台灣自行車協會跟中華民國自行車協會辦的活動等等,在自行車的這條路上我還在起點,相信只要堅持下去,一路磕磕碰碰的也可以遇到很多有趣的人、事、物,然後再走一陣子吧。

avatar-img
巧克洋芋片的多元宇宙
22會員
41內容數
在平凡枯燥的生活裡添加一點個人風味。 這裡是巧客洋芋片的憤世多元宇宙,都是日常、也都是生活, 紀錄分享的同時也尋找意義,標籤的同時也尋找不被標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距離2025年僅剩最後一個月,也正式跟秋天告別迎來寒風刺骨的冬季,身為怕冷的南部人就將11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定調為「2024最後一騎」。而在這趟之後,大概也不能再厚臉皮的自稱菜雞了(頂多弱雞)。 而「2024最後一騎」我私心希望它能是一條風景優美又有強度的路線來畫下完美句點。再看了許多騎車影片之後,
在中華健兒為我國12強棒球賽奪冠之際,時間倏忽之間就走到了11月底,是快要不適合騎車的冬天了! 上一次騎車是👇👇👇👇👇👇 前言 而在前陣子經歷了時代騎輪節的血戰☠️之後,原本已放下了今年還想再出去騎車的心,但就在被一個剛入坑自行車的學長驅使下,不得不扮演好新手前輩(?)的角色,帶他
企業20年甲級聯賽女排從去年的五隊降到四隊,老實講開季前看到這樣的訊息實在很失望。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一個球迷痛心疾首的呼喊 企業19年女排的成績和結果,讓人覺得彷彿看到了排球環境的曙光,越來越有競爭力,也不再是一隊獨大(台電),或學生聯賽一校獨大(師大)的情形;台電、人纖、鯨華、超
距離2025年僅剩最後一個月,也正式跟秋天告別迎來寒風刺骨的冬季,身為怕冷的南部人就將11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定調為「2024最後一騎」。而在這趟之後,大概也不能再厚臉皮的自稱菜雞了(頂多弱雞)。 而「2024最後一騎」我私心希望它能是一條風景優美又有強度的路線來畫下完美句點。再看了許多騎車影片之後,
在中華健兒為我國12強棒球賽奪冠之際,時間倏忽之間就走到了11月底,是快要不適合騎車的冬天了! 上一次騎車是👇👇👇👇👇👇 前言 而在前陣子經歷了時代騎輪節的血戰☠️之後,原本已放下了今年還想再出去騎車的心,但就在被一個剛入坑自行車的學長驅使下,不得不扮演好新手前輩(?)的角色,帶他
企業20年甲級聯賽女排從去年的五隊降到四隊,老實講開季前看到這樣的訊息實在很失望。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一個球迷痛心疾首的呼喊 企業19年女排的成績和結果,讓人覺得彷彿看到了排球環境的曙光,越來越有競爭力,也不再是一隊獨大(台電),或學生聯賽一校獨大(師大)的情形;台電、人纖、鯨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