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什麼會讓你幸災樂禍?

上週在讀書會上,分享了《幸災樂禍:情緒史專家從媒體政治和社會文化,解讀人性共同的負面根源與心理機制》,內容的摘要筆記,寫在這裡:

在後面的討論中,有夥伴提到,對於討厭的人發生不好的事情,會覺得很舒服;也有夥伴提到,自己對於身邊的人不太會有看熱鬧的情緒,唯獨對於政治人物的言行會特別在意,因為政治人物具有公眾影響力。

那我又會對誰,或者對什麼感到幸災樂禍呢?

首先,是曾經以相同方式對我的人。比如,過去在這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的狀況:

在她問我「好不好」的時候,她並不需要真的了解「我好不好」,只需要獲得新的話題與談資就足夠了。所以只要我說「不想講」,我們的關係就死掉了。

如果我不扮演那個過得不好的人,我們好像就沒有辦法順利地相處或是互動了。畢竟,似乎當我過得不好,對方才有置喙的空間吧。

如果從《幸災樂禍》這本書的觀點來看,正是可以被歸類在第四章「沾沾自喜」的那一種類型——透過和身旁學經歷、年齡與位階相近的人比較,尋求內心自洽,因為「比起自己的成功,別人的不幸更容易讓你開心」,藉由贏過旁邊的人一點點,挽救其低得可憐自尊。

不過,我對於這一類人的幸災樂禍,並非出於「沾沾自喜」,而是第三章的「正義」。畢竟,得靠著贏過哪個誰才能確保自尊,未免太損顏面。但,那正義是什麼意思呢?書中所指的正義沒有那麼的宏觀與高大上,比較是接近人性追求「公平」的欲望,比如搶佔你車位的人被開了罰單、老是貪人小便宜的傢伙吃壞了肚子……。

看見對人不公平的傢伙無論是什麼原因地遭罪了,心中不免會嘀咕「活該」。

而對於那些因為他們對自身「認知謬誤」而發生的事故,不管是什麼,都讓人只想冷眼圍觀。如同另外一種的幸災樂禍,對於公眾人物「被私下假面具」的產生的快感。

「假面具」其實不那麼精準,畢竟追根究底,大家都是普通人。

不管是在#metoo或者其他事件中被拆臺的人,有多少人是抱持著圍觀與看熱鬧心態哩?這或許就是無論是PTT還是Dcard的八卦版總是人氣居高不下的原因。



反過來說,當我對於某些人或事物感到幸災樂禍時,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是不是因為羨慕對方擁有的權力與地位?如果是出於「正義」而生的幸災樂禍,那個所謂的公平正義又是依據什麼樣的標準而生呢?

覺察心中的「幸災樂禍」因而而生,能夠藉此更好的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模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