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的思維

課程發展的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

「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有感於孩子對周遭的人、事、物漠不關心,對自己身處的社區也缺乏認同感,

我們安排了一系列的課程,帶著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地方,

認識地方文物與歷史古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我認同。

從「認識地方」開始,進而「理解地方」,接著「認同地方」,最終進行「地方行動」。

新課程的研發,最辛苦的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但也因為這種無限性,讓這段開發的歷程顯得更有意義。

 

身為主任,身上總是肩負著行銷的責任。

所以即便這堂課未滿一年,我們仍討論要以形成性評量的精神,把實施的經驗寫成行動研究送件比賽。

但是,資料畢竟不夠完整,在撰寫時常常苦於素材不足,

加上背負著「得獎」的壓力,讓這次的徵件寫作更顯得格外辛苦。

直到上周四去聽完北市彈性課程發表會後,

才發現自己又落入了「線性思維」的陷阱中而不自覺。


能夠站上彈性課程發表會講台的,都是獲獎的特優學校,

基本上彈性課程都至少實施了4-5年,

課程兼顧完整性、主體性、實踐性外,更體現了研發的「長期性」。

每所學校,在發表結束前無一不強調「耐心」對於發展新課程的重要性,

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太過著急了?」

 

若以線性思維來看課程的生命,

從發想、共備、實施到得獎,

用盡全力衝刺的結果,就是後勁不足,團隊的夥伴跟不上,課程最後逐漸凋零,

這種例子放眼望去,各校比比皆是;

但若以循環思維來審視課程,

開始前先自問:「我要用幾年的時間來發展這門課?」

再用這段時間累積教學心得和課程經驗,

不斷蒐集師生回饋,持續潛心經營、改良,

不求所謂的「登頂」或是「完成」,

而是造就一個能夠越來越好的課程文化,

「感飢十二」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如果以此角度切入,「得獎」或許才是課程發展的最大阻礙吧!)

 

「線性必有終點,循環才能永續。」

雖然自己理智上知道,但還是一個不小心又落入了這個陷阱。

時時提醒自己,「做課程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唯有循環思維,課程才能永續(Sustainable)。


raw-image


avatar-img
Justin的教育想像的沙龍
24會員
42內容數
大學是教育系畢業,曾當過義務張老師,最後決定主修輔導。原本立志到偏鄉當熱血教師,卻誤打誤撞來到天龍國蛋黃區。在陪著太太創業的過程中,培養出對管理的興趣。教育理念是多元適性,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讓每位學生都能發掘並發揮120%的潛能。目前是雙寶爸,享受著這場關於教育、管理與生活的哲學旅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開學以來,陸陸續續和幾位家長溝通,內容都是孩子學習適應不良,所以向學校求救。這讓我開始反思:「目前的教育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知識是「經驗」和「思考」的產物。
我的管理理念,主要來自戴明的「全面品質管理」(TQM)。 其中,有個著名的「漏斗實驗」,其意涵是:因為無知又求好心切,在不知道系統狀態又想要有所作為時,擅自干預了系統,結果適得其反、擴大變異。 這個實驗大大影響了我看待問題的思維。 學校的日常業務中,絕大多數都屬於例行公事,簡單帶過就好, 因
開學以來,陸陸續續和幾位家長溝通,內容都是孩子學習適應不良,所以向學校求救。這讓我開始反思:「目前的教育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知識是「經驗」和「思考」的產物。
我的管理理念,主要來自戴明的「全面品質管理」(TQM)。 其中,有個著名的「漏斗實驗」,其意涵是:因為無知又求好心切,在不知道系統狀態又想要有所作為時,擅自干預了系統,結果適得其反、擴大變異。 這個實驗大大影響了我看待問題的思維。 學校的日常業務中,絕大多數都屬於例行公事,簡單帶過就好,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