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以來,陸陸續續和幾位家長溝通,內容都是因為孩子學習適應不良,所以向學校求救。這讓我開始反思:「目前的教育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系統中,學生更是教育系統下的「產品」,而些適應不良的學生,究竟是正常教育系統下的變異,還是系統本身目的偏差的犧牲者?
系統的存在有其目的。換句話說,「有目標始成系統」。如:家庭系統的目標是要培養健全的人格,並奉獻於社會;司法系統的目標是要維護社會的秩序與正義。
教育系統的目的,我認為戴明博士講得最好:「教育系統是讓學生從幼稚園到大學都能夠享受學習的樂趣,免於分數與排名的恐懼。」戴明不是教育學家,但卻完整闡述了教育的意義。
在我想像的未來中,
有種課程,內容就是生活的延伸,取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
有種學習,能讓孩子能夠享受其中,體驗到心流經驗(Flow experiece);
有種教育,能讓每位孩子都能夠達成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用學習單的成長型思維,取代成績單的固定型思維,讓孩子專注在自己,跟自己排名。
唯有當整個教育系統是相同的思維時,才能夠完整包容所有的學生,且不分年齡、性別。
也只有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不用再探討這些變異的來源了。